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视频与网络:5G700MHz塔模与无线上行增强技术

时间:2023-03-21 19:01:03 科技观察

实验室简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广电用户对移动音视频的需求快速增长。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世界各国组织逐渐意识到5G无线网络将成为广电媒体的重要传播渠道,积极推动5G无线广播技术的发展。上一篇文章介绍了为什么700MHz是黄金通道,主要介绍了5G700M相关的概念和标准。本文主要探讨5G广播的关键技术,边学习边探索。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无线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5G无线广播技术解决方案,如地面广播模式、混合广播模式、大塔和小塔融合模式;同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无线上行增强技术原理,其中3GPP标准中的手机无线上行增强技术包括双连接、载波聚合、辅助上行、上行传输信道切换、超级上行、时频等。双聚合技术。1.背景1.1无线广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利用广播电视塔(即覆盖范围>100km的大塔)提供单向广播服务,采用地面广播技术;传统移动通信行业使用通信基站(即小铁塔)提供双向通信服务,采用单播技术。这两个行业在3G时代之前并没有交集。3G时代,广电行业涌现出多种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于2004年发布了手持数字视频广播技术DVB-H;3GPP于2004年在Release6中发布了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ultimediaBroadcastMulticastService,MBMS),支持该广播技术,但这些广播技术尚未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终端需要额外的芯片或接收器,尚未得到广泛应用[1]。4G时代,3GPP于2009年Release9首次发布了基于LTE的增强型多媒体广播组播技术(evolvedMBMS,eMBMS),实现了组播区域广播。2017年,3GPPRelease14发布了进一步演进的多媒体广播组播技术(ForwardEnhancedMultimediaBroadcastMulticastServices,FeMBMS),也称为增强型电视广播(EnhancedTV,EnTV),将大铁塔纳入移动通信标准范围第一次。它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与广播技术的真正融合。5G时代,2020年7月冻结的Release16版本基本完成了EnTV标准制定,包括无卡接收、高速移动(120-250km/s)、大覆盖(站间100km)。在正在进行的Release17中,将制定基于小塔的混合广播(MixedMode)相关标准,实现单播和组播/广播的智能切换。2019年,中国广电(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获得5G商用牌照;2020年获得700MHz(703-733/758-788MHz)频段使用许可。2020年,中国广电在3GPPRelease16会议上提出700MHz2×30/40MHz技术提案并获得通过,将原来的2×20MHz扩展为2×30/40MHz,成为全球首个5G低频段(Sub-1GHz)大带宽国际标准。同时,中国广电在Release17中积极推进对小塔混合广播(MixedMode)和5G组播业务的支持。5G组播业务将增加支持基于小塔的组播/广播的网元和架构。现有的5G网络能力。1.2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共建共享2020年5月,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署5G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明确700MHz5G无线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中国移动付费共享2.6GHz和3G/4G/5G网络。该协议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广电可从无到有减轻5G建设压力,有望实现5G无线广播技术;移动可实现5G偏远地区的低成本连续覆盖和上行增强,降本增效。