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鸿蒙在物联网时代的野心有多大?

时间:2023-03-21 17:01:18 科技观察

谈华为的关键词不再是5G,而是“鸿蒙OS”。8月9日,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操作系统名称,在中国神话中意为“创造世界”。8月9日,华为发布了“鸿蒙OS”。长期以来一直有传言称华为将发布该操作系统,但版本各不相同。有人说它是一个将取代安卓的移动操作系统,也有人否认它,声称它只会用于工业领域。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对鸿蒙的定位否认了这些传言。“今天的操作系统都是(设计)为不同平台设计的。手机有手机操作系统,手表有手表操作系统,汽车有车载电话操作系统。”他表示,而鸿蒙的“自我要求”则是打破设备之间的壁垒——同时支持大屏、可穿戴、车载、音箱、手表、手机、PC等多种设备。余承东是华为消费者业务的CEO。他将谷歌正在开发的鸿蒙和Fuchsia称为“下一代操作系统”——面向物联网时代。在他的划分下,以Windows为代表的PC系统是操作系统史上的第一代居民,以Android、iOS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是第二代。打破设备之间的壁垒是一个古老的愿望,但在计算机发明70多年后,这个愿望仍未实现。至于华为研发了7年的鸿蒙OS,它哪里来的?搭载这套系统的大疆无人机能做什么:主持人手持手机站在大会主席台上,与会场外的华为员工进行视频通话。当场外有人操作的大疆无人机正在拍摄东西时,视频通话画面立即从场外人脸切换到航拍无人机俯视的画面。另一个视频演示了一个类似的应用场景:一位女士通过手机视频通话向朋友询问穿衣建议。不满手机屏幕太小,她将手机触到电视屏幕,视频画面一秒从手机屏幕变了。转向电视屏幕——这时候电视的摄像头被调用了。“以前设备是可以连接的,但实际运行应用时是相互分离的,鸿蒙可以叠加多个硬件,成为一个超级设备。”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总裁王成禄表示。多终端互联是鸿蒙的核心功能。华为声称鸿蒙采用所谓的“分布式架构”。除了家庭场景,华为还计划将其扩展到出行、运动、办公等领域。例如,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连接后,用户可以将手机屏幕完整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不同于单纯的投屏,鸿蒙系统下的用户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用鼠标操作手机,反之,用手机操作电脑。这两个系统可以像一个系统中的两个文档一样进行交互。王成录称,钉钉和WPS已经支持这种拖入拖出功能。硬件之间的交互听起来并不新鲜。苹果的AirDrop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让属于同一个iOS系统的苹果设备通过这个功能“空投”文件。但华为的鸿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AirDrop是一个基于蓝牙传输技术的应用,而鸿蒙是一个操作系统,可以驱动设备A来控制设备B,而AirDrop则不能。在鸿蒙现有的架构中,内核部分仍然包括“Linux内核”,但余承东称,鸿蒙之所以有潜力实现多屏交互,是因为操作系统中的“微内核”取代了操作系统的“微内核”。安卓和iOS。“宏内核”(即单个内核)。“宏内核”和“微内核”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集成程度。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系21岁的学生LinusTorvalds在编写Linux系统时,把进程管理、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等都放到了Linux的管理中心。操作系统——内核。后来,基于LinusTorvalds的开源代码编写的Android和iOS系统都采用了这个内核——宏内核。另一方面,鸿蒙从内核中取出包括设备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在内的程序,只为处理时间、内存、通信、中断等基本功能保留资源管理程序。由于集成度较低,这个较小的管理中心被称为微内核。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等程序从内核中取出,作为独立的模块置于应用层之外。这种架构使得来自其他硬件的内核更容易调用这些模块——只要硬件的内核简单地发出信用申请即可。这套协作机制为设备之间的紧密交互奠定了基础。听起来这种跨设备相互控制的能力正是物联网所需要的:设备是彼此的终端和外围设备,任何一个设备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人机交互的入口。不过,从“开放硬件设备”的概念到“以微内核代替宏内核”的解决方案,华为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的。谷歌也在开发类似的操作系统,并且推出时间较早。