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真的很想要这款旗舰智能手表,所以共工写了一份彻底的公开测试计划。
1月26日申请结束的那天晚上8点左右我正在理发。
我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
我有点兴奋。
张阿姨不可能想抄袭我的品牌。
我拿出手机一看,原来是真的。
这次大概是快年底了,直到30号才收到顺丰的发货通知。
与此同时,我在29号接到北京小伙子的电话,确认送货地址。
1月31日去公司加班,准备接司机。
但收到货后却发现皇帝没有新衣服。
。
。
我想先谈谈我想要什么样的手表。
这基本上就成为了本次评测的大纲。
(当然开箱也要写一下)看起来比较酷。
对于坐在办公室的男士来说,佩戴的珠宝很少,手表的装饰作用很强。
不要有塑料感。
首先看起来又小又低,其次很难搭配。
更大需要足够大。
(风格和设计请参考评测)UI简单易用,推送和提醒功能设计得很好。
续航不错,别老着急……(实用性,靠计算和经验)。
运动记录功能强,因为春秋两季在路上跑步,跑步时不喜欢带手机,所以2000块我不想花超过500、600块钱买一块运动手表,因为我一年戴不了几次。
(保健功能,评价靠计算) 下文中,红色文字为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蓝色文字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反馈。
奢华精工HUAWEI WATCH采用黑色外盒,足够大,还有点神秘酷炫的感觉。
真正的表盒是什么样子的?盒子底部有中文标签,上面有3C认证。
这是包装上与美版最大的区别。
外盒盖住表盒。
表盒品质非常高,旗舰配置妥妥的。
永恒的设计。
智能内在。
翻译成“显外显内智慧”是否合适?提起表底座,表底座下方的小纸盒里装着说明书、保修卡和VIP卡。
纸箱下面是变压器和充电器。
使用说明书薄而简洁。
全部展开后,它看起来像这样。
在产品包装设计和直观感受上,HUAWEI WATCH是有诚意的。
包装按照轻奢手表的方向设计。
相比iwatch和一些运动智能手表的简单包装,更加用心。
细节将随着风格和设计部分的评价一一呈现。
Timeless Design申请评测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款手表的介绍。
当时主要是担心箱子太厚,不好看,而且很重。
收到货后感觉一切似乎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它比我之前戴的天梭PRC要薄一点,而且完全没有笨重或笨重的感觉。
你不能仅仅通过看数字来了解产品。
侧面拉丝抛光。
手表背面有一个保护贴纸。
拆开后,这款智能穿戴作为“手表”的基本参数就显露出来了,包括SSL外壳、蓝宝石表盘防水等级等。
还有几个黄铜充电触点。
常用的普通级不锈钢有、L、L。
不锈钢用途广泛,不耐晶间腐蚀和氯离子。
低碳L通常用于焊接部位,其防腐性能比较好。
为了防止点腐蚀,可以添加钛成为Ti,或者减少碳含量成为L。
L是四种材料中最贵的,大约是最便宜的价格的两倍(有道理,有些盆而且平底锅很贵)。
腐蚀不仅与介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虽然手表可能会经常接触汗液,汗液浓度和体温对腐蚀并不严重,但抛光部分佩戴时间长了会变得不那么反光。
对于一款表盘总重在50克以下的手表来说,尤其是最近不锈钢原材料的价格有所下降,表壳其实占的成本并不大,但却体现了厂家用料的诚意。
L通常是入门级豪华手表的标准配置。
不锈钢表盘最大的缺点是硬度稍低,可能会因日常磕碰而留下痕迹。
上图中的天梭表,日常使用留下的伤痕就像我的前任在我心里留下的无法愈合的伤痕。
。
。
,除了容易被划伤之外。
为了提高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可以采用表面氮化,也可以直接采用双相不锈钢LN等。
如果Bigger比较高的话,可以使用陶瓷材质,比如雷达表。
这款HUAWEI Watch是一款消费级旗舰产品,选材中规中矩。
四个铜电极经常接触汗水。
几年前我用索尼爱立信手机时,不到一年充电触点就生锈死了。
HUAWEI WATCH的电极设置是否合理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表盘材质为合成蓝宝石,机械性能与天然蓝宝石没有区别。
主要特点是硬,次要特点是脆。
换句话说,就是耐磨,不耐摔。
从价格上来说,人造蓝宝石高于水晶,即矿物玻璃。
一块表盘大小的就要几十块钱。
材料成本低,主要是加工成本。
人造蓝宝石被认为是入门级及以上豪华手表的标准配置。
对于更高档的手表,会添加一些涂层。
总体来说,HUAWEI WATCH的选材还是比较扎实的。
只不过表盘设计中的不锈钢表壳是凸形的,比蓝宝石表盘稍高一些。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使用不当,这个区域将被称为最严重的凹凸。
Galaxy系列的米兰表带是双层编织的,非常致密,材质也足够厚实。
