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的收集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个人可穿戴智能设备具有将个人健康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的功能。
调查显示,只有44%的受访者表示意识到这一隐患,40%的人表示“不知道”,16%的人表示“看不清楚”。
调查还显示,只有2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60%的人表示不愿意,20%的人表示看不出来。
消费者认为哪些渠道泄露的信息最多?在个人信息泄露渠道调查中,网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包括电商平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占比14%;其次是手机、PAD、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
个人信息终端APP占比13%;第三是汽车行业,如4S店和电信服务商,均达到12%;第四是电子邮件、微信、QQ等通讯软件和房地产行业,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和租赁机构占11%;第五是快递公司,占比9%;第六是银行保险业,占比8%;第七是医疗、教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约占5%; 3%的人认为其他行业,最少的是航空公司和行政机构,包括机票代理和火车票代理,各约1%。
在“如何保护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大数据”调查中,得票率最高的措施是“严厉打击窃取、倒卖、不当使用个人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达到21%;?在“您对大数据利用和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有何建议?”的调查中,最受欢迎的是“加大处罚力度,进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有20%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
?针对调查结果,30家消费者维权单位联合发出倡议: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规定,建立规范合理的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制度。
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必须经过相关各方的授权。
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律,用更加完善的立法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免受侵害。
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处罚力度。
进一步简化司法程序,引入个人信息保护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及时在消费者个人信息司法保护中引入公益诉讼制度,为个人信息权利受到侵害的消费者提供法律依据。
最大限度地提供司法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