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是在感知、思维、作用等方面完全模拟人的机器系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机器人的使用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自动定位导航等技术与机器人的融合不断深入,智能机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不同领域的应用。其次,它能根据人的指令完成各种相对简单的任务,如侦察、送货、接待、送餐、娱乐、护送、教育等。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在别人的指导下。例如,疫情期间,京东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武汉完成首单配送,成功将京东物流武汉人和站点的医疗和生活物资配送至武汉市第九医院;苏宁物流推出机器人辅助配送计划,快递员送货上门后,经过消毒的苏宁无人配送机器人可自行判断路线、乘坐电梯、提醒消费者取货,做到“无接触”交付”可以实现。HachiSmart推出住宅小区无人配送智能物流机器人hachidelight;优必选5G机器人在深圳贺州口岸担当高速卡口守卫,24小时提醒过往司机提前扫码,对人员车辆信息进行全覆盖查验登记。据悉,每台机器人可拯救4名警员,降低人员近距离接触造成感染的风险。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智能机器人为防疫添上一层科技保障目前,随着市场对智能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应用模式也更加创新。例如,阿里达摩院借助卫生部门提供的知识包,研发出“智能防疫机器人”;新松与国内医院合作,共同研发肿瘤治疗“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智能防疫机器人”;京东数科推出“疫情诊断机器人”等。其中,京东数科推出了疫情问诊机器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学习疫情相关专业知识,对用户提问进行基础分析判断,起到辅助医疗作用。猎户星空研发推出的“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由多摄像头模组、激光导航雷达等组成,除了可以解答患者的基本问题,实现智能引导外,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和病人的治疗。其他一些平台型企业,如科大讯飞、联声、迅捷等,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智能化技术,使得智能语音迅速普及,因此虚拟机器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百度智能外呼平台免费向全国疫情防控机构开放。通过智能外呼机器人,提升社区疫情防控效率。上述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也带动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下图(2013-2018年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销量及增速及2019年预测)可以看出,2013-2018年增速达到33.2%,尤其是2017-2018年增速达到16%,其中销售额2018年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8.6亿美元,预计2019年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2亿美元。对此,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介绍,表示,“变革时代的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制造协同,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许多前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新产品爆发式增长,工业正在蓬勃发展。”艰难时刻: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趋势逐渐显现。零部件芯片、传感器、减速器等部分零部件,ABB、库卡等国外厂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新松、地平线、寒武纪等国内企业也在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等新兴技术上寻求突破。但即便如此,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上还是比较落后,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计算、视觉、语音、驱动四大关键技术中,只有语音技术和视觉技术可以与国际领先技术相媲美,其他领域的差距更为明显。技术差距导致中国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导致中国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与成本的相互制约,已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笔者认为,除了技术和硬件方面的缺陷外,还有人才储备、社会基础、缺乏统一的产品标准等方面的原因。首先,人才的储备和素质决定了配送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它能跑多远、能坚持多久,以及生产质量。其次,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送货机器人能否像其他交通工具一样常态化。在路上,能否有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最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众多实力不一、实力不一的企业蜂拥而至,这将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机器人产业化发展需有序推进。不过,《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研发仍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产学研用齐头并进,初步实现国产化。控制器。中国制造商把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部件上攻克了一些难题。因此,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趋势逐渐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