2021年1月,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签署了一系列具体合作协议,就建设、维护、市场、结算等具体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1.3中国广电700MHz频谱规划除700M外,工信部于2020年1月将4.9GHz频段授权给中国广电。由于5G广播信道规划尚未公布,基于现有频谱需求,广电科学院提出了三划分策略(见表1)。表1中国广电5G频谱划分战略战略一:在700MHz频段开展5G广播业务。700MHz以下仍用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MB)。策略一的700MHz不能充分发挥5G无线网络的优势。策略二:在700MHz频段开展双向通信业务,700MHz以下频段用于5G大塔广播和DTMB。策略二对现网改造较少,充分发挥700MHz的优势,性价比高。策略三:在700MHz频段同时开展双向通信业务和5G广播业务。策略3为了实现双向通信和大塔广播共存,损失了频谱利用效率。2.5G广播技术5G(Release17之前)目前使用的广播技术一般是指从3GPPRelease9演进到现在的4GLTE广播技术。根据不同场景对广播技术的需求,5G广播技术包括两种解决方案:地面广播模式和混合广播模式(如图1所示)。图15G广播技术方案2.1地面广播方式地面方式也称大塔广播,采用基于HPHT的广播方式。非常适合在专用频谱上提供广泛覆盖的直播电视。地面广播基于EnTV,仅下行,仅广播,适用于大面积和静态传输区域。EnTV使用LTE数据业务的普通网元,新增BMSC、MBMSGW、MCE3个网元支持FeMBMS业务。技术系统架构图见图2。图2HPHT系统架构图BMSC(BroadcastMulticastServiceCenter)负责提供用户管理、会话传输、服务声明、安全管理和内容同步等功能。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BMSC是MBMS业务内容分发的入口;对于承载网,BMSC负责授权、发起广播/组播业务、调度、传输内容等功能。MBMS网关(MBMSGateway,MBMSGateway)负责处理MBMS业务的分发和控制,由控制面和用户面功能组成。控制平面通过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处理MBMS业务的会话控制信令,并将MBMS会话控制信令(Sessionstart/stop)发送给基站。用户面通过广播/组播的方式,以IP组播流的形式向基站传输数据。MCE(Multi-cell/multicastCoordinationEntity,多播协调实体)负责为eMBMS分配时域和频域资源,并决定无线信道的编码和调制方式。MCE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也可以是一个逻辑实体。在基站。在组网方式上,不仅可以支持多播广播单频网络(MBSFN),让多个小区组成更大的单频网络;它还可以支持单小区广播(SingleCell-PointtoMultipoint,SC-PTM)组网方式,在单个小区内进行广播。EnTV技术基于4GLTE核心网,尚未接入5GC,暂无终端芯片支持。未来在广电5G网络中如何实现,目前还不得而知。2.2混合广播模式混合广播模式(MixedMode)也称为小塔广播,采用基于低功率小塔(LowPowerLowTower,LPLT)的广播模式。混合广播模式基于5GNR,可以在单播、组播和广播之间动态切换,支持上下行双向数据传输,可以动态配置从单个小区到大区域的覆盖,可以通过单播复用和无缝切换。在混合模式下,可用资源由单播、组播和广播服务使用相同的物理信道共享;这种资源共享可以在相同的子帧中执行(与LTE中的SC-PTM相同的概念),或者允许在使用小规模SFN部署(类似于MBSFN)的不同子帧中执行,促进服务之间的无缝过渡。混合广播模式的相关标准将在3GPPRelease17中制定。2.3大塔和小塔融合模式大功率大塔广播是广电行业传统的广播方式。其特点是覆盖面广、效率高。适合提供公共服务,但不能提供交互服务;低功率小塔是指移动通信基站。可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服务、高科技视频服务等,但覆盖面小,广域覆盖成本高。大功率大塔与小功率小塔融合,不仅可以提供以广播、直播、应急通信为代表的单下行业务,还可以提供点播、游戏、音视频等双向业务.不同传输方式的业务支撑能力如表2所示。表2大铁塔和小铁塔服务能力对比在实际部署中,推荐采用大铁塔和小铁塔共覆盖的网络架构方案。如图3所示。即公共内容和直播业务可以通过广播核心网和通信核心网EnTV播出,个性化内容和互动业务可以通过小铁塔覆盖。图35G广播整体架构示意图3.无线上行增强技术5G网络拥有大带宽基础,并有MassiveMIMO、Beamforming等技术支持,使系统在速率和覆盖上有很好的表现的下行链路方向。