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Facebook被曝关闭了一家Oculus Rift线下体验店,砍掉了近40%在美国开设的体验店。
国际巨头做VR业务举步维艰,国内VR头显市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也被称为“寒冬”。
今年以来,VR成为创投圈的热门概念,随之而来的是大量VR头戴设备的出现。
一些初创公司开始独立生产VR硬件设备,另一些则专注于开发VR内容。
2020年2月9日,东莞市一家VR头盔生产组装工厂内。
2019年2月9日,在一家VR盒子组装工厂,一名员工正在准备组装VR盒子半成品。
2019年2月9日,东莞一家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将镜头装入VR盒子,但目前国内市场90%以上的消费者购买的VR盒子价值在100元以下,而且这些盒子几乎全部是生产的。
华强北小工厂,成本价最低。
10元左右。
甚至有一些初创公司的“品牌”VR盒子是直接从这些厂商那里订购,直接代工的。
由此,寻找中国创客走访了多家VR盒子生产工厂,揭开了廉价VR耳机的隐秘世界。
存在残酷的低价竞争和肆无忌惮的抄袭行为;有的工厂利润薄,周转快。
背后的无奈,也是源于供应链的不屑和贪婪。
在VR行业仍处于寒冬的同时,劣质山寨头盔的过度泛滥无疑会对VR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的情况已经从消费级产品沦为促销礼品。
“VR盒子”的结构非常简单。
它由两个镜片、一个塑料盒、一条舒适的带子组成,有些甚至还有可调节的近视镜片。
即使它只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你也可以借用手机上的计算能力和显示屏直接观看VR内容。
但事实上,VR盒子里并没有进行任何计算,镜头只是用来放大盒子内部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你的整个视野??,这本质上是一种“视觉欺骗”。
”在华强北赛格通讯广场,店铺出售的VR设备大多是简易的“VR盒子”,价格普遍在40元至3元不等。
这正是近一年来大多数国人接触过的VR设备。
VR盒子最早是由谷歌发明的。
2016年,谷歌正式发布了Cardboard,这就是VR盒子的雏形。
不过,由于没有技术内容,谷歌并没有打算将其商业化,而是将所有技术公开。
但在中国,华强北系的大量工厂却把没有技术含量的VR盒子变成了“大生意”。
GFK通过在线市场监测数据发现,2018年中国零售市场VR硬件月均销量达到38.2万台,均价1万元/台。
市场相关品牌多达10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眼镜盒产品。
VR头显刚进入消费者视野时,还带着“黑科技”的光环。
一些知名企业和初创企业纷纷进军VR领域,VR成为年初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凭借手机的VR内容和屏幕显示,很多“新手”用户在第一次戴上手机盒子时,仍然会被虚拟现实的世界所吸引。
这一趋势催生了初创企业和下游代工厂。
VR头显镜头供应商刘先生透露,今年以来公司订单不断增长,不少此前不生产VR头显的企业也开始询价或直接下单。
大量劣质VR头显涌入市场,消费者对VR的兴趣急剧下降。
在一群VR消费者中,记者寻找中国厂商发现,不少消费者已经从一年前的新奇变成了失望。
“这就是传说中的VR吗?体验太差了。
”有网友表示。
一位店主证实,VR头戴设备刚推出时,不少消费者感兴趣,会到店里询问。
然而,如今VR头戴设备已经很难在线下销售。
华强北赛格的一位销售人员透露,一个月的VR盒子销量仅有寥寥几台,对更高端VR一体机感兴趣的人很少。
在销售困难的情况下,如今的VR头显已经悄然成为各大公司的促销礼品。
VR企业家朱辰旭透露,目前VR头显的出货量依赖于商家和企业客户的批量采购,然后以赠品的形式送到消费者手中。
“总之,市面上的VR头戴设备大多是别人送的礼物。
”千环魔镜的阿强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据他介绍,大多数顾客都是定制送礼的,“有的买手机送礼,有的买食品送礼,甚至还有工地老板订了一批送礼。
”我们走访的廉价耳机大多来自“华强北”。
在多个VR行业交流群中,销售VR盒子的消息不断,大部分卖家都以“厂家直销”、“低价批发”为广告宣传。
“价格”、“定制”、“研发”等销售标签来吸引顾客。
追溯这些VR头戴设备的“厂家直销”来源,大部分是深圳、东莞等地的电子制造工厂。
大众更熟悉的名字是“华强北”,给消费者带来“体验不佳”的VR盒子很可能来自著名的华强北,一组数据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GEFK全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在VR硬件市场中,截至今年6月,价格在1元以下的VR耳机市场份额占比96.4%,其中价格在50元以下的销售比例达到44.3%。
%,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
这些廉价的VR盒子大部分来自深圳、东莞等地的工厂。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知名VR品牌总销量达到1万台,而对于华强北的小厂来说,每月出货量超过30万台很正常。
也就是说,仅中国创客记者走访的十家工厂的年出货量就已经超过了索尼、HTC等国际巨头。
