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谷歌I/O网络开发者大会(以下简称I/O)在美国旧金山莫斯康中心如期而至。
遗憾的是,被外媒广泛传言的新一代谷歌眼镜未能在大家的期待中首次亮相。
随着Google Glass的缺席,智能眼镜行业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被媒体宣判了死刑。
这位昔日科技界的宠儿是否会淡出公众视野?也许不是。
承诺的新一代谷歌智能眼镜怎么样?第一代Google Glass于2016年4月发布,并于2019年1月宣布停产,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Google Glass的不幸消亡呢?奥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图科技)联合创始人、国内智能眼镜研发先行者陆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奥图科技早前就已经做过数百次国内外市场调查。
硬件层面,Google Glass的续航时间不足6小时,无法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在社交层面,谷歌眼镜的拍摄功能鼓励偷拍和秘密录音。
此类非法行为已经触及隐私和版权的底线。
但他认为,谷歌眼镜之所以悲剧收场,是因为它的美元价格难以让消费者接受。
对于谷歌眼镜的停产,Gartner(中国)研究总监盛凌海持中立立场。
他表示,谷歌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硬件研发和生产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
因此,谷歌眼镜在性能、参数和用户体验方面暴露出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可穿戴设备,我们不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
”盛凌海认为,谷歌眼镜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取商业利润。
它的出现,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智能眼镜带来了一套可供参考的行业标准和发展方向。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耿毅博士认为,谷歌眼镜作为互联网公司的硬件产品,在成熟之前率先进入市场,这将有助于谷歌吸收反馈、解决问题、并提高产品性能。
因此,当谷歌眼镜的市场表现和用户反馈不理想时,人们就预计它会停产。
“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Google Glass的停产表明Google已经吸收了足够的反馈。
根据Google最新的内部招聘信息,我们可以猜测下一代Google Glass可能会重新调整其市场定位和回报在适当的时候。
”耿毅说道。
谷歌眼镜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其他竞争对手进军智能眼镜行业的决心。
今年3月,索尼首款智能眼镜SmartEyeglass在欧洲市场正式推出。
与此同时,在近日落下帷幕的CESAsia上,我们也看到不少国内厂商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奥图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智能眼镜行业也遇到了类似的瓶颈。
价格其实不是问题。
卢宏表示,对于市场上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来说,电池续航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以硅负极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技术或将成为解决电池寿命问题的最佳方案,但这一产业链还不够成熟。
如果想要量产并投入使用,至少还得等两三年。
同时,智能眼镜的显示系统也存在局限性。
从现有技术角度来看,棱镜成像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导致用户头晕、分散注意力。
目前,索尼SmartEyeglass所采用的全方位光学技术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其实际成像效果和整体用户体验仍有待提高。
理想情况下,通过眼镜镜片直接成像的玻璃导光技术可能成为未来智能眼镜的主流显示系统。
此外,智能眼镜市场还过于浮躁。
大多数产品定位于消费者层面,但价格并没有真正降低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
GfK移动通信事业部高级分析师吴晓峰认为,目前智能眼镜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
无论是技术、产业链还是商业模式都还不够成熟。
吴晓峰表示,根据智能眼镜的技术和理念,可以将其分为两类: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
其中,VR设备的推出旨在为游戏玩家打造全方位的模拟场景,带来完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而AR将电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软件等)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让虚拟和现实一起互动,Google Glass就属于这一类。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相比AR,VR的市场前景更加清晰、广阔。
为游戏而生的VR更符合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定位,也更符合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定位。
”符合普通玩家的需求。
”吴晓峰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从目前AR的市场情况来看,它仍然不是消费级设备。
但得益于AR广泛的应用场景,它可能会在企业市场力挽狂澜。
” ”。
“目前,智能眼镜面临着无人机曾经遇到过的同样的困难。
”盛凌海说。
“一方面,愿意并且有能力降低价格标准的企业太少;另一方面,智能眼镜在多种场景下面临使用限制。
同时,关注这个行业的受众往往是具有高消费能力的年轻群体。
。
对于这样一个条件矛盾的群体来说,对智能眼镜的需求大部分只是出于好奇。
换句话说,智能眼镜在这群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个“玩具”,既没有刚性需求,也没有持久需求。
用户粘性。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于远博士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相对便宜的智能眼镜。
因此,价格不一定是阻碍整个智能眼镜行业发展的因素。
”个人认为,我认为智能眼镜的问题在于,他们既没有为自己塑造一个酷炫、时尚、技术前沿的产品形象,也没有真正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和杀手级应用。
智能眼镜要想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大众化的消费产品,还必须在产品定位、使用场景和生态系统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目前常见的批评是消费者不知道他们需要智能眼镜做什么。
袁宇说道。
廉价且易于使用的智能眼镜指日可待。
智能眼镜的未来在哪里?吴晓峰认为,应用导向决定了行业发展速度。
如今,虚拟现实设备以其出色的沉浸式体验赢得了一大批粉丝。
唉,这个群体往往是游戏玩家或者电影爱好者,在消费者中占比很大。
因此,未来VR产业将会比AR发展得更快。
“对于 AR 来说,价格并不能决定市场。
唯一的因素。
对于企业或者大客户来说,开发军事、警察、医疗、实时报告等核心功能可能成为未来AR的最佳出路。
只有在企业市场站稳脚跟,才有机会降低成本,进而渗透到消费市场。
吴晓峰说道。
陆宏还表示,Google Glass的停产并不意味着智能眼镜行业的终结。
就谷歌而言,其已将Google Glass项目交给智能家居部门Nest启动新项目,旨在将新一代Google Glass推向市场。
眼镜真正作为消费品引入大众市场。
从谷歌眼镜的硬件开发周期来看,我们很可能会在今年年底看到新一代谷歌眼镜的推出。
就AR行业而言,将会很快启动。
将其推广到消费领域并不困难。
市场研究显示,在中国,关注智能眼镜的主要消费群体是18岁至30岁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消费者,而这一群体并不担心智能眼镜的隐私安全。
就像早期带摄像头的手机一样,从最初的争议到今天的“人人标准”,也只用了几年的时间。
“所以,当今行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告别噱头,做实产品,聚焦消费者,降低成本。
走捷径。
通过采用低功耗的研发平台,加快国产化进程,并与大企业结合。
”通过数据,可以层层挖掘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从而加速智能眼镜的普及。
”卢宏表示。
最后,针对智能眼镜的隐私问题,于远博士建议通过整合现有的一些技术,制定智能眼镜的隐私和安全标准来解决。
例如,在需要保护隐私的地方,可以发送某种信号,暂时关闭符合标准的智能眼镜的拍照功能,而不符合标准的智能眼镜则可以简单地通过立法禁止销售。
。
“总而言之,智能眼镜的前景是乐观的。
作为当前增强现实技术所依赖的主要设备,它们不仅可能成为消费市场中重要的可穿戴硬件,而且在应用领域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企业市场”。
元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