但在上行方向,终端的发射功率受辐射指标限制,天线数量受终端体积限制,使得上行覆盖范围有限,远小于下行覆盖范围.在上行无法覆盖的区域,连接中断,无法单独使用下行。在Release15中,3GPP引入了多种上行增强技术来解决上行覆盖问题。图45G网络上行覆盖不足3.1E-UTRA-NR双连接(E-UTRA-NRDualConnectivity)技术为兼顾上行覆盖,5G早期采用非独立组网(NSA)模式,采用组网方案3X,4G负责控制面,5G作为容量补充。3GPP在Release15中定义了5G双连接技术(E-UTRA-NRDualConnectivity,EN-DC)以实现增强的上行覆盖。基站下行在4G和5G上同时发送信息,容量为两个载波之和。对于上行链路,终端使用1个传输通道(1Tx)分别在4G和5G上发送数据。一旦手机移出5G的覆盖范围,4G的容量和覆盖仍然可以得到保证。图5EN-DC技术NSA只是过渡方案,5G最终会走独立部署(SA)路线。5G定义的FR1频谱覆盖了450MHz到6GHz的范围。为了解决上行覆盖问题,将部分FDD低频段频谱(如700MHz)分配给5G,将这些低频段和中频段结合起来部署到5G中。它将提高网络的容量和上行链路覆盖范围。对于这种中低频结合的解决方案,3GPP在Release15中还引用了另外两种上行链路增强技术:5G补充上行链路(SUL)技术和5G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技术。3.2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技术CA技术最早定义于3GPP发布的Release10。为终端聚合2~5个相同频段或不同频段的分量载波,提高上下行传输速率,解决运营商的难题。不连续频带中的资源利用。根据载波所在的频段,又细分为频段内的载波聚合,即带内载波聚合(Intra-BandCA)和频段间的载波聚合,即带外载波聚合(带间CA)。CA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成熟商用,并在5G时代继续发挥作用[7]。在带内载波聚合的上行方向,由于同频的两个载波可以使用同一个传输信道,上行速率得到显着提升。如图6左侧所示,3.5GHz频段的两个载波聚合后,单用户上行速率提升近一倍。图6带内CA(Intra-BandCA)Out-of-bandCA适用于多个不同频段的无线运营商同时覆盖的区域,如图7左示意图所示,它不仅提高上行速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覆盖范围。A区同时被载波1(3.5GHz)和载波2(2.1GHz)覆盖。A区可以使用CA技术增加上行带宽,如图7右图所示。B区上行只能使用载波2进行通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两个频段不同,上行速率提升效果会受到载波带宽和上行占空比的影响。图7Inter-BandCA3.3Supplementaryuplink(SUL)technology在Releas15中增加了补充上行链路SUL技术。为了保证上行远点覆盖,除了在小区配置正常的中高NR频段外,新增一个低频上行频段,专门用于保证上行远点覆盖.如图8所示,在中高频NR载波上行覆盖区域A(中点附近),中高频载波用于上行数据传输。在NR覆盖之外,终端使用低频载波上行发送数据(远点)。终端可以在中高频和低频载波中动态选择上行,但同时只能选择其中一条上行传输链路。图8辅助上行SUL技术3.4UplinkTxSwitching技术5G商用终端的上行一般支持两个发射通道(2Tx),同频段上行双流传输可以优化(加倍)带宽。在多频段组网中,如果将两个传输通道分配到不同的频段进行传输,频谱资源将得不到最佳利用。3GPPRelease16引入了uplinkTxSwitching(ULTxswitching),实现了一个上行信道carrier1(比如3.5GHz)固定,另一个上行传输信道在carrier1和carrier2(2.1GHz)之间。切换:下行传输时段将载波1分配给载波2进行上行传输,在载波1的上行传输时段切换到载波1,实现同频段TDD-NR上行双流传输。如图9所示。图9UplinkTxSwitchingTechnologyUplinkTxSwitchingTechnologyUplinkTxSwitching技术可以与辅助的上行SUL和带外载波聚合Inter-BandCA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移动和广电两网的协同主要采用基于UplinkTxSwitching的SUL和Inter-BandCA这两种解决方案。3.5SuperUplink(SULwithUplinkTxSwitching)技术SULwithUplinkTxSwitching,又称SuperUplink,是一种SUL集成的上行传输信道切换技术。