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作为一名34岁的设计师,我该如何克服焦虑?

时间:2023-03-14 12:51:46 科技观察

年龄的焦虑笼罩在所有UI设计师的头上。而我,34岁,想分享我的观点。很多人都听说过公司不招30岁以上的设计师;有人坚信UI设计到了30岁就会进入瓶颈期,不转型就没有发展空间。有人认为中年人思维固化,可塑性差,在企业不受欢迎。除了这些,还有结婚后的各种琐事,还有身心的衰退。30岁以上的设计师在劣势的重压下与年轻人争位,似乎毫无胜算。设计师不禁感到焦虑——设计师到了30岁,出路在哪里?我只和你讨论如何面对焦虑和摆脱它。回到上面的问题:被家务琐事包围可能是一种耗尽你精力的负担。还能增加意识的敏感度,感受一点酸甜带来的小幸福;面对身体和精力的逐渐衰退,可以更规律地调整作息,不断获得正反馈,感受自律带来的自由;当然也有固定思维的中年人,但这些人并不是进入中年就开始固定思维。反之,创造力是每个人天生就拥有优秀的工厂配置,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消耗或激发。初入职场,创造力基本上是定性的。之后,没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会变成没有创造力的中年人;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会在职场上不断发光发热,甚至成为家喻户晓的前辈。焦虑是现实因素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但强度与实际威胁不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你我可能不必有如此强烈的焦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忽视个人感知之外的真正威胁。引用我的一位导师的话: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看法买单。后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年龄的焦虑是什么?超越认知的威胁有哪些?30岁后设计师的出路在哪里?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大环境:UI设计的工作现在已经很难找了。由于供过于求,用人单位为了提高简历筛选效率,在一些条件上设置了硬关卡:比如学历、专业,比如年龄。学历和专业的门槛不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但年龄是一道谁也逃不掉的坎。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下图来自拉勾网2020年春季招聘报告:Top10最有竞争力的职位中有三种设计——UI设计、视觉设计、平面设计。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UI设计,118人竞争一个职位。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另一种设计,视觉设计紧随其后。注意备注里有一句话:“最容易招的职位都集中在设计类,尤其是1-3年,3-5年的设计类人才,供过于求。”也就是说,在就业市场上,集中了大量的初中级年轻设计师,增加了整体的竞争程度。初步推测,这是由于市场不断涌入新的初中级设计师,导致该体验环节的人数持续激增。但这些人并没有晋升为高级设计师,而是离开了这个行业。相对来说,从初级到中级的过渡时间比较短,但是高级到高级设计师,跨度比较大,周期也比较长。1、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初级和中级UI设计师涌入?过去几年,UI设计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业,从业者大多来自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给予美好的款待。于是UI速成班遍地开花。这些速成班的培训周期通常只有几个月,教授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设计要领和软件技能。与开发岗位相比,UI的专业门槛“低”(有人认为设计是艺术),大量非设计专业的学生就这样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但是这种培养方式并不能打下坚实的底层框架,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实现3-5年以上的持续提升,除非设计者自己刻苦学习,勤于实践。2、阻碍设计师更上一层楼的因素有哪些?从招聘UI时收到的简历可以看出设计师的一些共性:同质化严重,只堆砌作品数量,缺乏深度思考。采用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是综合考虑产品定位、公司战略、客户群体和所处场景后的选择。除了外在因素,设计风格也是设计师内在气质的体现。尽管他可能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模仿、发展和改造,但他的自然气质和审美倾向也将决定他的细节表现风格。所以,同质化是不正常的,是简单粗暴的“抄袭”,是懒惰。善于偷懒的设计师能走多远?在设计作品展示网站时,会出现像素级的抄袭。一些作品集积累了大量的作品。或者追求个人才华,但看不到这个过程有多少想法。其实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用户的问题,资深的设计师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这种思维从宏观着手,作用于微观。最终的设计细节是思考实际问题的结果。3.什么是年龄焦虑?不可否认,有些公司确实存在病态的企业文化,歧视应聘者的年龄。但这类企业不应该成为设计师职业规划中的选项。更多的用人单位评估这个年龄段的应聘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无论是设计能力还是其他工作能力,问题不在于年龄,而是能力不匹配。1.讲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小故事九年前,我从工业设计转到了GUI设计。在一个大型的设计项目中,我剪了几万张图,至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那两个月,我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剪图机器人。每天都做着机械的、无脑的但又精细的“体力劳动”。但是现在,任何UI软件都可以一键导出多种格式和尺寸的切图。