据余承东当天在发布会上所说,华为从2017年开始研发鸿蒙,2016年8月,代码分享社区GitHub上出现一串代码,显示谷歌正在开发名为“Fuchsia”的全新操作系统。”。交通信号灯、数字手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个人电脑等设备”在多个平台上。在今年5月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高级副总裁HiroshiLockheimer证实了这个项目的存在。“不只是手机和PC,在物联网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新的软件运行环境等等,我觉得还有很多操作系统有不同的优势和专长。有很大的增长空间。Fuchsia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包括华为荣耀Play手机在内的多款硬件都参与了FuchsiaOS的测试,“安卓已死”的说法也充斥着各个论坛和媒体页面。但谷歌至今未正式发布这款操作系统。事实上,Fuchsia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会完全取代Android,目前还不确定。根据HiroshiLockheimer的说法,“人们真的很兴奋地说‘哦!这是新的Android’,或者‘这是新的Chrome’。事实并非如此。Fuchsia只是为了推动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并将其整合到其他产品中。“也就是说,要么改进安卓系统,要么取代安卓系统——这是谷歌下一代操作系统技术的两个选择,目前还没有做出决定。但据外媒报道,未来会向下支持Fuchsia设备兼容Android应用,华为有最好的机会?华为并不是唯一觊觎操作系统市场的新玩家,仅在中国市场,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开发了YunOS和TOS,但华为可能是最有资格做到这一点的“公司。首先,它拥有5亿多智能终端用户。”如果华为推出鸿蒙手机,至少国内的开发者肯定会适配。中手游合伙人樊惠琪告诉《第一财经》艺杂志。华为是目前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手机品牌。在操作系统开发经验方面,华为也是国内各大科技公司中最早、最全面的。1991年,当时还在从事交换机业务的华为开始研发交换机的操作系统。研发负责人是华为元老、现任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许文伟。当时市场上还没有现成的开源操作系统。据说,徐文伟的代码是从第一行开始写的——同年,北欧的LinusTorvalds刚刚写出了第一个Linux内核的原型。2007年,华为还成功实现了基于开源Linux内核的实时操作系统。之后,华为还开发了基于Linux内核的云服务器。华为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也可以追溯到七年前。据一位《任总与2012实验室干部与专家座谈会纪要》介绍,2012年7月,任正非会见了数十位研发负责人,时任华为终端OS开发部负责人的李进喜当时问道:“Android、iOS、WindowsPhone8都有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其他终端操作系统的机会窗口已经很小了。公司对终端操作系统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期望和要求?”任正非回答说:“我们做操作系统,做高端芯片也是一样的道理。最主要的是让别人允许我们使用它,而不是切断我们的食物。当我们的食物被切断时,备用系统必须可用。《2012实验室》是任正非看完电影后设立的尖端技术研究部门。诺亚方舟求生任正非有一套“管道论”,不管是太平洋、黄河、长江,还是城市的自来水管网,都是管道,各种终端都是水龙头。他认可苹果的垂直整合,认为华为在业务战略上也应该做垂直整合——沿线整合。在流水线理论下,操作系统是华为垂直整合战略不可逾越的一部分。而任正非的理念,如果一项技术的核心是算法和逻辑,华为通过努力是可以搞定的。操作系统也属于这一类。现任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总裁的王成禄,曾任华为核心网产品线总裁。2012年实验室中央软件部成立后,调任系主任,开始了鸿蒙的研究。为什么硬件“首秀”是电视?8月10日,余承东发布鸿蒙操作系统的第二天,荣耀CEO赵明同场发布了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硬件——荣耀智慧屏。荣耀智慧屏功能演示之一。此前,业内声音普遍认为,华为将很快发布一款基于鸿蒙系统的手机。因为一旦美国政府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禁止华为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统,华为在全球的5亿终端用户将面临系统无法更新的困境。“荣耀智慧屏的产品规划正是在这个点(鸿蒙的发展),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时间点。”赵明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说。