采用SUL技术,一次只能有一个上行传输链路,低频段仅提供小区远点的上行补充覆盖,但近中点的用户体验和时延不受影响提高,如图10左所示。SULwithUplinkTxSwitching技术,上行可以有2条上行传输链路,除了增强远点的上行覆盖外,还可以增强近点和中点的上行容量,如图10右图。两者都不参与下行数据的发送。图10SUL和SULwithUplinkTxSwitching在TDD频段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在不同时间传输信息。由于下载需求远大于上传,TDD上下行时间分配偏向于下行。主流上行时隙、特殊时隙、下行时隙的比例为2:1:7。从图10右侧的超级上行方案来看,终端的一个上行固定使用2.6GHz,另一个上行在小区中点,在2.6的TDD下行时隙时间段内GHz载波(近点绿色),使用700MHz辅助载波(近点700M橙色)的上行传输数据;当到达2.6GHz载波的上行时隙时,700MHz辅助载波将上行传输信道返回给2.6GHz载波,实现2.6GHzTDD-NR双流上行传输。由于在中点附近可以一直进行上行传输,不仅提高了上行速率,还减少了下行数据反馈的延迟,间接提高了下行速率。在2.6GHz上行无法覆盖的远点,上行任务完全交给700MHz辅助载波(远点为橙色)。在该方案中,700MHz仅增强了上行,下行仍使用2.6GHz频段。3.6时频双聚合(CAwithUplinkTxSwitching)技术CAwithUplinkTxSwitching技术也称为时频双聚合。它是带外聚合载波技术和上行传输信道切换技术的结合。Inter-BandCA技术在两个载波覆盖的区域中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使用载波聚合。在上行链路,由于终端传输信道的限制,在某些场景下会对容量产生负面影响。具有UplinkTxSwitching技术的CA放弃了上行链路载波聚合。其上行方案与超级上行相同。在TDD上行时隙中,终端可以使用两个传输信道同时传输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频谱资源。下行保持TDD和FDD的载波聚合,增强下行容量。如图11所示。图11Inter-BandCA和CAwithUplinkTxSwitching3GPP在Release16中,通过UplinkTxSwitching技术增强了CA和SUL。由于SUL是5G新技术,产业链成熟度不足,SUL载波与NR载波紧密耦合,暂时不支持跨站点、跨小区,给商用部署带来挑战。CA技术行业成熟度较高,支持跨站点、跨小区部署,已有5G实验网测试案例,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均有支持计划。综合考虑产业链、网络性能(覆盖、速率、时延)、部署复杂度,CA技术结合UplinkTxSwitching是最好的上行增强技术。各种上行链路增强技术的性能和成熟度对比见表3。表3上行增强技术对比以上主要介绍了5G700MHz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5G无线广播技术解决方案,如地面广播模式、混合广播模式、大塔与小塔融合模式;同时介绍了无线上行增强技术的几个典型原理,包括3GPP标准中的无线上行增强技术、双连接、载波聚合、辅助上行、上行传输信道切换、超级上行、时频双聚合技术。参考文献[1]《5G 广播电视系统技术与规划研究报告》(2020版)[2]3GPP、TS23.246、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架构和功能描述,V16.1,2019.9.24.[3]3GPP、TS36.300、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和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UTRAN);整体描述;第2阶段,V16.4,2020年12月。[4]3GPP、TS36.976、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和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UTRAN);整体描述;第2阶段,V16.0,2020年3月。[5]ETSI,TS103720,用于线性电视和无线电服务的5G广播系统;基于LTE的5G地面广播系统,V1.1.1,2020年12月。[6]2020世界5G大会,白皮书《5G 广播技术方案》,V7.0P,2020年11月[7]2020年。来源:根据咪咕TSG烽火台研究原创改编,李琳【本文为专栏作家《移动实验室》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点此阅读更多作者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