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哭晕上厕所:60%互联网从业者月收入不到6000

时间:2023-03-21 01:33:54 科技观察

“工作好累,花钱也不想为难自己。”今年,28岁的邱琦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巨头工作,已经是第三年了。2012年,媒体专业毕业不久,她就加入了这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经过多次考核升级,她现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很多同学。“互联网公司付出很多,但我们得到的却是血汗钱,我们经常要加班到深夜,项目和沟通的压力来来去去,一句话也不想说当我们回到家时。”秋琪无奈的说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涌现出一批行业巨头,潜移默化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激发着年轻人的创新思想。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在快速迭代和充分竞争环境的压力下,许多年轻从业者看似思索万里,实则疲于炉火之间。北京市团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青年约有61.9万人,平均月收入6228.5元,远超其他行业,但49.6%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55.4%,没有拿到加班费说明高端行业不代表高端就业。年轻的互联网从业者是高学历、年轻的知识密集型蓝领工人。调查显示,从人口特征来看,73.0%的从业人员年龄在28岁以下,平均年龄26.7岁;占12.2%;65.1%的从业人员在外地注册。职位分布方面,像邱奇这样的产品职位并不多,19.3%是编辑,11.7%是开发,11.3%是运营。总体来看,只有34.0%的人能够按标准拿到加班费,进而呈现月薪高、时薪低的特点,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蓝领。王飞是一名刚刚毕业一年的新闻专业本科生。现于2014年8月成立的自媒体公司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主要负责公司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信息的编辑发布。“虽然公司在平台建设的探索阶段,不像大公司要求那么严格,但投资新项目加班是常态,新项目开工前一个月是最忙的,而且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加半小时,是强制性的,没有加班费,那段时间精神都提不起精神来,感觉周末没休息好。”调查还显示,该群体人均月支出达4301.9元,其中生存支出占比较大,房租或住房贷款占比42.5%,人均月支出占月支出的70%以上。90%以上的收入,基本属于高收高支的“穷忙族”。此外,住房情况不稳定,只有25.6%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67.8%的人有北京户口。也就是说,只有12.3%的不在线工作的青年占12.3%。租房者平均月租金为2146.6元。王飞最近换了一个离公司近的住处。“交通更方便了,居住条件也好了。当然房租也涨了很多,之前房租是2000元,现在涨到3600元。”路上用了3个多小时,项目运营初期工作压力比较大,每天都觉得很累。“好在工作本身可以消化1600元的差价,薪资还是可以满足我的心理预期的。”事实上,该群体的中位数和模式中有60%以上是租房,其中72.7%是合租。超过半数的人和王飞的情况是一样的。出租面积小于20平方米,其中72.7%为合租。40.2%的人在过去三年内搬家两次以上。因为在空间分布上,64.2%的人住在四环外,39.6%的人住在五环外。因此,44.6%的人“在路上”单程时间超过1小时,远高于其他同修。高收入是少数,压力是多数。报告显示,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从业者占比较高,达63.7%,而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从业者占比为13.6%。高收入占比高于就业青年月收入总体水平的众数和中位数均为5000元,差距不小。而且大公司的工资比小公司高10.0%左右,研发岗位的工资是运营和编辑的4到5倍。对于职业和工作期望,很多从业者表示不清楚。原因是行业本身的收入呈现出马太效应和两极分化;二是个人职业流动与发展瓶颈并存。调查发现,网络青年的工作流动性也很高。近3年,52.5%的人换过工作,工作满意度仅为11.2%。但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大部分仍停留在低端“换汤不换药”。行业与时俱进,知识结构和技能不断受到考验。一位年轻人感慨地说,“一入IT,深似海”。和王菲一样,小黄也是刚毕业一年的往届生。科技公司做PC端应用开发。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前后换了3次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济南的一家电脑公司当程序员,觉得自己天天写代码,没有前途。恰好某知名女装网络品牌招聘网站管理员,于是我借机换工作。“小黄的前两份工作都没有持续多久,第一份工作只持续了半个月,第二份工作也只持续了半年。”与济南相比,上海和北京的薪资水平会高很多。大姐,我想去大城市打拼。”网络上的维权者,现实中的无家可归青年就从业者的性格而言,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是维权者,他们是网络改变生活的原动力66.7%的人会买单关注或参与“人肉搜索”、网上签名、网上声援等网络世界的集体活动。32.5%的人写过高调的帖子,16.2%的人的评论在微博上被广泛使用。转发。另一方面,41.2%的人由于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仍选择“宅在家里”上网。但是,线上“大人物”、“红人”的魅力无法延伸到线上。现实中社会化程度较低,67.5%的受访者在北京的朋友不超过5个,其中85.2%是同学、同事和老乡。25岁的崔广凡目前在一家著名搜索引擎公司的技术岗位工作。作为一名程序员,他也是一名严重依赖社交媒体的患者。每当网络上出现一些集体呼吁,比如微笑日、跑步计划,他总会大量转发。屏幕服务。”互联网使个人的声音大了很多。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营销公众号,针对的是动漫爱好者。“在崔广凡看来,互联网的号召力是投入金钱和精力创造出来的,偶像效应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当你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后,有时你说的一句话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角色。虽然现在做的是技术岗,个人社交媒体没落了,但还是希望能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秋琪意识到自己缺乏社交的问题,于是她跟随自己的兴趣投身烘焙行业。通过在车间的培训,我结识了一群朋友,他们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在周末就像家人一样。“我也会加入公司的兴趣小组,周末会约同事去爬灵山或打羽毛球。”在邱奇看来,网络时代崇尚主动选择的自由,但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需要,或者他们会有什么冒险和灵感。“所以,不如在更丰富、更真实的现实中寻找灵感和安慰。”总的来说,只有12.8%的从业者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61.2%的人会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自己,3.9%的人有创业意愿。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对自己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