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京西集团全球最大、全球第十、中国第五个生产基地——张家口一工厂一期工程投产并下线。
活动现场,BW集团全球高管团队精彩亮相,开启BW 2.0时代新篇章。
发布会结束后,我们采访了BWG首席执行官郑洁亮先生和BWG中国区总裁江永玮先生,就生产基地建设、BWG产品以及集团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谈。
1、【记者】:郑总、江总,大家好!请问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建设第十个生产基地?机会是什么?郑杰良:京西集团从今年9月份开始就有了新的股东。
以我为代表的管理团队梳理了全球战略和布局,也看到了中国这么重要的市场发展得比较快。
例如,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正在引领全球市场。
这个市场需要更多的产能来帮助我们完成我们的愿景,那就是实现智慧出行。
实现智慧出行,实际上就是将BJX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底盘科技公司。
中国有很多市场机会值得追求和抓住。
江永玮:正如郑总所所说,中国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对于京西集团来说,我们在中国有很多机会。
回顾过去10年,我们在中国的产能增长并不是很快。
我们收到的订单超出了我们目前在中国的产能,因此我们需要足够的产能来支持未来的发展和蓬勃的计划。
这是我们的机会。
2、【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张家口生产基地。
我们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和设备?江永玮:张家口工厂项目最终确定的时候,目标是把工厂定位为全球标杆工厂。
我们不是简单地照搬现有的工厂条件。
我们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未来。
除了产业需求,比如物流规划,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绿色和智能化两大角度做了很多工作。
计划。
从绿色角度来说,整个园区都使用绿色电力,我们从第一天起就获得了绿色电力证书。
到2020年,我们将使用%的绿色电力,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而且园区在政府的组织下有可再生能源基地计划。
除了电力之外,在厂房的屋顶设计上还可以看到光伏发电。
我们是做光伏发电的,厂房面积比较大,光伏面积有2万平方米。
照明和日常用电可自给。
另外一个就是智力,现在是第一行。
第一线自动化程度一般。
接下来,明年一季度末,我们将投资一条新的减震器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高。
除了装卸物料外,一切基本都是全自动的,每个工位都有检查,每一个数据都有追踪。
最终产品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可追溯的。
这是从生产线设计的角度来看的。
今天我正式宣布,我国第二条磁流变生产线将在张家口投产。
该生产线根据北美原有生产线的经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这条线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会很高。
这是智慧的第二点。
第三,在现在的数字化工厂中,我们并不把自己定义为灯塔工厂。
因为我们相信企业首先要盈利并可持续发展。
我们说的只是标杆工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塔工厂。
事实上,我们未来三年要申请灯塔工厂,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想法去做的。
因此,整个车间管理系统、制造系统、MES系统也会同时考虑。
相应的搬运机器人、AGV,甚至一些质量检测,在生产线的设计和投资过程中都会充分考虑。
这个未来工厂的优势在于:一是能源绿色可持续;第二,智力水平。
3、【记者】:请问郑总,张家口生产基地的投产对京西集团未来的生产有何影响?郑杰良:张家口工厂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由于中国市场巨大,我们相信冰溪集团进入“冰溪2.0”时代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的订单已经超出了现有工厂的产能,因此今天举行了新工厂下线仪式。
新工厂建成后,我们将实现磁流变减震器的国产化、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CDC)的国产化、空气悬架系统的深度国产化。
那么它会给供应链带来哪些变化呢?国内客户可以通过中国的京西集团购买采用最先进、最具前瞻性技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全自动悬架CM-1将于明年底在中国量产。
因此,对于供应链下游来说,国内客户可以在中国拥有京西集团这样一个产品线非常齐全的合作伙伴。
对于供应链上游,因为我们是国产磁流变悬架、国产连续可变阻尼悬架(CDC)、国产空气悬架,所以我们会在中国发展更多有竞争力的本土二级供应商。
。
因此,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在这方面进行合作,从而优化我们在国内和全球的竞争力。
江永玮:张家口工厂的规划,我们不仅考虑中国市场,我们未来定义的出口业务,包括全球备件中心,都会在张家口地区。
大家可以看到,规模非常大,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个面积和产能。
郑杰良:一个区的工厂服务,为什么全球售后备件生产都转移到中国?售后备件的生产是批量较小、品种较多的生产安排。
不仅仅是批量生产,更不是大批量、高效率的生产。
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信通过结合中国的工厂效率和中国的成本优势,可以实现中国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
我们不会建立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售后配件工厂,因为它们的效率可能不是很高,也会影响每个国家每个工厂的利用率。
我们需要供应给主机厂和售后市场的所有售后零部件都集中在中国张家口进行生产。
因此,张家口工厂将成为京西集团后备及售后市场的生产中心。
4. [记者]:我还有关于产品的三个问题。
一、磁流变减震器是我们的独家产品吗?第二个问题是磁流变减震系统比空气悬架贵,那么提升的阻力与成本有关吗?第三个问题是,减震器未来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标准配置吗?郑杰良:对减震器进行简单分类,分为被动减震器,再分为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也就是CDC。
下一步是磁流变,下一步是全面活跃。
当然,磁流变性能比CDC更好,这是国内外各汽车制造商都认可的。
为什么您认为磁流变技术不是市场主流?因为磁流变技术开发出来之后,京西集团的前身德尔福获得了全球专利,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
因为汽车行业开发出最好的技术并开始在高端汽车上使用它是很正常的。
然后必须优化成本,并且必须将这项技术或产品推广到非常大批量的型号。
汽车行业首先是量,其次是量。
它需要更加高效。
这可能是因为京西1.0或者德尔福时代技术很棒,但业务和内部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做好。
这就是我刚才介绍的,为什么磁流变国产化不只是国产化,因为我们手上有订单。
为什么手上还有订单?我们做过研究,知道可以将成本降低到多少,达到国内自主品牌客户可以接受的水平。
江永玮:磁流变技术本身在技术性能上就优于连续可变阻尼(CDC)解决方案。
为什么推广会出现问题?成本是一个问题,但不是障碍。
正如郑总所说,如果我们用的规模很小,没有整合全球供应链,我们的成本就会很高。
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利用我们之前对产品的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供应商。
