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就难以得到保障人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特别是网络安全工作“四个坚持”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网络安全工作进入快车道,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着提升,网络安全工作成效显着,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获得充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法治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这部与人们数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四梁八柱”基本确立。今天,从个人信息保护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从网络安全审查到大数据安全管理,一批涵盖网络安全各个领域的重要制度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法治思想贯穿网络安全工作始终。近年来,从全国人大对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的立法,到♂等战略规划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已制定发布国家标准322项,我国技术贡献、提案等国际标准共发布12项。如今,相关标准对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明显增强。——网络安全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完善,与《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有效衔接。金融、能源、通信、交通等行业制定修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安全防护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组织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安全审查,启动滴滴、云满满、互车帮、BOSS智拼等网络安全审查,有效防范采购活动、数据处理活动和可能的境外上市国家安全风险。——完善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体系。组织党政机关云平台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安全评估,加强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防范云计算服务安全风险。截至目前,已有56家云平台通过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对通过评估的云平台进行持续监管。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如今,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治理格局逐步完善,网络安全防线不断筑牢。网络安全为了人民,网络安全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必须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互联网触及亿万人,连接党心和人民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目标。起点和终点。非法利用摄像头窥探个人隐私图像、买卖隐私视频、传授窥淫、偷拍技术等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深受人民群众痛恨。今年5月以来,进一步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色产品集中治理。截至8月,查获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机2.5万余台,收缴窃听窃听设备1500余台套,清理相关违法有害信息2.2万余条。文章称,1600余款违规产品被下架,并对14家存在隐私视频信息泄露隐患的视频监控APP厂商进行约谈。利用手机开卡链接恶意注册、贩卖网络账号的违法犯罪活动,往往成为下游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的源头。对此,今年以来,“净网2021”专项行动来势汹汹。截至9月,共抓获犯罪分子1.6万余人,对其中6700余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19年以来,有关部门对网络黑产黑卡(手机卡、物联网卡)、黑账号开展重点打击。网络黑卡数量连续两年下降超过50%。强制授权、过度维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在笑笑手机APP上,大量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危害不容小觑。2019年以来,全国开展查处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行动,更多问题突出的应用程序被公开曝光。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防范和群众关切等问题。维护了国家网络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安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当今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过程中,网络宣传的理念、内容、形式、方式、手段都在不断创新。自2014年举办首届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以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形式,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技能。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家庭等网络安全活动,有效促进了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提高,形成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良好的氛围。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做出中国贡献,体现大国担当。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近年来,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明显加快。2016年6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推动网络安全学科部门发展,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实施一流网络安全高校建设示范工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高校入选。与之相应,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长率超过20%,产业增速全球领先。《中国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到1563.59亿元。如今,通过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创新基地建设和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正在加速形成。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久前,浙江乌镇再次汇聚全球目光——来自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嘉宾齐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2021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自2014年以来,世界互联网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四项原则”“五项主张”和“四个共同点”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加强互联网国际治理和网络安全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的发布到《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的提出,今天的中国不仅为推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让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于全世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