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很多不想浪费时间的人选择出行。
无论您选择哪种旅行方式,都希望轻装上阵。
然而现实总是与想象相反:行李箱、旅行包、各种衣物、心爱的智能手环……总让人觉得出门很不容易。
都说要给孩子的书包“减负”。
能减轻我们设备的负担吗?今天肖战就跟大家聊聊智能穿戴设备“减负”的一些事情。
众所周知,智能手环是智能穿戴浪潮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
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门槛低,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产品……而且,目前的智能手环功能基本上都以运动、健身监测为主。
且不说产品创新能力薄弱,造型也相差无几,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尽管如此,IDC分析公司近日发布的一组智能可穿戴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可穿戴设备销量较第一季度增长了13.2个百分点。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销量,IDC还预测,到今年年底,可穿戴设备的总销量将达到1亿部。
(注:本报告中提到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所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健身追踪器、智能衣服等)市场依然存在,但身在其中的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
清醒。
如何走出可穿戴设备的“同质化”怪圈?如何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这是重中之重。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不能把智能手表、手环做成创可贴大小的贴片,贴在胸前监测病人的心率等身体体征呢?这里所说的贴片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穿戴,或者说是“黑科技”也不为过。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临床和非临床智能可穿戴“贴片”每年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万片,总价值约33亿美元,而去年的出货量仅为6.7万片。
(来自:研究公司 Tractica) 看来,轻薄化是智能穿戴设备的未来趋势。
这里所谓的智能可穿戴“贴片”包括智能贴片、纹身和贴在皮肤上的小型设备。
它们支持无线连接,具有医疗、健康或健身功能,例如监测生理数据、输送药物等。
现在,它有了一项新技能:通讯。
DuoSkin智能纹身,一种名为DuoSkin的金属纹身,可以为金属纹身所附着的区域提供触摸反馈、通讯等功能。
实际上,这样的纹身可以将你的皮肤变成触摸板。
它与常见的纹身贴类似,材质为金属。
用户唯一要做的就是设计他们想要的图案,然后打印出来。
作为一款薄如皮肤的智能产品,其所有传感器只能嵌入纹身图案中。
通过用手指触摸纹身,就可以远程控制手机或电脑。
据说,这样的DuoSkin纹身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根据使用者的体温随意改变颜色或图案。
当智能设备靠近时,其类似NFC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立即传输信息。
这个神奇的补丁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与微软研究院合作开发的,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
智能胰岛素贴片 在此之前,无数的智能贴片大多围绕“医疗保健”展开。
去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可以监测血糖水平的智能胰岛素贴片。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它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动释放胰岛素。
硬币大小的胰岛素贴片上密布着比睫毛还粗的微针。
用于储存胰岛素和葡萄糖感应酶,可连续工作9小时。
检测含氧量的电子皮肤 日本研究人员还发明了一种可以检测人体含氧量的电子皮肤。
它是一种包裹在超级电子薄膜中的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
它含有微电子元件,可以检测人体的氧气含量。
显示为红、蓝、绿光三基色。
当外界向它们发送不同强度的电脉冲时,这些发光体就会根据人体内含氧量的不同,做出不同程度的明暗反应。
这种材料包裹的电子皮肤可以成功隔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
这将使电子皮肤能够正常运行至少几天。
智能UV紫外线感应贴片 另外,一款智能UV紫外线感应贴片My UV Patch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今年5月,欧莱雅集团旗下第四大护肤品牌理肤泉推出了这款产品,用于监测紫外线辐射剂量。
它是模仿人体皮肤设计的,厚度为 50 微米,只有普通头发厚度的一半。
有分析人士表示,新兴的智能可穿戴贴片市场潜力巨大,因为它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降低医疗成本。
但目前,这些产品仍处于开发和商业化的早期阶段。
我们的科研人员开发出模仿人类皮肤的超延展材料,试图制造出超薄的电子皮肤,让这些超薄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贴在皮肤表面,没有任何违和感。
更重要的是,如此轻薄的材料中嵌入了具有不同功能的传感器,使其能够释放出更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能量。
肖战先生不禁感叹:当今世界,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如果没有一些黑科技,如何能在世间生存。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从智能纹身DuoSkin中可以看到,这类可穿戴贴片已经不再局限于医疗行业,而是正在逐渐取代“智能手表”的部分功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