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Jawbone谋求推销,小米的Amazfit、三星的Gear S3智能手表也相继推出。
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拱手让给智能手表了吗?那时的智能手环巅峰如今已落寞;曾几何时,智能手环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
以小米手环为例,2018年实现出货量1万台,较2017年的1万台增长近10倍,市场份额也从4.0%快速上升至15.4%。
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次年9月,Apple Watch智能手表上市,给手环企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环占据了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的一半,预计到2020年智能手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市场份额将下降至28.5%在查看IDC今年第二季度的可穿戴设备报告时,手环的数据已被剔除。
报告指出,智能手表是更大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一部分。
现实情况是,不久前,有消息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已经停止生产UP系列运动手环,甚至正在寻求出售自己。
另一家制造商Fitbit公布的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降。
64%;年底,Misfit手环制造商被Fossil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曾经推出FuelBand健身手环的体育用品巨头耐克,已悄然退出手环市场……智能手环和手表,你会是哪一方的支持者呢?智能手环主打健身运动,可以实现计步、卡路里消耗计算、睡眠监测、闹钟等功能。
智能手环具备智能手表的所有功能,而后者一般都内置心率传感器。
还有一点是,智能手环必须配合手机使用,而智能手表可以脱离手机独立使用。
不过,也有人指出,虽然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拥有不少健身应用,但看来功能更专注、价格更实惠的健身手环才是馈赠亲友的不错选择。
事实上,IDC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智能手表出货量也大幅下降32%。
尽管IDC将此归咎于苹果未能推出新机型,但这种下滑表明用户似乎对此类设备不感兴趣,而且可穿戴设备市场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手环仍然是智能手表。
它们的性能远远不如智能手机,此外,还不如平板电脑。
相比之下,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突出的优势是便携,可以监测人们的身体状况并提供实时反馈。
那么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点。
这种小型化计算设备是否有可观的市场?它们不粘;网上发布的图片显示,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就像葛优躺着吸鸦片一样。
他们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如果出门忘记带手机,你会感到尴尬,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我实际上已经忘记戴手链或手表很长时间了。
在此前的采访中,一些投资者透露,他们并不看好这个硬件市场。
既然手机上装个APP就可以实现这些功能,为什么人们还要在身上穿那么多东西呢?数据显示,Fitbit 报告称,在 10,000 名注册用户中,只有近 10,000 名活跃用户。
智能手表和手环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
当你第一次购买它们时,你会喜欢它们,但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被束之高阁,也就是说,它们没有粘性。
他们不聪明;智能穿戴产品已经从早期的小众健身爱好者拓展到了普罗大众的手中。
目前来看,他们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消费者已经开始养成盯着他们看、关注他们身体健康的习惯。
但不幸的是,他们读到的信息不够智能,或者没什么用处。
无论是改善人民健康,还是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我们都必须与之抗争。
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反馈的大量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读。
事实上,医学界目前还没有办法对收集到的数据下手。
他们不读取数据;智能设备使用内部传感器和相应的算法来计算用户的步数。
除了计算步数和监测运动模式外,佩戴手环和手表的人还可以具有记录睡眠时间的功能。
有些甚至有心率传感器,甚至可以测量心率。
至于最终目的,就是监测用户的运动或者身体数据。
这些理想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各厂家忙于生产设备、训练测控算法,却忽视了数据分析背后的价值。
当前的这些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性能。
在平台上收集数据始终是第一步。
数据显示,为用户提供健康指导并连接相应的健康服务,是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带来杀手级应用、不轻易被手机取代的必由之路。
,人们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就离不开它。
想象一下,有一天,假设可穿戴智能设备反馈的信息是准确的,它将每时每刻实时呈现你的身体健康状况。
它不像医疗设备那样简单地告诉你身体是否有问题。
它还可能提醒您您的疾病有多严重,它与您过去的身体问题有何关系,以及您下一步可以做什么。
其次,如果将所有硬件设备上的数据聚合起来,将提供更详细、更及时的信息。
除了照顾个体之外,它还可以照顾更大的自我,监测特定区域或人群是否存在具有传染趋势的疾病。
如果预示疫情即将爆发,可以对医疗团队和卫生部门起到预警作用,让他们相应地分配资源。
因此,从大趋势来看,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都是具有时效性的科技产品,它们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们的寿命。
至于未来,肯定会出现智能穿戴设备的爆发,到时候的大数据就会真正取之于民,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