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小米CEO雷军接受了央视财经的现场采访。雷军在采访中提到,小米的使命是改变国人对国货的印象,而小米手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示范。 被问及小米估值下降的问题时,雷军回应称,这是朋友的黑稿,因为小米已经很久没有融资了;对于销量的下滑,他表示,作为一个电商品牌,小米的线上销量已经遥遥领先,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挑战是小米如何开拓线下市场,并将线上销售拓展到线下。
。 谈到未来科技的引爆点,雷军表示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而引爆中国市场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已经不远了,也许一两年之内。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新一轮爆发点。
(谭小寒) 以下为央视财经直播采访实录,新浪科技略有删减。 记者:如果让您定义小米,无论是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还是手机公司,小米站在哪一个团队? 雷军:技术探索和创新是小米的核心。 记者:在我的印象中,小米就是做低价手机的。这是否意味着小米手机的核心技术含量不是很高? 雷军:这可能是大家对小米的误解,也可能是小米的使命。
——小米要做感动人心的产品。这几年,整个行业都在讲消费升级,但消费升级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品质,品质更重要。过去五年,小米深刻影响了整个行业。
国产手机在小米的带领下全面起飞,所以一个产品的品质不能以价格来衡量。 记者:今天我想讲的是技术创新的话题。
我看到你已经在规划小米的实验室了。现在进展如何? 雷军:今年年初我们成立了小米发现实验室,希望进一步加强技术。一的概念。
小米探索实验室主要从事VR和人工智能研究。去年,小米发布了VR眼镜。它应该在VR眼镜领域跻身销量前列,并且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最重要的产品。
在万物互联中,手机实际上是一个载体。手机所蕴含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这意味着世界上能够成功完成的手机并不多。 记者:您认为小米只是商业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吗? 雷军:消费者购买产品。
如果产品没有足够的技术创新,消费者就不会购买。其次,要有业务创新。
只有这两项同时存在,才能脱颖而出。这几年,小米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如何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寻求突破。现阶段大家都在重点考虑人工智能对手机行业的影响以及它能够帮助手机到什么程度。 记者:最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米估值在下降,销量在下降。
雷军:估值下降是朋友的谣言。我们已经辟谣,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筹集资金了;就手机销量而言,小米作为电商品牌,今年在电商方面依然遥遥领先。我认为小米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开拓线下市场,从线上走向线下。 记者:什么样的产品会成为小米的第二极? 雷军:首先,手机绝对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小米围绕手机布局了从电视到笔记本再到各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整个生态链。大众对此还不是特别熟悉,比如充电宝、平衡车、空气净化器等。 记者:但我们也看到,小米的很多产品都是短命的,而且很多都是小领域,不是严格需要的。 雷军:为什么要花很长时间来看小米?因为小米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保证所有资金都通过电商用于产品,而不是市场,不是销售环节。
电子商务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完成了效率革命。为了拓展线下,我们做了小米之家,也可以以电商的价格线下销售,所以小米之家的产品一定要丰富。
我们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消费者买不买的,但是当规模扩大之后,我们的家就变成了小米家。小米依靠规模来增加利润,并且关心长期业务。它需要和用户成为真正的朋友,让每个人进店都不看价格,一步步从信任到粉丝。一进小米之家,就没有购买压力了。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公司很酷? 雷军: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在很多小事上都能与众不同。 记者: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引爆点会是什么? 雷军:毫无疑问——人工智能。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各个领域不断创新。产品点燃中国市场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并不遥远。如今,各个领域的产品层出不穷。
如今,大家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未来十年将迎来互联网新一轮的爆发点。
记者:很多人一直有一个疑问。小米正在生产自拍杆和移动电源,而且数量很多。
那么小米到底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雷军:小米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改变国人对国货的印象。手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示范。为了演示,我们还制作了一个电源板。这也是一件艺术品。
你可以把你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变成一件艺术品。 六年前我创办小米的时候,我看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中国目前的情况不允许他们做,因为效率很低,每链接很复杂。
不要赚钱。我之前参加过一个企业家聚会,他们也批评小米手机的价格太低。他们认为3倍的价格是合理的,即2000元的成本应该卖到6000元。
为什么说我们的价值需要10年、20年才能实现?走高端和高品质路线是两件事。无印良品在日本的价格不是很高。
这是为了证明高品质和高价格并不是同义词。的。 高品质第一点是感动人心的产品,第二点是成本定价。
在小米,卖3999的手机被批评太便宜,卖9999的电视也被认为便宜。这种价廉物美,是整个小米行业模式的核心,后来我们在科技界找到了一个类似的名字——无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