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溪 (公众号: 车东溪) 文本 |近年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不断深入,汽车和出行行业的变革迫在眉睫。
以特斯拉、滴滴、谷歌、百度等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纷纷带着自己的智能电动汽车、自动驾驶、车载系统等优势项目进军汽车领域,试图分享万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旅游市场蛋糕。
。
一开始,传统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对新进入者给予太多关注。
但随着自动驾驶、网约车、智能电动汽车等新产品、服务、新技术逐渐上市,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关注。
眼下,嚣张的巨头们顿时有如临大敌的感觉,也纷纷举起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的大旗,开始反击外国蛮族。
在本月初的日内瓦车展上,捷豹、保时捷、奥迪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量产/准量产纯电动汽车,不仅在加速、续航等动力参数上与特斯拉不相上下,而且在性能方面也与特斯拉不相上下。
外观设计和智能体验。
它也有自己的特点。
紧接着,奇瑞、北汽新能源等国内自主品牌打响里程战,将10万元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推向公里,进一步挤压新造车企业的生存空间。
可见,传统汽车厂商近期加大了攻势。
车西西也将从即日起推出《传统车厂的反击》系列文章,全景展示传统汽车厂商在电动化、智能化、移动化战场上的全面逆袭!特斯拉杀手相继出现。
北京时间3月2日凌晨2点、下午6点英国时间3月1日,英国老牌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在日内瓦车展开幕前一天在英国总部正式发布新车。
首款纯电动汽车I-PACE。
这款像跑车一样低矮的造型的纯电动SUV,不仅是捷豹的第一款电动汽车,也是传统汽车巨头第一款全新设计、非传统燃料改装的纯电动汽车车辆。
再加上4.8秒的0公里加速和千米的NEDC续驶里程,I-PACE也被业界视为传统车厂阵营中第一款可以挑战特斯拉的量产电动汽车。
当然,为了凸显电动车的科技感和时尚感,I-PACE的内饰还采用了全液晶仪表+大尺寸中控屏+空调/座椅控制屏的三屏设计。
其发布会也打破了传统惯例。
而是采取了综艺采访和网络直播的形式。
英国在电气化方面比德国同行领先一步。
在捷豹I-PACE持续抢占全球各大媒体汽车领域头条的同时,日内瓦车展已经拉开帷幕,奥迪、保时捷等德国巨头也不甘落后,纷纷炫耀自己的电动新星。
保时捷带来了接近量产版的纯电动汽车Mission E Cross Turismo。
这是一款兼具跑车、旅行车和SUV特点的跨界车型。
它具有最大马力,可在 3.5 秒内从 0 加速到公里/小时。
NEDC续航超过100公里。
如果使用保时捷超级充电站充电,15分钟即可获得15公里续航。
当然,在拥有出色动力系统的同时,保时捷还为其配备了三块大尺寸屏幕,包括全液晶仪表、贯穿式中控屏、中控/左右控屏。
它还配备了3D Touch、引人注目的追踪,以及车载无人机控制等新潮技术。
遗憾的是,捷豹和保时捷并未给出太多有关自动驾驶的信息。
不过,据一些媒体报道,这两款车还将配备ACC自适应巡航、LKA车道保持等先进辅助驾驶系统。
它还比特斯拉少了一项自动驾驶功能。
与捷豹、保时捷相比,奥迪虽然大方安排了纯电动SUV e-tron测试车跑在日内瓦街头造势,但并没有撕掉展车和测试车厚厚的“二维码”伪装。
目前已知的参数是其NEDC续航将超过公里,其真实外观和具体参数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虽然如今消费者还无法买到这三款来自世界知名豪华品牌的纯电动车型,但他们的道路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认真对待电动汽车,无论是在动力、电池方面都在加速续航、充电等方面,以及车载系统和智能互联,它们并不比特斯拉逊色,更何况在品牌和制造经验上拥有绝对优势。
自主品牌打响里程战。
目前,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是限制电动汽车普及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动辄几十万的豪华电动车,还可以利用品牌、材质、设计、技术等因素来吸引消费者。
但对于售价在15万元以下,甚至上万元的电动汽车来说,续航里程才是王道。
正当捷豹、奥迪、保时捷大秀+公里豪华纯电动SUV市场时,国产自主品牌正在15万元以下的平价电动车市场展开里程升级之战。
3月26日,北汽新能源EX与腾势同日上市。
前者的NEDC续航里程从EX公里升级为公里,后者则从腾势公里升级为公里。
当然,腾势补贴后29.88万元的售价决定了它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但EX在里程升级的同时,起售价却从EX的12.69万元下降到了7.99万元,降了1.9万元。
47,000美元,非常划算。
进一步凸显。
原本以为EX已经够猛了,没想到仅仅三天后,奇瑞瑞虎3xe和吉利帝豪EV也在同一天上市。
帝豪EV补贴后起价13.5万元,NEDC工况公里数,瑞虎3xe则更激进。
其版本补贴后综合里程为新台币9.38万元,将十万级电动车续航标准提升至公里。
显然,传统汽车厂商正在从当前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续航能力,快速发起反击。
另一方面,明星新造车企业中,最便宜的特斯拉车型售价为44.8万元;威马EX5披露的综合续航里程预计在20万元左右。
在售价数十万的豪华电动汽车领域,捷豹、保时捷、奥迪等汽车厂商的产品已将NEDC公里数作为入门标准。
捷豹I-PACE在美国的起售价为69,500美元(约合43万美元)。
(人民币),比 Model X 75D 便宜 10,000 美元,并且续航里程接近更多公里。
不过,I-PACE的长、宽、高mm、mm、mm也比Model X的mm、mm、mm要小。
显而易见,特斯拉、蔚来、威马、小鹏等新造车企业将面临I-PACE等老牌豪华品牌纯电动车型的挑战,同时将面临奇瑞、北汽新等自主品牌的挑战。
活力。
品牌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里程挤压,压力与日俱增。
车载系统的缺点正在逐渐消失。
从前两部分来看,传统汽车厂商的反击似乎主要集中在加速、续航里程等电动化方面。
那么,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最擅长的是自动驾驶、车载系统、人机交互。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汽车制造商能否东山再起? “我们是汽车制造领域的生力军。
” 3月15日,在吉利汽车首届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安聪慧表示。
虽然这是一场车企的活动,但当晚推出的博越基本上只是一个配角,整个活动的焦点都集中在GKUI智能生态上。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类似于小米MIUI、华为EMUI的基于Android开发的系统,但其应用方向改为汽车。