lz胳膊上有很多毛。
我以前戴过金属竹制表带,所以担心会夹住头发。
实际使用中,完全没有卡住的情况。
表带背面的波纹结构采用针织方式,用于卡扣锁定。
lz使用过程中,有几次卡扣的销子出来了,有点意外。
也许有些细节需要注意。
HUAWEI WATCH在宣传中多次强调,表带设计为18mm,并且有多种表带选择。
为此,表带设计中还加入了快拆弹簧销。
如果有多条华为表带,您可以自行安装和拆卸。
表背与外壳之间有一个灰色结构。
说明书上说这是手表扬声器和麦克风的位置。
如果用指甲抠的话,你无法感觉到垫子是用什么材质做的,但在视觉上却破坏了不锈钢表背的整体感觉。
菊花充电器的菊花视角。
。
。
经过这几天的评测,我越来越欣赏HUAWEI WATCH的设计理念。
华为希望从经典手表入手,设计一款轻奢入门级别的智能手表。
HUAWEI WATCH首先是手表,其次才是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iWatch更注重与手机的交互。
表盘设计虽然独特,但过于科技感就显得不够庄重,过于个性化又很难与外观相匹配。
HUAWEI WATCH一共推出了5个款式,其中鳄鱼皮表带金表盘款式气质略显成熟,还有点战壕的感觉。
黑色款很有动感,很酷,但可能不太好搭配。
Galaxy Classic款比较绅士,有点沉闷的感觉。
表盘是最干净的。
一开始还担心会有点无趣,但是穿上之后,真的是千姿百态。
多才多艺的。
我有点不解,华为这个以硬件起家的IT行业领头羊,是如何设计出如此时尚、风格出众的手表的。
唯一与衣服相配的是它们对我来说很好看。
毕竟款式百搭,而且也不会难看。
智能内推、提醒、回复功能是手表智能的体现。
人们往往对智能黑科技抱有很大的期待,但使用后却发现基本功能就够用了。
过于复杂的功能只会让操作变得更加困难或者不好用。
毕竟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屏幕。
除了手势操作外,最多增加一个旋钮或按键,通话功能和视频功能使用起来可能不太方便。
打开HUAWEI WATCH 我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使用iPhone,从未使用过Android。
在拿到手表之前,我在网上搜索了HUAWEI WATCH的一些操作经验,了解到要启动国行版,必须准备一部预装中文版或中文版Android Wear的Android手机。
此外,还必须有外部网络连接。
这次我用的是妈妈花钱买的联想手机。
要打开 HUAWEI WATCH 电源,您需要按住表冠。
开机后,表冠相当于手机上的home键,可以唤醒屏幕并返回主屏幕。
打开手机后,你首先会看到华为的标志,然后是一个很酷的动画。
不到一分钟就可以进入欢迎界面。
根据操作提示,需要将菊花坐到花环的凸起点上进行充电。
。
。
打开手机蓝牙并搜索HUAWEI WATCH,输入手表上的配对码,然后按照步骤操作。
配对成功后,手机会自动推送升级。
等待大约两分钟,手表更新完成后,主屏幕上会出现几张卡片。
向右滑动消除所有卡片即可操作手表。
启动问题反馈为了反复测试配对的可靠性,我在手表的设置选项中选择了取消配对。
手表重新启动并再次执行启动过程。
到达配对界面后,手机上的Android Wear可以搜索WATCH,但已连接多次。
没有一个成功。
在您的手机上卸载并重新安装 Android Wear,然后才能再次配对。
配对成功后推送WATCH更新的过程中,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才能更新。
我不得不重新启动手表,发现它无法连接到Android Wear。
我把它删除并重新安装,然后再次连接和配对。
这次大约花了两分钟。
更新完成。
HUAWEI WATCH 配备 40 多种表盘,更换表盘非常简单。
您还可以使用第三方应用程序(例如 Tick 或 Weaday)设计自己的表盘。
显示屏的亮度非常高,下拉快捷键中还设置了高亮选项。
在户外使用时,可以短时间将亮度调至最大,但在非常亮的背景下如何轻松切换到高亮选项呢?内置应用程序中有一个手电筒选项。
当你点击它时,你会看到一个明亮的白色屏幕,其强度与哈利波特的荧光灯大致相同。
HUAWEI WATCH主推ppi屏幕显示,但实际画面相当细腻。
但如果仔细观察,圆形部分的边缘是锯齿状的。
已经有朋友在评论中写道,用放大镜观察阵列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排列方式。
另外,有些金属表盘看起来有点假。
真正的金属表盘经过抛光和上色后,随着手腕的翻转和视角的变化,表盘的反射会呈现规则的反射。
既然HUAWEI WATCH有传感器,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在表盘上模拟这种反射变化,在表盘设计上让金属质感更加细腻呢? HUAWEI WATCH UIHUAWEI WATCH 非常易于使用。
上、下、左、右四种操作仅需几分钟即可掌握。
由于屏幕没有压力灵敏度,也没有旋钮,因此与屏幕的交互较少。