2020年9月,暴风视频发布了第一代暴风魔镜,被认为是国内巨头发布的首款VR耳机产品。
宋先生很快嗅到了商机,当即决定“造几个样机看看”。
我觉得很简单,就主动和客户谈订单,然后就开始了组装VR BOX的道路。
“热门的东西我们就做。
早年我们做了平衡车,后来平衡车不行了,我们就开始做VR头显。
”宋先生说道。
这几乎是当今大多数 VR 耳机制造商的共同故事。
这些小厂的生产线几乎都遵循两个标准:做热门的事情和没有技术障碍就能快速复制的事情。
这就是“华强北”早年名扬全国的原因。
如今,华强北虽然转型升级,但曾经随处可见的山寨工厂基因却被保留下来,并在广东各地遍地开花。
宋先生的小型电子加工厂位于宝安区安乐工业区的一栋工业大厦内。
这是一栋大约60平方米的房子。
两排柜台和二十多个塑料凳子组成了一条简单的生产线。
人很少。
可以想象,这么简单的工厂可以组装任何东西,包括VR盒子、充电宝、平衡车等等,几乎都是技术门槛不高的消费级产品。
宋先生说,??大部分原材料都是从外面采购的。
组装后,贴上各种标志和标签,然后对外出售。
其中最畅销的是VR BOX系列。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工厂都在生产VR BOX品牌盒子。
因为“VR BOX”意味着简单易懂,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注册为商标,而不涉及侵权纠纷。
事实上,即使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如果通过诉讼途径,这个过程通常也需要1-2年的时间。
两年后,VR盒子的火爆程度可能已不复存在。
所有这些都使得 VR 盒子成为一个越来越便宜的业务。
困境是越来越便宜,员工自己称之为“垃圾”。
暴风魔镜是国内第一家推出VR盒子的公司。
其系列产品售价从59元到59元不等,其中第一代、第二代产品备受市场关注。
四代产品售价分别为99元、99元。
100元左右是目前VR耳机的平均价格。
但《寻找中国创客》记者发现,不少VR初创公司的VR盒子基本上都是从深圳、东莞的电子制造工厂采购,贴牌生产为自有品牌。
据GfK零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移动VR产品均价为91元,到今年6月,其均价已降至91元,降幅超过50%。
到了这一年,价格甚至更低。
记者作为客户走访多家工厂发现,普通VR盒子单次进货价格在20元左右,低至10元即可拿货。
OEM后,就成为“自有品牌”的VR盒子。
降低质量、降低成本、薄利多销,是深圳、东莞山寨制造工厂的赚钱法宝。
但对于技术含量不高的VR盒子来说,一再降低成本的结果就是VR盒子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越来越差,以至于连工厂员工和供应链客户都对VR产品本身并不看好。
。
为加工厂提供VR耳机带的刘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以前定制的VR头带售价8元一条。
后来由于客户成本控制,要求一个头带要80美分。
“现在对头带没有要求了,也没有底线了,带子也从四毫米、两毫米的松紧带变成了零点几毫米。
”在创投圈里看似高端、神秘的VR产品,却被很多生产线上的员工所唾弃。
被形容为“垃圾”,老板本人无意体验。
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
在走访的近10家工厂中,很少有老板在办公室里配备VR耳机,移动应用中也没有VR资源播放器。
刘先生也体验了很多客户送来的VR耳机,但他都非常失望。
“说白了,这些都是垃圾,没有前途,无非是为了赚钱。
”但赚钱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当VR盒子的价格被压低时,利润空间也受到挤压。
早期,一个VR盒子的利润可能是几十块钱,但现在一个VR盒子的利润最低时不到一元。
改造山寨VR头显并将其倾销海外。
中搜创投副总裁王欢表示,虽然VR盒子竞争非常激烈,但只要有利润,工厂还是可以做的。
“他们习惯了薄利多销的生产模式。
“很多初创公司的毛利润都低于这个。
”技术含量肯定是没有的。
“我们只能一代一代推出产品,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来获取销售利润。
”强魔镜销售经理坦言。
千幻魔镜是华强北一家拥有自主品牌的VR头显公司,遗憾的是,这次迭代只是改变了品牌名气大,技术上没有根本性突破,这让原本赚热钱的代工厂吴华(化名)年初入局,花费近40万元开发了一套VR盒子模具。
然而,等到完工时,市场上的VR盒子已经达到了不同的价格,平均售价比他刚开模时低了好几倍。
他问道:“利润太低了,而且我不懂营销。
”我给你这套模具,额外存货10万元。
你想要吗?”仍有少数人坚决放弃,大多数厂家都在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
阿强表示,目前千环魔镜的订单大部分来自国外客户,其中以东南亚为主其中,欧美为主要市场,海外市场对VR盒子的需求确实强劲。
王欢分析,对于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来说,电子水平远低于中国,用户对新的电子产品非常好奇;而欧美制造能力薄弱,“一元店”较多,需要大量廉价物品来补充,而VR盒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记者在深圳走访的工厂来看而东莞近期,约有80%的VR盒子销往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的订单数据增幅远高于中国市场,对于前面提到的生产VR头带的工厂来说,其订单量占95%。