最近,我们在磁流变液国产化方面找到了两个潜在合作伙伴,并提交了初步测试。
初步测试结果非常积极,这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中国投资一条生产线,相对于欧美设备来说,通常可以节省很多。
再加上产量的增加和成本分摊,我们一定会让成本具有竞争力。
因为性能和成本是与同比变化相关的。
我们的策略是以更好的性能和有竞争力的价格赢得市场。
回到你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让磁流变减震器成为未来汽车的标准配置,这样我们就有很大的机会成为全球第一的悬架系统供应商。
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5. [记者]:我们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一直强调中国制造和中国研发。
在景喜看来,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中国制造如何影响行业和全球市场?江永玮: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直到今天,它能够引领世界。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于一级供应商来说是个好消息。
这是我们的认识,我们的竞争力是什么?第一,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是很快的,包括汽车工业。
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为技术创新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一个停滞不前的企业不可能有太多的创新。
这是大的经济环境,包括最近的中美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同美国总统会晤。
我相信未来中国经济的整体活力将为科技创新创造非常好的基础。
这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具备的条件。
第二,我们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高。
我们之前介绍过电控悬架和线性控制。
这些产品与新能源天然兼容。
我们可以快速地将原创的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这是一件事情。
第三,大家都在谈论中国卷,但是卷有它的缺点,这有时让我们作为公司管理者非常痛苦。
另一方面,数量可以释放很多潜力。
我们的响应速度,工程师的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
我也是传统主机厂出身,完成一辆车需要两年半的时间。
如今,有些修改会在六七个月内发布,但通常会在一年以上发布。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的环境打造一支反应速度快、对产品了解透彻、研发速度非常快的研发团队。
前面说过,大家在做全球化的时候都谈到24小时工作。
美国有可能把工作传给中国,中国也有可能把工作传给欧洲。
特别是现在在软件电子架构方面是可能的。
事实上,开发能够24小时运行的机械产品存在很多问题,但对于软件产品来说是可能的。
我们想利用中国的环境来快速提高我们响应市场和客户的能力。
如果希望软件能够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迭代,那么整个开发效率和开发速度都会非常快。
这是中国的一个特点。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可以锻炼团队,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6、【记者】:对于京西2.0我们有什么规划和愿景?你加入京西已经一年多了。
您的初衷、目标和愿景是什么?一年多来,BJX集团在产品、技术、本土化等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郑洁良:京西2.0并不意味着将来有3.0。
京西2.0就是我们在整顿公司的时候,我们更换了股东和管理层。
因为名字没有变,所以我们可以在内部或外部进行交流。
无论是与潜在投资者的沟通,都说这是新京西。
一个有100年历史的企业,必须像初创公司一样重新出发,回到自己的地盘,把京西集团打造成中国世界一流的智能线控底盘科技公司。
我把这么长的一句话浓缩为“实现智慧出行”。
这是我们的愿景。
如果我们只给一些很小的汽车厂商供货,那么我们还没有实现智慧出行。
因为我们在北美、欧洲、中国占据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可以说BW集团的愿景就是“实现智慧出行”的愿景。
你问我加入京西的初衷是什么?加入这么久,你有哪些突破?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的主席今天早上介绍我的时候已经介绍过我了。
我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
我在中国生活了20年。
我来中国20年了,也住在中国。
当然,我带领一家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做得非常成功。
后来我被那家跨国公司任命负责整个亚太区的管理,做得非常好。
后来,我被要求成为全球总裁。
我为什么加入京西公司?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曾经是大而不强。
汽车工业强大的国家一定有很多有能力的Tier 1,即一级供应商。
因为真正的汽车技术隐藏在私营部门和一级供应商手中。
当然,今天的中国要好得多。
我们有动力电池等非常好的供应商,可以跻身全球前20名。
所以我自己也有一个使命。
由于我有一半中国人的福气,我的祖籍是中国,因为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了东南亚。
我出生在马来西亚。
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能够领导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管理全球性的业务,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使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来到中国这个有潜力的公司,把它打造成全球主流Tier 1,这是我的初衷。
会带来哪些变化?关于我刚才分享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我加入BW集团后,BW“实现智慧出行”的愿景还没有最终确定。
我只是想把BW Group带回原来的市场。
冰溪集团前身为德尔福。
德尔福曾经是一家非常大的公司,但后来变得越来越小。
我要带领京西集团重新出发,回归主流。
当时,京西集团制动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
要变得更大并成为主流,仅仅在中国开展业务是不够的。
它必须返回欧洲和北美。
刚才给大家分享的电子稳定控制(ESC)系统又回到了美国,重新回归主流。
1-Box由中国团队开发,全球共享,并推广到欧洲。
事实上,有一小部分回到了美国。
这就是我给公司带来的,给团队带来的改变。
当然,还有其他变化。
我们有一个新的制造基地,张家口工厂,我们在上海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软件中心。
软件中心不仅做刹车,还做悬架软件。
这就是我们在京西2.0时代所做的工作。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今年年初在大庆冬季进行测试的机电制动(EMB)。
这也是我们在京西2.0时代取得的突破。
现在我经常对导演们说,我们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京喜2.0从去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才一年多。
经过一年的整改,公司已经取得了很多好成绩,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