连接Android手机需要手机安装Android Wear,可以实现手表截图、更换表盘、设置倾斜手腕表盘开启等功能。
只能通过手机自带的邮箱或者微信才能成功截图。
您无法选择将其保存到系统相册。
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错误。
该手表自带微信和支付宝客户端,其余十几个应用程序需要通过华为手机商店安装。
自12月国行版本发布以来,华为应用商店中的15款应用尚未新增。
H家族的软件工程师是时候更加努力了。
。
连接Android后,您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手表、回复消息、微信和QQ、接收各种通知。
另外,手表的支付宝激活只能使用安卓支付宝客户端。
会议时查看消息提示很方便,但回复功能没有意义,说话也不方便。
另一方面,步行和开车时的语音响应还不错,文字识别率很高,但语音音量有点小。
问题反馈:语音操作无法识别英文。
当我打开wearaday时,我的英语不被识别。
华为是硬件出身的,整个设备都还不错,但是它的很多优点却忽略了软件的一面。
虽然我同意智能手表不需要太多的功能,但毕竟屏幕太小,操作再简单,阅读和回复也不方便,而且游戏体验远不如手机电话。
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表时,都会对“手表”的“智能”方面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们必须意识到屏幕太小,游戏玩不好,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手表而不是手机,对吗?我们必须有机会体验它,并且由我们来选择如何使用这只手表,对吗?然而,华为商店中好用的应用却寥寥无几,用户基本别无选择。
HUAWEI WATCH如今面向全球,采用Android Wear系统也有其自身的考量。
充电与续航 HUAWEI WATCH 采用磁吸点接触式充电。
优点是充电快,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充满。
硬币的另一面是充电时需要对齐接触点。
虽然对准并不难,但确实需要拿起充电器并准确放置。
仅靠放置是无法完成的。
早些时候我也担心铜电极可能会因反复接触汗水而生锈。
lz记录了HUAWEI WATCH在不同使用情况下四天左右的电量消耗情况。
这里我们首先定义几个工作条件。
轻度使用是指使用相对省电的表盘,不连接Wearaday,仅偶尔查看时间和记录步数;适度使用是指使用Wearaday进行连接并且不频繁操作屏幕,反之亦然;重度使用是指在打开Wearaday 的情况下频繁操作手表。
用电量如下表所示。
由于使用说明书中提供了1.5天的理论使用时间,因此计算出每小时消耗2.78%的电量。
这个数字可以作为t检验的真实值。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显着性检验是用来验证检验的精密度,即检验波动是否满足统计规律,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是否可以接受。
并不代表测试是否准确。
Team1和Team2的工作状况大致相似,都是中度和重度使用。
看各组的t检验,在双侧置信区间0.95内,计算出的两组记录的t值均小于t表值(1.4<4.3,2.34<2.78),不存在两组记录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由于team1和team2的工作条件相似,因此对两组记录进行双边0.95置信区间F检验。
计算出的F值为1.90<39.2(F0.(4,2))。
两组记录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精度大致相同。
中度到重度使用时,每小时耗电量在5%左右,保证20小时的使用问题不大,基本满足一天的使用需求。
Team3录制那天,lz很忙,只开了weaday。
操作屏幕很少。
可以看到,中等使用时每小时的耗电量约为3.3度。
t检验仍然没有显示出显着差异。
在此工作状态下可以运行30小时左右,使用一天基本没有压力。
因为那天Wearaday在Team 4经常断线,所以lz很生气,干脆断线了Wearaday,中间采用了轻用和重用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看出,该工况下样本标准偏差较大,但实际平均功耗与说明书中的理论值大致相当。
计算出的t尺度很小,没有显着差异。
需要补充的是,当晚我睡觉时,电量还有62%。
第五天,我完全轻度使用,晚上,电量还是34%。
一次充电待机三天,轻度使用时似乎不成问题。
除了作为手机的第二块屏幕之外,激情运动智能手表的智能还在于它融合了运动和健康功能。
我对此有一些想法。
从设计理念上来说,HUAWEI WATCH的路线与iwatch完全相反,但在GPS问题上,它保持了和iwatch等智能手表一样的偏执,没有添加GPS模块。
你需要 GPS 做什么?答:用于路跑。
智能手表的运动功能达不到要求吗?答:看下面我的实验数据就知道了。