真的很想安慰自己,那两个月的剪图一定给我带来了一些价值。但实际上,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价值。以前有些公司的一些岗位专门负责裁图。在他们的工作被零成本的设计工具取代后,这些人在职场上经历了怎样的挑战?羡慕年轻的UI设计师所处的技术环境——设计工具是生产力的极大释放,无需再困于低级劳动。但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师带来了解放,也带来了挑战。2.人工智能给降维带来冲击说到挑战,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者想必并不陌生——来自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的鲁班。2016年,鲁班发布了4.1亿张广告图片,相当于200个设计师不吃不喝工作了200年。这很令人震惊,不是吗?但别忘了,鲁班是人工智能,它的学习速度还是很快的,无论是表现还是风格变化,都在飞速进步。如果设计师还在加班和产能上下功夫,你总会面临比你更努力却收取更低价格的竞争对手,甚至还有来自工具和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大厂的应聘者。我问他,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他说自己是像素迷,设计稿中有什么不严谨的地方他都会找出来。或许与不那么认真的设计师相比,她的设计态度令人钦佩,但如果与能够智能纠错的工具相比呢?我们面临的竞争者不仅仅是未来不断涌入这个行业的新人,还有人工智能超乎想象的碾压。因为鲁班是一种从大规模数据中抽象出来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执行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它的最佳水平与人类的最佳水平是有差距的。但是机器的下限,或者说它最差的水平,要比人为设计的好很多。所以我判断人工智能设计会是中上水平,不会达到顶峰,但是会比很多刚入行的设计师要好。这可能是刚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刚出社会的第一个创业阶段的压力会比他们的前辈大很多,你不可能在低水平停留太久,自己的设计执行能力一定要赶紧补上。对于高水平的设计师,我觉得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如果你知道它的原理,你就会知道哪些事情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哪些事情需要自己来完成。我觉得未来的高级设计师永远都是稀缺的。——乐成,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负责人。或者说,30岁之后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我试图从别人可以感知的角度来描述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一、作品的商业价值在国内外设计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设计师的飞机稿,外观精美,但只是飞机稿,客户并未付款。这些作品其实是“不成功的”——炫酷的效果并没有成功解决问题,没有打动客户,所以没有商业价值。此外,B端域设计与C端有很大不同。很多设计师将“用户体验”视为政治正确,但“用户体验”本身并不等于“用户需求”,更不等于“商业价值”。虽然关注用户体验无可厚非,但只关注用户体验只能是九牛一毛,而且越走越远。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B端的场景——用户体验的角度就是一条路。比如,小张从某地回到家中。好的用户体验可以让他闭着眼睛从起点瞬移到目的地。用户需求是城市的宏观视角。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用户,有乘客小张、司机小王、交警小李,还有他们的上级、城市管理者……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在这里,每个用户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有合作也有利益冲突。如果你试图取悦每个人的“用户体验”,你只会迷失在其中。作为资深设计师,设计视角必须能够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灵活切换。只有在宏观层面把握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核心价值,在微观层面打磨可用性,才有可能输出具有商业价值的设计方案。2.给团队带来正面影响。初中阶段的设计师需要重点磨练自己的技能。但到了高级阶段,光靠画面的表现力是不够“玩”的,还需要考虑它能给球队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例如,输出方法论提高了团队的设计水平,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率。设计师的视角一定要开阔,不能只看手头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看自己工作以外的环节,延伸到团队的产出效率和质量。甚至可以尝试给需求方或者开发方赋能,让整个团队更加敏捷。总之,只有将个人能力输出为团队成绩,个人价值才能得到验证甚至放大。3.开拓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有设计师抱怨,产品经理给的原型图细节不完整,甚至不美观。如果设计师的日常工作是在原型上放置图标、按钮等元素,他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不满足于已知,洞察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在别人停止挖掘的深度继续探索,在约束条件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敏锐、好奇和自我驱动力是开拓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分优秀设计师与普通设计师的关键。最后,要想获得个人竞争力的护城河,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重新定义自己的能力范围。知识有复利,能力也有复利。30岁以后,正是收获复利的年纪,不要在舒适区焦虑不安,恐惧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