来自海外客户的机会转瞬即逝,有投资者分析,从长远来看,用户体验不佳肯定会影响市场的长期发展。
趋势:VR一体机市场尚未开放。
VR硬件产品系列中,除了盒子之外,还有以HTC等巨头为代表的外置VR,以及业内比较看好的VR一体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VR一体机才是真正合格的VR设备。
VR一体机是指带有独立处理器的VR头显。
它配备有处理器、存储空间、屏幕、陀螺仪和显示屏。
一体式VR头显虽然在显示效果和功能上不如HTC vive等外置式VR头显强大,但不受连接束缚,自由度更高。
他们一度受到业界的青睐,认为一体式耳机是VR硬件未来的希望。
然而,一体机的价格始终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索尼的VR产品PlayStation VR售价约为100元。
在国内,暴风魔镜一体机售价100元,大鹏VR一体机售价100元。
华强北的工厂也在静静等待一体机的新机遇。
寻找中国创客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生产VR盒子的工厂也生产VR一体机。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不少人反映,一体机的很多成本都是硬成本,很难降低。
如果用户体验要达到“及格线”,元就是最低的价格。
在深圳、东莞等地工厂直销的产品中,VR一体机的价格在1元到1元不等。
虽然价格比索尼、暴风、大鹏的产品低很多,但销量却不容乐观。
“坦白说,到目前为止,一次性上千台的订单还很少。
”阿强说道。
宋先生的工厂更是惨淡。
VR一体机每月出货量基本为个位数。
“我还是坚持做,就是为了看看以后会不会突然爆发。
”作为一家专业的背带制造商,公司老板刘先生接到的订单中,一体式背带的数量还不到盒装背带的千分之一。
“未来会出现大量盒装销售,一体机不是严格需要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只要不能替代手机,就很难卖。
” ”刘先生认为,VR盒子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
不少人为新奇买单,但新奇心态不足以支撑用户购买千元VR产品。
李海涛是深圳市浪间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曾参与多款VR盒子、一体机的设计。
在他看来,一体机的整体体验还是很差的。
“说白了,一体机还是要靠巨头们的研发能力。
“这取决于HTC、Oculus、索尼等公司是否愿意花钱进行研发。
”李海涛对于一体机的未来比较悲观。
他认为这样的产品三五年内不会流行。
廉价盒子会毁掉VR行业的未来吗?华强北的竞争向来激烈而残酷。
和手机、充电宝、手环等行业一样,价格战一旦打响,所有工厂都没有回头路,只能让产品越来越便宜。
VR耳机的价格也在半年内从10元降到最低10元。
在中搜创投副总裁王欢看来,这是中国所有电子产品的命运。
“它们变得越来越便宜,最终它们都变成了电子垃圾,卖不掉。
”表面上看,深圳、东莞的工厂是VR耳机山寨产业链的“罪魁祸首”,但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却是整个电子制造业的无奈。
王欢解释了假冒电子产品背后的驱动力。
电子行业一旦产品化,抄袭的门槛就很低。
对于华强北的兄弟来说,这是很容易的。
但他们处于产业链最底层,前端还没有准备好。
订单数量和体验质量跟不上。
“也许研发公司可以等三五年,但工厂等不了。
” “他们只能先赚点钱。
”有的,到了成熟阶段,可能就赚不到钱了。
”王欢认为,VR耳机与手机行业类似。
“当小米、华为等品牌手机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后,就离不开这些小工厂了。
我们去之前的山寨机市场吧。
”回到VR耳机行业本身,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当产品出厂价格无限降低时,像宝丰魔镜这样百元以上的眼镜盒市场自然就会增长。
价格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市场上的VR盒子大多是工厂直销,而初创公司或巨头的产品市场份额很小。
这趟廉价 VR 盒子的高速列车最终会停下来,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停下来。
一种可能是,高端VR头显会在三年内成熟,成本会下降到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VR内容供应也会跟上。
这个时候,VR盒子生产工厂就可以转身,直接生产高端VR耳机。
另一种可能是,高端VR头显五年内不会商用,廉价VR盒子的普及度也会逐渐下降。
等市场上所有对VR好奇的人都吃完之后,VR盒子就会走到尽头。
。
廉价VR盒子涌入市场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对于市场启蒙意义重大,让更多人接触到VR。
但遗憾的是,90%的消费者第一次接触VR都是廉价的。
盒子带来的不太好的体验,让很多VR创业者担心“便宜的盒子会毁掉VR的未来”。
王欢认为,这确实会让未来高端VR耳机进入市场变得更加困难。
本质上,用户买单的是用户体验和性价比。
“只要这两点做得好,用户就会买单。
”但我们能等到高端VR耳机真正推出的那一天吗?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