浪费电怎么办?答:App在不被调用时不消耗电量。
手表的价格会上涨吗?答:GPS模块的成本不一定像蓝宝石表盘那么高,但一旦引入运动功能,手表的密封、防锈等问题就需要重新考虑。
如果没有Wi-Fi怎么办?答:在路上跑步时,很少有人关心自己跑的是哪条路线。
界面只需显示配速和里程即可。
只是微分计算和坐标记录。
您可以在家玩手机,同时在手机上查看路线。
为什么不再购买另一块运动手表呢?答:带GPS的运动手表价格只有700到800元,而且没有质量。
它们很少磨损。
我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块智能手表,但是没有一款700到800元拥有强大功能的运动手表吗?目前,智能手表不带GPS已经是标配,华为对此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
此外,华为还增加了其他主流智能手表的标准健康功能,包括光学心率测试和运动分析记录。
运动分析记录包括计步记录和运动分析。
这些功能的主要评价内容包括两项:准确性和易用性。
为此,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以及个人等客观因素,以下测试仅供初步体验参考。
实验一心率测试实验在测试光学心率监测器时,需要将手表背面扣在测试部位,以达到遮光的效果。
肌肉振动也可能造成漏光,影响反射。
基本上,光学心率监测器只能在静止时使用。
即使在休息时使用,由于手臂抖动和肌肉紧张,测试结果也可能不正确。
当然,这并不是HUAWEI WATCH本身的问题。
iWatch 也总是出错。
实验使用跑步机心率测试仪作为对照组。
跑步机心率测试方法为微电流法,只能静态测试,但可以连续测试。
尝试静静站立 2 分钟。
。
。
然后开始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测试心率并记录结果。
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中,华为测试结果中的60和92这两个数字是比较明显的偏差。
通常需要通过可疑值计算来判断。
然而,像光电法那样的错误经常发生。
试几次就清楚了,所以直接排除在样本之外。
外部。
两者的平均值大致相同,HUAWEI WATCH样本的标准差s稍大,说明波动稍大。
由于跑步机心率测试仪不是标准测量仪器,因此基于0.95的置信区间进行双边显着性检验。
计算得出的F值为1.99,小于F表值,无显着性差异。
再次强调,无显着性差异意味着如果两组检验之间存在误差,从统计角度来看,误差的波动范围将符合统计规律。
F 检验保证精度,但不保证准确度。
心率检测可用于测量运动时的身体负荷。
对于跑步来说,过高的心率会消耗肌肉,这可以提高你的能力,但很容易导致过量和疲劳。
心率慢意味着运动不足,脂肪消耗不足。
对于减脂来说,长期适度负荷是最有利的。
对于能力较高的跑步者来说,每次运动后都会有一个数百米到千米的减速过程,而停止后检测到的心率并不能反映高负荷下的心率。
对于10速及以下负荷能力达到80%的人来说,中断跑步对心脏的影响并不算太大。
这时,立即检测心率会对减脂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有心脏问题、需要每天检查心率的人来说,心率检测功能更有用。
实验2:步数记录实验HUAWEI WATCH使用自带的速度传感器和算法来分析运动模式,并可以记录步数。
日常活动记录可以本地查看或同步到手机,也可以记录单次活动记录。
步数测量的对照组使用 iPhone 6s。
在此郑重声明,两者因是不同类型的设备,不具有可比性,结果仅分析准确性。
实验方法:每次测试前静止1分钟,等待两台设备的实时记录被清除。
步行一段距离,记录实际行走的步数,并记录两台设备的测试步数。
结果如下表所示。
HUAWEI WATCH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故障。
测试当天点击单次运动记录APP开始第7、8组后,步数始终为0,一两分钟后开始显示运动记录。
由于设备本身的故障,这两个结果被视为可疑值,不计入统计结果。
单次测量的准确度用误差百分比来衡量(误差百分比=误差/实际值)。
从结果来看,两台设备都有正偏差和负偏差,但平均值都是负偏差,说明两台设备在分析运动方面总体偏保守,有些步数没有记录为运动。
样本标准差WATCH稍大,说明波动稍大。
进行双边检验,置信区间为0.95,计算结果无显着差异。
实验3 跑步测试实验以BH跑步机为参考组。
跑步机可以根据体重进行设置,以修正消耗曲线。
WATCH的运动记录功能还可以设置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
我的体重是63公斤。
实验过程是在跑步机上跑啊跑,然后记录跑步机上的速度和能量消耗。
WATCH采用单次记录模式,每次测试后记录单次结果。
结果如下表所示。
我们先看一下芥末色数据。
前四米负载使用不同的速度。
从能耗来看,跑步机的能耗大致相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稍慢的速度和较长的跑步距离适合减肥。
