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dixcom(公众号:zhidxcom)|渔洋年是国产智能音箱爆发的一年,包括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科大讯飞、Rokid、出门问问、喜马拉雅等智能音箱相继推出。
但随着千元价位的小米AI音箱涌入市场,以及阿里与京东围绕智能音箱价格展开的价格战,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生存形势已不再乐观。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面对互联网巨头发起的价格战、补贴战,其如何在智能音箱市场生存?出门问问是智能音箱市场的创业者。
9月中旬,推出出门问问智能音箱,售价万元,主打音质和智能。
今天,出门问问召开智能音箱媒体沟通会。
它如何看待智能音箱市场,如何在巨头包围下生存? (问智能音箱)此外,沟通会上,出门问问还推出了问智能音箱的用户使用报告,包括用户画像、使用习惯、应用场景、家居控制等信息。
想要了解更多的同学可以在智能音箱上公众号回复“用户报告”即可获取。
1.押注语音交互。
当外界还不明朗、犹豫不决时,出门问问已经押注语音交互。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表示,小型化、无屏、无键盘设备正在成为趋势;正是因为小型化,智能设备在场景中将变得更加便携,变得无处不在;而这两个趋势将推动语音交互成为主流交互方式。
“未来,语音交互将占人机交互时间的30%,大概是在未来3到5年。
”李志飞坚定地说。
未来人机交互不会以语音为主,而更有可能是多种交互并存的状态,包括触摸屏、语音、手势等,并且30%的时间会发生在语音交互中以李志飞为代表的人看好语音交互市场。
如何选择语音交互场景和产品?用户在不同设备上的语音交互日活跃量给李志飞带来了很大启发。
例如,手机上语音使用的日活跃度不足4%,智能手表接近25%,而Google Glass的日活跃度实际上达到了90%。
虽然谷歌眼镜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但对于制作语音产品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它没有屏幕,触摸操作不方便,这决定了语音交互可能是它唯一或者最重要的交互方式。
这也指导着出门问问的产品策略,寻找语音交互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场景。
李志飞还谈到了做AI消费产品的三大策略。
一是在硬件产品中加入语音交互,为用户带来增值服务,带来新的价值,即AI的效用;第二是市场需求,成熟的手机等品类机会很小。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自行定义一个新的品类显然是不现实的。
出门问问会寻找被巨头教育过的新兴市场,投资自己的产品。
三是产品协同。
即通过同一个虚拟助手,可以连接不同的硬件场景,实现场景间的联动。
这也是出门问问的差异化。
为此,经过两三年的探索,出门问问开发了出门问问手表、汽车后视镜、出门问问音箱等多款产品。
对于刚刚上市一个多月的威文智能音箱,当智东西问及其进展时,李志飞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主要是“补漏洞”。
比如与QQ音乐的连接、控制智能家居的体验,面对后台用户的反馈,还有很多细节正在完善中。
此外,李志飞还谈到了QQ音箱的销量,“5万台不是问题”。
通过前期众筹和销售,Wevo音箱在国内已售出1万台,国外市场仍有数万台订单。
2、如何在巨头之下生存?随着小米AI音箱进入市场,阿里巴巴和京东发起了智能音箱的补贴战。
国内智能音箱玩家的生存状况似乎并不乐观。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本身面临着渠道投入、研发投入、售后物流投入。
等等,如何在巨头中生存?对此,李志飞一方面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好。
无奈的是,初创公司努力做产品,大公司通过补贴、渠道等将价格压得很低,但初创公司无法在价格上与巨头竞争;我觉得很好,因为现在巨头们都在花钱教育市场??,而且从长远的结果来看,证明这个市场是有前景的,而且随着市场做大了,就会有更大的培育空间。
“当两个失控的大神打架的时候,我们是在修炼内功,打磨产品体验,打架是没有意义的。
既然要长期做这件事,我们的心态就必须要调整。
在历史上“对于硬件消费产品来说,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征服所有市场,我们只需要做到差异化,等他们做好了,回归本质,我们仍然是一个很好的竞争对手。
”李志飞说。
虽然“诸神”之争短期内会让初创公司或其他玩家吃亏,但从长远来看,巨头的投资对于教育市场来说是好事,初创公司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和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出门问问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商业模式的差异化,即通过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成熟的智能手机品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0%。
但具体到智能手表和智能音箱方面,可以发现,在智能手表领域,中国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而在全球智能音箱市场中,中国只占了近一半。
1%的市场份额,76%在北美。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空间远未打开。
如果只是押注国内市场,如何获得销量并在巨头中生存?因此,李志飞认为,AI消费电子的规模化必须走国际化之路。
出门问问在国际化方面也有其优势。
是一家由谷歌投资的初创公司,并与谷歌保持战略合作。
雯雯音箱使用Google Assistant,只需要做好适配,就可以借助Google进入国际市场。
结论:初创企业的机会在哪里?不难发现,长远布局、苦练内功、打造产品差异化、国际化布局是李志飞在当前智能音箱环境下做出的选择。
对其他玩家有什么参考意义吗?对于其他想要进入智能音箱市场的初创公司来说,在做硬件之前必须慎重考虑。
硬件周期比较长,研发成本比较大。
量产和价格控制都非常困难。
这从出门问问的硬件生产也可以看出。
“但如果你必须使用人工智能来制造硬件,中国公司仍然有很好的机会。
中国的供应链能力非常强,工程师也足够勤奋。
我们的成本控制、产品设计、品牌在国外都是非常好的。
中国企业还有很多机会。
机会很大。
”李知飞也肯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