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提到的三个创业项目(教育、制造、创投)均于今年1月份落地。
正当大众以为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时,这位“卖水者”却在半年后又转向了。
他的第二个创业项目落地。
AI开辟了一个分支——农业机械。
7月31日,中联重科宣布与吴恩达教授旗下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达成合作。
A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携手在农业领域合作,共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产品,将中联重科旗下中联重科发展成为人工智能农机公司。
与中联重科的合作正在落地。
继富士康之后AI的第二大订单。
显然,吴恩达的野心不仅限于工业制造。
吴先生高调、高起点地将目光投向农业领域。
他的意图是什么?此时高调合作,无非是借农机装备普及之机。
继富士康之后,吴恩达为何选择一家中国企业实现农机装备合作?或许我们可以从目前的环境来分析一二。
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出口电信零部件,为期七年。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封锁、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也印证了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摩擦的目的,直指《中国制造》。
今年7月,美国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
自此,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
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中国的农机设备也出现在加征关税的名单之中。
事实上,世界前三大跨国农机公司都在美国。
它们是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
这三个子公司在世界各地均设有工厂。
约翰迪尔在全球拥有 67,000 名员工。
人群。
然而,中国农机行业在国外建厂才刚刚开始尝试。
一些海外计划尚未成熟就已流产。
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跨国公司。
如此看来,美国对农机加征关税的举动就非常耐人寻味。
这是美国无心之举,还是防患于未然?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农机市场。
自2008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年底,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统计,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年产值已达28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农机产值第一。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农机行业和农机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
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不断突破,结合中国目前土地流转兼并的大趋势——有很多过去的小片段。
农田变成了大片农田,这意味着智能机械作业越来越具有优势。
中美贸易战阴影下,借助吴恩达登陆。
人工智能在中国完成制造,实际上为中联重科这样的本土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尤其是中联重科的农机产品已初步实现了自动化,并建设了数据中心,这显然为吴恩达基于人工智能的农机制造铺平了道路。
中联重科与吴恩达的合作,就像武术小有成就的郭靖遇到了离家出走的黄蓉。
一是诚实正直,有坚定的志向但缺乏引导;另一个聪明又聪明,但离开桃花岛后并没有太多的世界经验。
双方联手实现国际化研发和本土化生产的突破并不困难。
有了外面环境的加持,里面有队友的助攻,吴恩达显然是瞄准了中国黄土地上智能农机的勃勃生机。
吴未能解决农业机械需要解决的任何问题。
看起来情况不错,但也有人对吴恩达的合作表示担忧。
中国农机市场长期存在难以消除的问题。
在AI赋能农机之前,吴恩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
阴霾笼罩着中国农机市场。
1、农机市场结构性萎缩。
尽管农机市场在产值和销量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主要还是以数量的粗放式增长为主。
产品结构上,以大众化低端产品为主。
大多数农机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大同小异。
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成为制约农机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最大障碍。
除了产品结构外,市场投放也有明确的重点。
我国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率几乎达到%。
但在其他不适宜机械化或机械化成本较高的丘陵山区,农业市场化程度远低于平原地区。
农机行业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加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对当前农机市场结构的多元化构成限制因素。
此外,农业机械数量众多、结构复杂。
目前技术水平比较成熟的是国家一直扶持的各类平原田规模养殖户。
但对于其他各个细分领域来说,需求量小的特点却阻碍了政府和各级的研究。
因此,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各种大型农业机械。
显然,我国推广智能农机的情况不容乐观。
主要原因是大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这种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发展模式虽然在发展初期具有快速覆盖国内市场的优势,但随着低端市场逐渐饱和,必然导致扩张中结构性萎缩的困境。
农机市场。
另一方面,这可能与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有直接关系。
国家目前只补贴某些型号的机械,很少补贴新技术。
毕竟依靠公司自身的实力,单独推广的话会很慢。
2、技术变现越来越难。
目前,农机市场也面临着供过于求的问题。
2014年农机产值虽然达到近亿元的历史新高,但同比增长仅为8.55%,不仅远低于16.31的同比增幅。
%,19.07%的年增长率也低于机械工业9.41%的总体年增长率。
现阶段,农机技术变现的难度显然越来越大。
近两年,国内农机行业在经历了补贴黄金时代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尤其是今年以来,大部分细分市场大幅下滑,导致不少农机企业日子不好过。
这是因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成本较高,产品最终的市场价格会比较高,用户难以接受。
虽然土地流转会进一步增加农机需求,但根据现实,顶多有助于消化现有农机库存,购销新机远不如租赁机划算。
对比国外企业的技术成本,欧美农机寡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研发成本经过多年摊销早已被摊薄至最低水平。
相反,国内企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技术和硬件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包袱重,显然无法与外资企业竞争。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过多年的政策红利和成本优势,国内农机市场已经到了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的阶段,已经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规模与规模并举发展的阶段。
质量。
无论是金矿还是深坑,吴恩达自己都清楚。
继富士康之后,吴恩达这次把目光投向了第一产业的机械设备。
吃瓜群众都开始给吴算账,讨论这到底是金矿还是深坑。
暂且不说结论,但用吴恩达的话说,智能相对论分析师严旋首先可以看到一个梦。
他之前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农业将有助于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让整个运营过程更加环保。
”这将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
“无论制造水平有多高,与农业机械相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提高生产力。
环保二字的加入,是对第一产业绿色生产力革命的期待。
中国经历了一场绿色生产力革命。
” 2002年的现代农业革命。
这场农业革命的驱动力与历史上其他农业革命有很大不同,它是“隐藏的”,因为它不是通过一些新的投入来增加某些产品的每英亩产量。
由于中国人历史性的食品消费转型,从低价值的粮食生产转向越来越多的高价值肉、禽、蛋、奶和高端蔬菜和水果生产。
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抽检不合格事件频发。
8月初,北京抽查发现韭菜、猪肉等4种不合格农产品。
“看不见”的农业革命八年后,人工智能对农业的高调赋能或许也意味着我国第一产业终于可以乘着人工智能的春风,开启绿色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