拥有科技圈流行的云计算、人工智能、账户系统、OTA升级等。
、触摸/语音交互等技术。
更重要的是,吉利还利用其在数字地图、音视频、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BAT、京东、科大讯飞、中兴通讯、中国移动、喜马拉雅、携程等一系列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达成合作。
车联网、语音交互、云计算等互联网服务和技术优势,提升GKUI的用户体验。
博越是吉利首款搭载GKUI的汽车。
无独有偶,如果??说吉利GKUI更多的是软件部分,那么3月23日全球首发的大众全新途锐则展现了传统汽车厂商在智能硬件方面的思考。
进入这款大众品牌的旗舰车型,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其互联的“27”巨屏,包括12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5英寸中控屏。
中控屏的尺寸不仅是大众集团内最大的,而且其尺寸也非常接近特斯拉标志性的17英寸屏幕。
同时,它还配备了HUD平视显示系统,支持语音和手势识别技术。
据报道,大众花了三年时间为其重新开发新操作系统,并经过无数次测试,确保其在高低温和颠簸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
毕竟,新款途锐几乎没有任何物理按钮,车辆上的大部分控制都依赖于车载系统。
一旦死机,连空调温度都无法调节。
过去,传统汽车厂商的车载系统一直饱受诟病。
不仅屏幕尺寸小、处理器配置低,车载系统的UI和功能也明显落后于消费电子产品。
然而,在特斯拉等新造车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他们也被迫大力拥抱数字化。
例如,吉利采用了功能丰富的Android系统,传统汽车制造商大众采用了大屏和手势识别,标致、雪铁龙选择拥抱上汽阿里的合资企业万布拉网络、北汽和广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分别与百度、腾讯联姻……在车载系统层面,传统汽车厂商的短板正在逐渐消失。
跨界合作发展自动驾驶 3月28日,捷豹路虎集团与谷歌Waymo在纽约车展前夕联合宣布,后者将在年内采购2万辆捷豹I-PACE,用于打造自动驾驶出租车和自动驾驶汽车。
将它们投入运行。
按照每张I-PACE 69,500美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本次合作规模达13.9亿美元。
财报数据显示,捷豹路虎集团全年共销售汽车超过60万辆。
对于这样一家小型车企来说,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选择了与自动驾驶领域合作。
龙头公司谷歌Waymo合作获取入场券。
知名的组合有沃尔沃/丰田与Uber、通用与克鲁斯、宝马与英特尔,以及国内的奇瑞、北汽、金龙、百度等,那么他们的研发成果又如何呢?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谷歌Waymo首席执行官John Krafcik近日宣布,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运营;致命事故发生前,Uber将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内部试运营;通用汽车于3月初将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内部试运营。
该公司宣布将在其两家工厂投资超过1亿美元,大规模生产基于雪佛兰Bolt的自动驾驶汽车,并计划于2020年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一方面,通用汽车等传统汽车巨头的量产进度与谷歌Waymo等科技公司的量产进度非常紧张。
另一方面,Waymo、Uber等公司也需要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合作来实施自动驾驶出租车。
。
在自动驾驶乘用车领域,传统汽车厂商实际上已卷土重来。
去年夏天,奥迪率先发布了具有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旗舰车型A8。
该车可以在时速低于60公里的交通拥堵中完全接管汽车,自行完成加速、减速和转向操作。
司机就可以玩手机了。
。
通用汽车已在美国版凯迪拉克CT6上安装了SuperCruise功能。
在车道线清晰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可以实现单车道自动驾驶,解放驾驶员的手脚。
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让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二是搭载在量产车辆上,出售给消费者自用。
第一条路径上,谷歌Waymo目前处于领先地位,捷豹等公司正在拥抱科技公司。
第二条路径是,由于整车厂控制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因此他们是最先将技术推向消费者的。
当然,国内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如北汽、奇瑞等,也会选择加入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利用科技公司的软件实力量产自动驾驶汽车。
但总体来看,传统汽车厂商在自动驾驶领域已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完全落后。
他们通过收购、合作、自研等方式,在某些领域逐渐赶上并超越了科技公司。
结论:传统汽车厂商的反击已经开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当谷歌、特斯拉、Uber等公司相继以自动驾驶、智能电动汽车进军出行行业后,百年汽车行业顿时被搅动起来。
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浪潮。
目前,电动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眼红的朝阳产业。
禁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法规相继出台。
在线叫车服务已遍布全球。
L3级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面世,无人驾驶出租车即将投入运营……在这波浪潮之初,传统汽车厂商也低估了这些跨界对手。
然而,当特斯拉成为汽车科技的代名词,当自动驾驶汽车频频出现在中美街头,当网约车规模远超出租车时,骄傲的汽车巨头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的眼中钉,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在这场席卷全球、规模达数十万亿美元的巨大旅行革命中,无论谁笑到最后,都将足够令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