可以看出,HUAWEI WATCH的测试结果方差较大,计算出的F值过大(超过F双边表值),说明测试过程中存在系统误差。
跑步当天,锻炼应用程序出现问题。
在运动开始后的第一分钟,应用程序开始记录时,步数和卡路里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为0。
有几次,步数增加了,但燃烧的卡路里却没有增加。
Sum 行记录有关单次运行的持续时间和消耗的摘要信息。
可以看到,手表的综合单条记录比跑步机记录要小。
跑步结束后,查看手表记录的当天总跑步时间。
该值与单次测试中汇总的总时间大致相同。
跑步的总消耗也与跑步机的汇总结果大致相同。
这说明单次运动记录App中的能量消耗项目可能不准确。
运动消耗其实是在后台记录的,只是app不显示。
应用程序本身可能需要优化。
如果华为工程师能够看到这个问题,希望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升级中修复这个bug。
我们再看一下荷花的颜色数据。
莲花色部分显示的是在相同跑步速度下通过运动传感器分析运动强度计算出的能量消耗测试结果。
将运动消耗量除以运动时间,即可换算单位时间的运动消耗量。
跑步机运动消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真实值,但由于有效数字存在正负偏差。
从实验结果来看,同等强度的运动中,手表的运动消耗值比跑步机小(当然,我们不能说哪个更准确)。
WATCH方差稍大,有一定的波动性。
由于跑步机样本的标准差很小,如果将跑步机结果视为真实值进行片面测试,WATCH的F检验就会失败(14.03>9.28)。
如果进行双边检验,那么在0.95的置信区间下,F的计算值小于F的表值(14.03<15.4),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采用t检验,计算出的两侧0.95置信区间内的t值小于表值(0.79<3.18),无显着性差异。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当App正常运行且时速为8公里时,手表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再看一下步数记录。
首先将总步数转换为单位时间步数。
在一定强度范围内,正常情况下,每个人单位时间所走的步数大致相同(~步/分钟)。
通过步数分析,可以看出每个人的身体能力,也可以指导科学锻炼。
12速大约是我能力的80%。
我觉得每分钟对应的steps/min太小了。
对此进行了可疑值测试。
格拉布斯检验计算出T=1.22,0.95置信区间内的表值T1.46表明steps/min的结果与精度测试结果相符,不是可疑值。
总体来说,我的步频比较小。
较高的踏频范围在9.6到10.8速之间,12速基本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对于想在跑步机上减脂的人来说,较高的踏频和较小的步幅比较合适。
推荐用于运动记录应用程序。
由于HUAWEI WATCH本身没有GPS,为了方便路跑,可以在运动记录App中添加踏频和步幅校正功能。
用户使用跑步机或GPS记录跑步过程中的实际步数和里程,然后通过校正得到一个人的步频和步幅。
路跑时,应用程序可以更准确地换算出实际跑步里程。
总结从包装、选材、功能和款式来看,HUAWEI WATCH基本无可挑剔。
以上各方面都非常考究,设计上也牢牢抓住了传统风格轻奢时尚腕表的定位,适合送礼和自用。
它们都很好,适合各种服装。
UI设计简单易用,非常容易上手。
应用程序稍微少一些。
续航不错,正常使用一天没有压力。
运动健康功能中,心率测试表现不错,适合入门级跑步者以及需要检测心率的人群。
运动App(单次记录)的功能稳定性有待提高。
对运动的识别和运动强度的判断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需要。
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第三方app,这多少会影响体育迷的使用。
HUAWEI WATCH的起点非常高。
虽然第一代刚刚发布,但各方面都与第二代不相上下。
款式和设计都很新颖,所以它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的。
但软件方面还是有些欠缺。
茧已经结成,蝴蝶的翅膀却还没有那么亮丽。
不过,相信随着应用的增多以及与iOS连接方案的优化,HUAWEI WATCH一定会大放异彩。
由于时间限制,上述测试的实验部分还不够完整和全面,部分实验需要重复验证。
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尽可能客观、公正。
文中有些内容是我个人的看法,稍显主观,但确实是我的使用体验。
毕竟是公共测试平台,把问题和想法反馈给张阿姨和赞助商进行测试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