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8系列发布会结束已经快一周了,终于抽出时间整理一下刘作虎采访时记录的一些信息几天前。
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今年一加8系列的一些想法。
看看4月17日发售当天的京东手机排行榜数据,一加8 Pro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冲上了榜首。
排名第二的一加8,截至4月21日下午5点,一加8 Pro第二轮一加8 Pro的预订量已经超过57万,京东上对于一加8的评价也不少。
当然,这些来自电商平台的数据并不能代表什么,但足以说明今年国内用户对一加这个过去很多人认为的“小众”品牌有了更高的认可度。
原因有很多。
加大中国市场营销投入比例是大家都能感知到的,但在产品端有“看点”显然更重要。
相关硬件配置参数这里不再列出。
官方有更详细的注释。
对一加8系列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了。
我们从产品和品牌两大维度来分析。
一加做手机的一些逻辑和策略。
在手机行业,一加是为数不多的自创立以来一直走高端路线的品牌之一。
从2018年第一代一加手机开始,包括今年的一加8系列,他们只发布了11款产品,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是很少的。
然而正是这样的策略,让他们能够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磨自己的产品。
“我觉得一加8系列的设计目前来说太漂亮了。
”这是刘作虎的原话。
一加8系列发布后,从同行的反馈以及电商平台买家的留言来看,大家都对这一代一加手机的设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部分是近年来争议最小的部分。
新的手机产品。
事实上,一加的CMF能力一直在线,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加在国内市场的呼声确实不够响亮,“加油”以外的广大用户群体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比如iPhone 11系列之后很多手机采用的AG工艺,早在一加6就出现了。
去年一加7T已经是第四代,一加8的AG工艺已经迭代到了第五代。
AG工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沾染指纹之外,也更容易打造质感。
但如果仔细观察,不同企业对玻璃雾度的处理还是存在差异的。
一加8在同类产品中非常先进。
即使同样采用AG玻璃工艺,但相比之下,你会发现它的精致度和细腻感更胜一筹。
与可以用具体数字描述的硬件配置规范相比,这些细节实际上在通信层面存在一定的缺点。
在亲自体验之前很难有更清晰的感知。
因此,在判断一款产品是否足够好之前,最好先去线下实体店试用一下。
毕竟,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我们花钱买的是体验而不是参数。
在核心硬件配置日趋同质化的时代,配置几乎相同的两款产品在使用上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一加7 Pro之后,好屏幕成为一加最显着的标签,也是一加手机非常差异化的特点。
当然,90Hz刷新率带来的突出效果更多的是非常规事件,很难在短时间内重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至少说明屏幕朝这个方向做是对的。
对于这一点,一加有着明确的看法。
这次他们并没有过度追求更高的屏幕刷新率,而是着眼于屏幕的整体观看体验,包括MEMC运动补偿技术的引入。
MEMC并不是一个新术语。
它已被应用于许多高端电视产品中,但在手机上并不常见。
刘作虎透露,一加在 MEMC 方面的研究已经三年多了。
一加3推出的时候,协同调试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团队觉得第一代芯片的性能不太理想,并不理想,所以没有在产品端实现。
一加8系列采用第二代芯片,一加在性能和功耗的平衡上花了很多功夫。
最近关于一加8系列的MEMC插框技术的讨论很多。
可以肯定的是,在观看比赛等场景下,这项技术的加入确实可以有效消除屏幕拖影,让视频播放更加流畅。
至于其他方面,可以理解为一加为我们增加了一个工具。
至于是否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何使用或者何时使用。
没有什么可争议的。
填补缺陷,让产品更易用。
虽然2016年的一加7 Pro无论是市场表现还是口碑都非常出色,但仍然存在一些遗憾。
讨论最多的两点是它不支持无线充电。
而强调,这也成为今年一加8系列变化的重点。
至于为何一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推出无线充电,刘作虎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无线充电之前速度比较慢,很难达到与有线相同的效果。
还有一点是转换效率带来的充电。
发热问题,最后是厚度,增加线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机身厚度,从而影响整体手感。
在他看来,只有当堆叠技术和工艺在一定阶段达到一定水平时,叠加起来才能有很好的体验。
此次一加8 Pro之所以加入无线充电,主要是因为这两年无线充电的技术架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其能够跟上有线充电的体验。
情况确实如此。
据一加官方数据显示,使用原装无线充电底座,30分钟即可将一加8 Pro的mAh电池充至50%,与有线充电速度非常接近。
不过充电底座需要额外购买,而且由于有线充电头的功率不够,所以采用了线缆与底座不可分离的设计。
这也是当今手机无线充电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家都知道无线充电比有线使用更加方便,但短时间内想要在所有手机产品上普及却并不容易。
从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增加无线充电意味着要在内部堆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单独制作无线充电板的成本比有线充电器要高。
如果您想将产品定价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现在阶段只能单独出售。
问题就在这里。
当有电线可用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数百购买充电底座。
目前看来,加快无线充电发展的途径只有两种。
一是在技术方面带来新的突破,让更多用户愿意主动为体验付费。
二是大幅降低成本。
当“无线充电底座”的字样出现在包装清单中时,恐怕距离它的大规模普及已经不远了。
在发布会前的官方预热中,小于1克的重量表现是一加经常提到的一点。
参考官方给出的具体数字,一加8控制在3克,一加8 Pro为3克。
作为对比,去年下半年发布的一加7T和一加7T Pro均为3.0克。
成功减重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屏幕模组(含盖板)比硬屏薄约 0.4mm 2. 无线充电线圈一般占用 0.3mm 的电池厚度,一加 8 Pro 是堆叠后经过优化,最终只占用0.15mm左右的厚度。
3、用打孔屏取代机械结构后,节省了升降式摄像头占用的结构空间,减轻了重量。
此外,还将整机防水能力提升至IP68 4级。
采用单电芯方案,电池仓空间利用率更高。
相同电池仓体积下,比双电芯方案高出mAh左右。
电池容量密度也更高。
机身重量减轻后,体验提升也很明显。
,单手握持时,小指和手腕的压力要小很多。
尤其是体积较小的一加8,其出色的重量控制和较窄的宽度使其握持起来非常舒适。
这也是很多人愿意选择这款产品的原因之一。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之外,一加8系列在影像部门带来的提升也是比较明显的。
一加8 Pro主摄采用的索尼IMX传感器目前在成像质量和对焦能力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
另外,一加这次还对相机色调调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升级。
影片整体表现比较过瘾。
不过,一加与近期发布的一些旗舰产品在相机配置策略的选择上存在一些差异。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超广角镜头的素质要优于很多同级别产品,但长焦镜头则并不突出。
对此,刘作虎回应称,根据一加的调查结果,目前超广角镜头的使用频率高于长焦镜头,所以这次的重点是超广角镜头。
疫情期间,所有手机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在与刘作虎的交谈中,他还提到一加8系列全球发布会原本计划在美国线下举行,但考虑到健康和安全问题,我们最终选择了与近期许多厂商相同的线上发布会,这会对整体的营销节奏和策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此,一加表示将在不同渠道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中,印度市场将加快清关、维持运费、加快响应,而北美市场将考虑推迟营销,等到线下门店开业后再做营销。
任何事情总是有两个方面。
疫情的爆发对线下渠道影响相对较大,但对线上渠道有带动作用。
同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线上渠道将率先恢复。
当然,无论怎样,想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用硬产品打硬仗”依然是今年一加在国内市场采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