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清华大学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多项指标领先全球。
例如,从人工智能论文总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来看,中国均排名第一;专利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在风险投资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据全球最大份额。
占总数的60%,成为世界上最“吸钱”的国家。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文献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睿唯安、科学家在线、中国科学院协办信息通信技术、今日头条智库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研究撰写,力求全面展示中国及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提升公众认知、助力行业健康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报告综合多方优势,具有研究视角全面前瞻、国际国内统筹、数据来源第一手可靠、政策分析深入等四大突出特点。
主要研究结果概括为环境、社会认知和综合影响四个方面,描绘了中国人工智能的整体发展。
报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科技产出和人才投入方面: 1)论文产出:我国人工智能论文总数和高水平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引用的论文。
截至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占比达27.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2)专利申请量: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美国和日本占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公开总数的74%。
3)人才投入: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总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优秀人才比例较低。
截至2020年,中国AI人才库已达2人,占全球8.9%,仅次于美国的13.9%。
2、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层面: 1)企业规模: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
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占比达到99%,仅落后于美国。
其中,北京拥有人工智能企业1家,位居中国人工智能集中城市之首。
2)风险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今年到今年一季度,中国在AI领域的投融资占全球的60%,成为最“吸钱”的国家。
3)市场规模: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增长迅速,其中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最大。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1亿元(计算机视觉占比34.9%),同比增长67%,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75%。
4)产品应用:应用范围广泛,其中以语音、视觉产品最为成熟。
人工智能已在医疗、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
阿里巴巴和小米的智能音箱在全球排名第三和第四。
2016年,中国机器人占全球1亿美元机器人市场的27%。
3、发展战略和政策环境层面: 1)国际比较:各国的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都有各自的重点。
中国人工智能政策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化,支持中国制造强国政策。
2)国家政策: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到人工智能。
中国的人工智能政策主要集中在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研发六个方面。
3)地方政策:为响应国家战略,各地地方政策主题有所不同。
《中国制造》是人工智能政策参考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流程中发挥程序化作用。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活跃地区主要集中在天津、北京、河北、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
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政策主题差异很大。
4、社会认知及综合影响程度: 1)国民认知:国民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较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支持其综合发展。
今日头条问卷调查显示,仅有6.23%的受访者不了解人工智能; 53%的受访者支持全面发展人工智能,27%的受访者持保守态度。
2)社会影响:人工智能显着提升了其他行业的运行效率,但风险也存在。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零售、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重构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给就业、隐私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3)教育调查:高校积极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热情高涨。
截至今年7月,教育部批准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已达36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已达79个。
网友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非常高, 61% 的受访者每周花 10 到 20 个小时学习人工智能。
最终报告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以下初步判断和思考: 一、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国际领先群体。
2、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还远谈不上十分乐观。
3、从参与者角度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知识生产能力亟待提升。
4、从应用领域来看,人工智能与能源系统的结合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
5、从发展方式看,我国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应用和转化。
6、从政策环境看,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但也倾向于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