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机卫士联合新华财经发布《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最常见、最常见的诈骗形式。
它是增长最快、涉及范围最广、公众反应最强烈的犯罪类型。
此外,诈骗手法根据社会热点不断演变和升级。
其中,假兼职成为诈骗的主要形式,Z世代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
虚假打工已成为诈骗的主要类型,男性的受害者数量比整个女性年份还要多。
反欺诈支付宝共收到各类诈骗举报11起,涉案金额达00万元。
其中,网络兼职、在家办公等利用心理学发布的虚假兼职信息在各类中占比最高,高达28.7%。
从涉案金额来看,利用当代人无法扩大朋友圈、寻找情感认同的交友诈骗已成为总金额最大的诈骗形式,涉案金额达到万元。
从网络诈骗受害人年龄、性别来看,男性受害人占比较高,占66.3%,女性占比较低,占33.7%。
从人均损失来看,男性的人均损失也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受害者的人均损失为0元,女性的人均损失为0元。
这说明,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男性已经成为比女性更容易“攻击”的目标,遭受的损失也更大。
从受害人年龄分布来看,90后、2000后成为最容易受骗的群体。
其中,90后逐渐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
在疫情和网络上各种“一夜暴富”风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转向网络寻找情感寄托和更多收入来源。
报告显示,在被骗网民的年龄段中,90后出生的人占受害人总数的37.8%。
其中,男性是裸聊、约会的主要群体,女性是假打工的主要群体。
2000后一代由于深度涉足网络但缺乏社会经验等客观原因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手机卫士继续在识别欺诈场景、拦截骚扰和恶意程序方面提供帮助。
除了分析受害用户的年龄、城市、性别等,手机卫士还可以识别移动诈骗场景。
报告显示,全年移动诈骗场景主要类型为返利,占比53.1%。
此外,虚假网贷、虚假投资理财、杀猪、裸聊敲诈勒索、虚假招嫖等也成为移动诈骗的主要场景。
为了避免用户损失,遏制此类欺诈场景下的非法行为,安全大脑现在可以实现对此类场景和应用的专属识别。
如今,诈骗、恶意程序、钓鱼网站、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已成为手机用户的典型问题。
报告显示,全年安全大脑在移动端截获约9000个新增恶意程序样本;手机卫士为全国手机用户拦截恶意程序攻击约2亿次;打击钓鱼网站方面,安全大脑在移动端拦截新增恶意程序样本约9000个;移动端已为全国用户拦截钓鱼网站攻击约5000万次;结合安全大脑的骚扰电话基础数据,手机卫士全年为全国用户识别并拦截各类骚扰电话约9亿次。
2019年,手机安全卫士继续助力打击黑灰互联网产业链。
报告显示,基于海量安全大数据和研究分析能力,市场上存在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简单组网GOIP、VOIP、IP代理、中文域名、APP杀毒)、黑色产业链(运行分数)洗钱、虚拟货币),黑色产业组织(“B**N集团”、“缅甸北方魔方G”)进行分析溯源和深入剖析,并就相关对策提出思路和讨论。
在打击黑灰网络产业链上提供了各个层面的有力支撑。
当前,移动终端已成为涉及用户信息、财产安全、家庭幸福的重要工具。
当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薄弱环节实施各种诈骗等犯罪行为时,手机卫士积极利用自身优势。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有效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和各类诈骗活动,保护每个用户的设备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