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概念问题。
没有具体规定。
新零售的标准是什么?这只是时代发展下商业模式的创新。
现在最流行的就是直播了带货。
这或许是新零售的关键。
一、既然是新零售,就一定要摆脱原来的方式。
模型还是一样的。
只要能卖东西,就加上互联网,网上销售,网上购物,线下摆摊。
现在成本很小,见效也很快。
席卷市场、备受关注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回顾零售行业的几个重要变化,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未来会发生什么?新零售是2017年的热门词,从阿里巴巴到腾讯,从京东到苏宁,这个概念或者类似的概念被炒得一遍又一遍。
根本原因是强调新零售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零售商之间的心照不宣的合谋。
互联网企业遇到了流量困境。
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网上流量太贵了。
他们需要寻找更便宜的线下获客渠道(支付场景)。
该通道需要进行高频标准化。
零售店再好不过了。
。
传统零售商遇到了运营效率问题。
红海的竞争非常激烈。
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率太低,利润被摊薄。
他们确实需要使用互联网公司的方法。
新零售中的“新”,是中国零售业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线上线下同质同价”。
凡是具备这个特点的,基本上都是新零售。
或者反过来说,所有的新零售企业基本上都有这个特点。
简单地说,无论你在上海市中心还是东莞小镇,无论你住在北京CBD还是五环外,你都可以用同样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东西。
你可以在安徽芜湖的三只松鼠食品店购买一袋三只松鼠山核桃,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转发的链接购买。
你买的东西质量一样,价格也一样。
以“线上线下同品同价”这10个字为标准,盒马生鲜、米家有品、网易精选、名创优品等都是典型的新零售企业。
他们都拥有线上线下渠道,并实现了线上线下产品同质同价。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用户的消费行为变得理性。
他们该在网上购买时在网上购买,在该线下购买时在线下购买。
在中国,零售环境的成熟度并不高。
零售业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地产发展之后。
如果考虑消费能力、消费文化、市场政策等因素,中国零售环境的起步和发展大概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起飞之前,整个线下零售环境只经历了十年来快速发展。
在2000年到2010年的周期中,中国的零售渠道并没有实现覆盖和下沉。
那个时代根本不用担心商业地产的出租问题。
中国的线下零售在这个周期中是扭曲的。
为了承受商业地产高昂的租金,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店面的溢价。
同时,缺乏连锁渠道,品牌不受欢迎,所以在二三线城市的商场里,你会看到很多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品牌,一件衣服卖两三千元。
这就导致我们在线下买不到好东西,或者即使买得到,价格也不合理。
地方越小,这种现象就越令人发指。
2008年以来,电子商务迅速普及,首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高性价比产品。
受此影响,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发展。
5-6年内,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将远远超过美国20年的水平。
在此期间,消费者线下扫描商品编码,然后在线搜索、比价、再购买,已成为一种新现象。
因为同样的产品可以在网上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
2014年年中,阿里巴巴还正式推出“马商淘”战略,一度被视为向线下超市宣战。
这种线上线下分离的零售环境在美国并不存在。
首先,在线零售出现之前,美国的线下零售基础非常好。
在爱荷华州一个偏远的小地方,质量和价格基本上和纽约能买到的一样。
这是因为美国的线下零售业发展已久。
经过充分的发展和竞争,效率不断提高,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相对最优的状态。
以沃尔玛为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崛起,消费社会来临。
汽车文化、郊区文化为零售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电子商务时代到来之前,沃尔玛、梅西百货和塔吉特等百货商店几十年来一直在扩张和发展。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渗透、全覆盖的线下零售环境。
只是由于美国城市结构和居住环境的特点——城市郊区化、住宅分散化,消费者购物不太方便,需要开车20到30分钟。
因此,美国的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提供的是流通效率。
解决了“买东西麻烦”的问题。
它的线上和线下产品始终是相同的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和价格。
但中国电商乃至今天的新零售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买好东西”。
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商业地产版图的重组、消费观念的普及、供应链的积累催生了中国新零售的发展。
在新零售的节点,这些新兴渠道帮助大量好产品快速渗透。
覆盖线上线下,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国内尚属首次。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线上线下同质同价的产品填补了线下原有的市场空白,也帮助线上零售增加了现场购买场景和面对面决策的机会。
一旦两者搅在一起,中国的零售业发展将比美国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