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谷歌眼镜回归,Glass EE能否逆袭?

时间:2024-05-22 10:04:24 科技赋能

沉寂两年后,谷歌昨天发布了新版谷歌眼镜硬件。

这款Google Glass企业版定位为企业服务,仅向Google的企业合作伙伴提供。

这款企业版产品与之前仓促撤市的谷歌眼镜有什么区别?这次人们会接受这个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成员吗?谷歌为何要进军企业市场?会进入个人应用领域吗?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们先简单对比一下两款产品:毫无疑问,Glass EE在重要的续航、工业设计、软硬件方面都做了很多优化,交互方式除了语音控制之外还增加了手动触摸控制。

那么,Glass EE能否打开Goog??le Glass未能打开的新入口呢?谷歌眼镜个人版为何退出?自2018年开放网上预订购买以来,谷歌眼镜从时尚、炫酷、独特到被用户和媒体诟病。

今年1月,谷歌决定停止销售谷歌眼镜。

虽然这个昙花一现的表现让谷歌显得有些尴尬,但却为各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开发带来了一个小高潮,并完成了VR/AR等智能眼镜的初步开发。

市场教育。

时间已经太长了,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为什么谷歌眼镜的第一次市场测试惨淡收场。

作为面向个人用户的智能设备,两年前的谷歌眼镜无疑具有灾难性的性价比。

其核心用户是一群“探索者”,包括热衷于新技术产品(尤其是实验性产品)的潮流引领者和具有冒险精神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梦想家。

谷歌眼镜显然需要更大的市场,但对于谨慎的实用主义者来说,谷歌眼镜显得过于不成熟:使用场景不清晰、电池续航时间不足5小时、以及高达1美元的“造作”成本。

而不得不在公共场合说出“呼叫鲍勃”这样的语音命令所带来的强烈“二流感”,足以打消大众个人市场的念头。

更重要的是,由于谷歌未能建立一定的社交礼仪和规范,其用户不知道如何限制他们的使用场景。

用户的社会公德需要教育。

在电影院大声打电话是不礼貌的,盯着别人输入??密码也是不礼貌的。

那么戴上谷歌眼镜后你应该“看”什么呢?没人知道。

谷歌眼镜在“侵犯隐私”的舆论压力下被摘牌。

至于其他问题,比如悬浮在你面前的虚拟屏幕阻挡了正常视力,以及佩戴谷歌眼镜后群体孤立的感觉,谷歌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舒服的。

于是谷歌冷静地砍掉了这项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业务。

企业版的未来有希望吗?坦白说,我个人是乐观的。

原因有三:1.刚需。

对于个人来说,不成熟的智能眼镜产品并不像智能手机那么实用,而且炫耀的成本太高。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制造企业、医院等操作复杂的行业,开发除人手以外的控制入口是硬性要求。

操作过程的复杂性和智能化也需要更便捷的形式进行远程指导和沟通。

2.场景。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语音指令,只会收到路人疑惑的眼神,说:“我担心他是弱智”。

不过,在工作环境中,语音输入似乎也并非不合适。

同时,智能眼镜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能”也意味着“不知道用来做什么”。

在工作环境中,实时记录和上传工作视频和图像、远程沟通和指导等都是非常明确的用途。

场景。

事实上,视觉在线交互早已在工业界得到应用。

3.系统。

佩戴智能眼镜会让其他人感到被冒犯,比如“我疯了,我不想丢脸”、“你在偷拍我吗?”等等,在工作环境中应该会缓解很多。

首先,实时记录有助于梳理流程、进行回顾研究。

其次,一旦发生工作事故,可以多方比对,还原真相。

听起来真的很棒!根据谷歌眼镜官网显示的数据,目前使用Glass EE的合作伙伴超过50家,其中大部分是制造、医疗等机构。

例如通用航空、农业设备制造商 Agco、DHL、国家卫生基金会、萨特医疗系统、波音和大众汽车等。

这类企业比传统企业对效率提升的渴望更高,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

一旦出现灯塔客户案例,只要不犯大错,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的“下属”。

一个充满牛奶和蜂蜜的广阔市场正在向智能眼镜制造商开放。

在尾声《攻壳机动队》中,本子使用智能眼镜进行搜索并快速定位犯罪地点。

是典型的智能眼镜应用场景,从手机、iPad等移动通信终端过渡到可穿戴通信终端,最终实现植入人体的通信终端。

这就是智能计算机的演变。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的进步,与人体分离的手持移动设备最终可能会被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取代。

人与机器之间的切换肯定会变得更加自然,想想真是令人兴奋。

话虽如此,我还是期待谷歌尽快推出更多好用的个人智能眼镜。

这次我终于可以自信地对谷歌眼镜说:“请开始你的表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