从外观上看,这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电视与普通平板电视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屏幕上方多了一个摄像头,可以在进入可视电话模式时自动升降。该相机声称具有面部识别、眼动追踪和运动检测等功能。同时,它还具备现阶段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功能——喊两声“YOYO”,电视就会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进行响应。或者,您可以通过NFC技术将手机连接到屏幕。内容方面,目前仅支持智慧屏拥有华为视频、酷喵、芒果TV、极光TV等四大视频应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应用不在其中。该电视售价4799元,比同尺寸的小米电视贵了近2000元。两款荣耀智慧屏的价格。不过,短期能卖多少台,对华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对华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测试和迭代鸿蒙系统,积累应用生态。“与手机相比,如今的智慧屏还比较小,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一个又一个的应用,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缓冲期。”赵明表示,鸿蒙操作系统终端上的应用首先是大屏产品和可穿戴设备。新系统只是手机产品的“第二选择”。从备胎到主角,距离有多远?华为先于谷歌发布了操作系统,实际上比原计划更早。“华为原本计划在2020年春季发布鸿蒙,但中美贸易战加速了这一进程。”余承东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华为参与操作系统开发的研发人员规模迅速增加。接近5000人,“整个系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善,所以工作量非常大。”今年5月15日,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包括英特尔、高通等在内的芯片供应商都需要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后才能向华为供货。一周后的5月21日,拥有Android系统的谷歌也收到了这条指令。鸿蒙的发布是赶工的结果。虽然余承东声称鸿蒙的微内核思想已经通过了数学方法的形式化验证,但形式化验证和实际交互测试是两回事。值得注意的是,微内核是一个由来已久但一直伴随着争议的技术概念。“现实中真正复杂的是交互,而不是独立的模块。”作为Linux内核的最早作者,LinusTorvalds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内核的想法只是“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肯定会失败”。他的理由是,微内核的逻辑虽然可以提高设备间交互的效率,但是是以减少设备内部的信息交互为代价的。《浪潮之巅》作者吴军指出,鸿蒙和Fuchsia都不成熟——而且也不可能成熟。他在8月初的付费问答中表示,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关系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所以最难的问题是适配性:“ARM处理器是为了与Android同步而设计的。因此,耦合度非常高,其他运行在ARM处理器上的操作系统无法达到安卓的效率。”在8月11日刚刚结束的华为2019开发者大会上,据华为官方介绍,有1500家生态合作开发者,全球5000多名开发者齐聚一堂。不过,从《第一财经》易刊记者的现场采访来看,很多与会者虽然见证了鸿蒙OS的隆重发布,但对于未来如何参与到生态应用的开发中,还是一头雾水,华为派来讲解鸿蒙系统的,大多是业务负责人运营和战略的,而不是研发线上的科学家,他们在台上宣扬的更多是鸿蒙产品逻辑的先进性,嘴里满是流利、安全的这样的描述。余承东称,将安卓生态应用迁移到鸿蒙系统的开发工作量“非常小”,用华为方舟编译器一两天就能完成。他在发布会上宣布,包括淘宝、天猫、QQ、今日头条在内的40多个应用已经完成了这一编译工作,但对于数以千计的安卓应用市场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太少了。此外,它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迁移。“电信设备软件的需求比较清晰和趋同,全球数百家运营商70%以上的需求几乎相同,但面向消费者的软件却大相径庭。”王成禄表示,5月在华为新生社区发文称,安卓迭代还没有解决长期使用卡顿的问题。吴军透露,在2019年之前,鸿蒙确实定位为替代安卓的手机操作系统。因此,未来能否真正运行在工业设备中,也是一个未知数。在为期三天的开发者大会期间,华为也没有展示其在工业场景中的工作原理。目前,其他品牌也无法加入Harmony的物联网系统,除非他们对底层操作系统进行更改。只要涉及到其他品牌,就不再是技术问题。围绕操作系统展开的生态故事最终会成为商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