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科学发现奖五周年了!过去5年,共资助248名青少年,科学家

时间:2024-05-19 16:49:42 科技赋能

数学物理和交通建筑领域首位女性获奖者亮相,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者诞生……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者正式揭晓。

48名年轻人上榜,科学家上榜。

“科学探索奖”针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大领域,支持杰出青年和科学家全职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工作且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人士。

每位获奖者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10000元的奖金,并可以免费使用奖金。

随着新一期获奖名单的公布,科学探索奖近五年来共资助了科学家等3位年轻人。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现阶段中国如何构建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一系列评审、督促和公布杰出科学家主体作用的方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的人才晋升政策是有效的,而奖金完全由获奖者自行决定的机制颇具吸引力,在广大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和支持下,获奖者在机构和地区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很高兴得知腾讯将长期赞助这个奖项,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科学探索奖一定会成为我们最优秀的科技奖项之一。

”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7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这是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科学家领衔的公益奖项。

这也是我国最大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该奖项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学“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可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人才。

首位非华裔外籍获奖者诞生,奖项色彩日趋多元化。

纵观今年“科学探索奖”的榜单,几个“第一”让该奖项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这也印证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生态持续优化。

香港大学副教授 Joseph Ryan MICHALSKI 成为五年来第一位获得科学发现奖的外籍非华人获奖者。

他对火星生命的研究计划令人兴奋。

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毛树德表示:“‘科学探索奖’不分国籍,支持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全职工作的科学家。

香港大学副教授约瑟夫·迈克尔斯基(Joseph MICHALSKI)成为五年来首位外籍非华人获奖者。

这不仅为该奖项增添了新的色彩,也充分表明随着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吸引力。

“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向年轻人和女性倾斜。

2016年,女性奖得主首次出现在以下领域:彭新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周瑛,同济大学教授,从事土木工程研究;邹力,教授,从事土木工程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从事海洋工程研究,她们的出色工作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科学家的“刻板印象”,随着国家基础科研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分析了这一点的机构和地区。

今年的“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分布,不少“新面孔”首次亮相,安徽省马鞍山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同济大学、西湖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9家科研机构首次产生了自己的获奖者。

此外,“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的青年科学家不超过50名。

今年实际资助人数为48人。

这是首次出现资金未到位的情况。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表示,今年的科学探索奖在评审过程中充分遵循“宁缺勿多”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来自26个城市、90个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获奖者30岁(北京大学研究员黄倩倩,2018年获奖者);其中75%以上具有在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潘建伟表示:“探索奖的竞争非常激烈,评委们经历了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甚至很多非常优秀的申请者也不得不成为“整体而言,这几年获奖者的质量保持稳定,仍然可以看到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在成长。

”科学探索奖将继续支持国内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期待他们成为加快推进国家基础研究的新典范。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也表示:“‘科学探索奖’就像它资助的年轻科学家一样充满活力。

它保证了年轻人敢于站在无止境的科学前沿,也激励他们在无止尽的科学前沿努力奋斗。

《无人区》勇往直前,挑战长期、高风险、颠覆性的研究工作。

“获奖者们‘从零到一’潜心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6月底,‘中国天眼‘看见’纳赫兹引力波”的消息‘刷屏’。

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李克佳荣获“科学探索奖”人物;2月,中国三大数学奖在武汉揭晓,第十九届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刘若川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最新增加的两院院士,武汉大学宋宝良教授、北京大学朴世龙教授是两位新任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轻的获奖者。

“科学探索奖”五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从零到一”潜心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从证明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量子计算原型“九章”,到揭示中华民族万年进化迁徙史的古代基因组分析;面向经济主战场,从有效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到首次突破车载燃料电池催化活性极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国产大飞机C、川藏铁路、北京冬奥会的多人成果应用,到软体深海机器人实现万米潜艇驾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我国第一套人体肺磁共振成像设备到全球首例腹腔镜术中导航保乳手术……截至今年6月,获奖研究成果共有7项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期刊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计SCI论文致谢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评价道:“可以说,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愿意做科学探索。

他们忠诚于祖国,注重科学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他们不负韶华,成长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成果丰硕,潜力巨大。

”科学探索奖获奖者每年都会颁奖,提交一页的研究进展报告,其中包括:在谈到获得资助的影响时,你“更有信心进行探索性研究”、“进行了更多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研究工作”成为最集中的选择,而“ “信心”和“决心”是他们最喜欢的“关键词”。

年度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周焕平坦言:“获得资助让我有信心将工作重心从短期、快速的项目上转移开来。

”年度获奖者、香港理工学院大学教授王专凯也表示:“科学探索奖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科研人员回归科学研究坚持纯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学研究的真、善、美,更有尝试、研究、征服的决心。

“推动原始创新不断突破,需要不断培育科研创新土壤,构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系统。

科学探索奖设立五年来,已在这方面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

不断优化奖项设置,探索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模式。

2017年,“科学探索奖”首次向港澳地区开放申请,扩大了资助范围。

2017年,该奖项响应科学界的号召,增加了医学科学领域;同年,新基石科学基金成立,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作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最高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已连续竞选5年来,在人才选拔上始终秉承“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顶层设计、奖项评审、日常运营等方面不断优化,信誉和美誉度迅速积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李培根表示:“科学界对科学探索奖价值的认可度逐年提高。

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在评价上力求客观,决不容忍不公正,很多科学家前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共同的愿望就是打造一个民间的基础科学研究。

奖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项目。

” “科学探索奖”已运行5年,探索仍在继续。

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社会资助的创新模式。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张益堂表示:“‘科学探索奖’过去五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不仅激励像科学家这样的年轻人勇敢攀登科学高峰,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影响力,调动社会和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增强科学创新的积极性。

”正因如此,“科学探索奖”五年来得到了科学界、教育界等各方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余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奖项获得者参与。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监事会主席表示:“‘科学探索奖’择优招贤纳士。

它不仅奖励成就,而且只奖励潜力。

它面向未来,聚焦年轻人。

监事会认为,五年来,严格遵循了奖励的宗旨和原则,审核程序符合规定要求,奖金按时足额发放。

科学探索奖达到了设立之初的初衷。

“科学探索奖”涵盖十大领域,每位获奖者都拥有最广泛的“科学谱”。

除了资金支持外,近五年来,“科学探索奖”还通过“少年科学家”举办“502论坛”及专题闭门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持续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互动交流平台。

青年科学家在交流见解、碰撞思想的同时,也在通过“加法”,带来拓展科学边界的“乘法”效应,为探索创新提供新的“加速度”。

“科学探索奖设立五年来,得到了科学界的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逐步走出一条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创新之路。

”马化腾表示:“支持基础研究是腾讯的长期承诺,超越商业界限。

“科学探索奖”以及随后设立的“新基石研究员计划”也是我们对中国大科学时代的进一步回应。

我们期待,未来,年轻的科学家夫妇继续探索科学前沿,拓展未知的边界,取得更多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