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过去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
各方力量围绕产业生态链展开了激烈的技术和生产竞争,动力电池更是举足轻重。
是政府和造车势力蓝图上的重中之重。
为了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电池厂商除了在现有锂电池技术框架下开发高活性负极材料外,也不惜成本投入固态电池的研发,希望通过绝对安全。
凭借其优势,谁有机会开发出真正商用并量产的固态电池,谁就能参与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竞争。
事实上,慧能科技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可弯曲薄型固态电池——FLCB(柔性锂陶瓷电池),获得软银中国投资后,于2016年开始量产固态电池,供货HTC,并应用产品应用于腰带、安全帽等智能穿戴产品,进而进军智能卡和物联网市场。
随着电池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提升,汇能科技进入了对电池容量和电性能要求更高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完成了第二代技术,将原来的第一代纯固体电解质改为第二代——一代混合固体电解质同时采用高能三元正极活性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和其他特殊添加剂材料。
除了大大提高能量密度外,还同时提高了导电率和充放电能力,使得汇能第二代锂陶瓷电池的电性能超过了液态锂电池。
此外,今年汇能还发布了基于固态电池技术优势的突破性机构设计——3D封装技术,可使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体积缩小一半,重量减轻20%,并降低成本30%。
与大多数还处于研发阶段的固态电池厂相比,汇能的先发优势和独创的二代技术、3D封装技术吸引了国内、日系、美欧车厂参观。
除了共同打造固态电池纯电动汽车样品外,还正在与国内和欧洲汽车制造商讨论在当地建设工厂生产电池电芯的计划。
产能方面,为满足各行业对固态电池日益增长的需求,慧能科技自今年年初以来持续扩产,并于年底建成了第二工厂。
同时,位于观音桃园科技园的10亿瓦时示范生产线将于今年10月启动。
取得建筑许可证审查许可证并开工建设后,惠能计划年底投产。
届时,汇能固态电池总产能将达到15-20亿瓦时,成为全球首家跃升至15亿瓦时产能规模的固态电池工厂。
10亿瓦时示范线顺利运行后,将计划分阶段将产能扩大至1亿瓦时。
除了提高自身产能外,汇能还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汇能生产将正极、负极和电解液合二为一的电池极片,并将电池极片运送给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
电池制造工厂。
磁芯的组装、制造、成型和销售。
汇能科技CEO杨思劳表示,这样的创新合作模式只有在固态电池才有可能。
目的是通过合作共赢的策略,降低固态电池行业的进入门槛,聚集大家的力量,加速我国锂电池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更能快速提升固态电池的市场份额。
状态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