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8月1日报道:海底光缆作为当代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承载着互联网业务、语音业务、跨国公司的专线业务90%以上是国际通信业务,但国内企业在这个日益重要的领域没有竞争力,这需要产业链更加警惕。近日,中国移动副总裁卢向东在通信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移动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网点数量与中国移动的规模不匹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中国移动采取了共建共享的策略。"擦亮你的脑袋,与其他运营商一起建设国际海底光缆。"海底光缆作为当代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承载着90%以上的国际通信业务,包括互联网业务、话音业务、跨国公司的专线业务等,是国际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目前,中国移动海底带宽不到50G,而中国电信660G,联通357G。在海外POP点方面,中国移动只有2个,而中国电信有13个,中国联通有10个。移动的国际互联网出口已经开始制约其互联网发展海缆建设缺乏话语权中国移动设计院电线电缆研究所副所长高军石表示,中国移动目前没有国际通信海底光缆(以下简称“海缆”)cable”)资源,现有海缆带宽不足50G完全属于租赁。目前国际上租用的海缆多为60×10G系统。中国移动租用了多个频段,国际海缆的租赁费可谓是天文数字:每个频段的年租金根据传输距离的不同,从几千万到千万不等。数亿人民币不等。而一年的租金足够中国移动参与国际海缆建设,可以大大节省移动费用。这也是中国移动“锐意进取,与其他运营商共建国际海缆”的最真实动力。今年4月,中国移动宣布将携手中华电信和日本运营商KDDI,共同建设一条新的海底光缆。项目总投资至少4500万美元,将连接日本、台湾、东南亚发达城市。预计2013年建成。从理论上讲,国内企业将在移动项目中有所受益。然而,这种情况并非如此。在这个项目中,无论是海缆生产还是海缆建设,连着陆段的工程都是由其他国家的公司承担。中国企业根本没有参与其中。国内企业的提名已被其他共建成员否决,理由是没有应用案例。事实上,今年2月,中天科技与阿拉斯加一家电话公司签订了海底光缆项目合同,成为第一家成功进入国际海底光缆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底电缆建设工程。不过,两者的中标都是近距离无直放站项目。中天中标的项目长度为160公里,系统中没有中继放大器;华为目前还不具备提供海缆中继放大器设备的能力。在测试环节。一些短途无中继项目的经验,不能为国内企业提供足够的话语权。面对国际项目,国内企业只能唏嘘不已。产业链不成熟“国内海缆市场还太小,年需求??量只有几百公里。”国内海缆领域教授级工程师陶新华说。他说,“国内大部分市场还是军用,几百公里的需求很难支撑厂家生存。因此,目前国内生产海缆的厂家只有2到3家,但他们提供海缆通信设备,具备施工能力,目前只有华为一家。而一些欧美日企业,如阿尔卡特朗讯,拥有海底光缆的研发、生产、测试??、推广,以及海底通信的10G、40G设备,包括施工队伍。相比之下,我的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海缆工??程研究院,所用的标准也是早期北海舰队提出的海缆建设规范,各厂商无法提供集成系统。陶新华说:“虽然我的我国的光纤光缆产业很强,海缆产业很弱。与陆缆相比,海缆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是海缆的深海水密性和深海机械强度。这两点,我们的产业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产能,都无法进入国际市场。”陶新华指出,当前国际深海光缆市场需求远超国内市场,年深海光缆敷设能力达到10万公里规模。.目前,我国参与建设和投资的国际海底光缆有18条,其中8条已在中国大陆落地。与此同时,海底资源勘探等一些非定型海底项目推进十分迅速,海缆在该领域的应用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然而,深海光缆的供应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失去了参与国际市场众多海缆系统提供商竞争的机会,也没有在该领域交出合格的答卷。“羡慕渊源之鱼,不如退而结网”。陶新华认为,国内企业主要应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由于海底的特殊环境,海底光缆系统,特别是国际传输领域中用于数千至数万公里长距离传输的海底光缆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非常高:施工期时间长,投资巨大;涉及设计、开发、生产、施工、维护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设备。只有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才能不受制于人,打破国际垄断。此外,业界也开始更加关注国际海底电缆的建设。工信部提出积极推进中国大陆和台湾海缆直达建设。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在联合推进金霞海缆和丹阜海缆建设(其中,金霞海缆由中国电信牵头,预计本季度完工。)而与此同时,高军石介绍:“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由中国移动牵头,共同参与起草我国整体海缆系统标准(包括海缆指标、设备标准、建设规范等)。”,旨在共同推动我国海缆项目的顺利推进。”光缆项目建设对我国“宽带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电信业国际化进程具有巨大推动作用,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关联。20世纪70年代,国内研发海底同轴电缆。.80年代,电子部第八研究所研制成功浅海光缆。.1990年,第一条无中继实用海底光缆在青岛建成。.1999年,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亚欧国际海底光缆系统开始投入运营。我国有两个登陆点,汕头和上海。.2000年,中美国际海缆建成投产。.2001年,亚太二号海底电缆在汕头登陆。.2010年,工信部提出三大运营商共同推进海峡两岸直达海缆建设。目前,金霞海缆已接近完工,丹孚海缆正在建设中。.2011年,中国移动牵头,三大运营商参与了我国海缆系统标准的联合起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