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来年的流量,为什么双十一期间服务员会告诉商家买多少数量?这是错误的问题。
不是能不能超过千亿,而是阿里要赚多少亿。
11月13日补充:果然,双十一之后,又掀起了一波关于双十一数字是否造假的讨论。
最著名的就是下面这条微博:天猫也“按照惯例”给出了辟谣和解释,这条微博也在“某种神秘力量”的影响下被删除了。
由此可见阿里投资微博的高瞻远瞩。
但反对这条微博的理由也很有趣:数据只是被精确控制。
什么是精准控制?通过自身的各种手段和资源,将双十一的数字控制在阿里希望的范围之内。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管是真是假,每年双十一“控”在阿里内部的一定有一个数字,所以猜测每年双十一的销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数量已经被‘控制’确定了。
”这从另一个维度证实了我之前所说的: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不是能不能超过千亿,而是阿里要赚多少亿。
补完后,以下是双十一之前写的原答案: 由于某些原因,最近接触到了一些与双十一相关的事情,何不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天猫店服务员与商家之间的双十一沟通。
与我们原来理解不同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双十一是商家向服务员寻求流量来推销商品,以便在双十一卖出更多商品。
实际情况是,服务员会找到相应的商家(当然是大的),告诉对方今年双十一你必须卖多少人民币/亿。
如果卖不出去,明年就没有流量了。
怎么卖,得自己想办法。
你觉得店家会想办法卖直通车或者淘宝客吗?这是通常的方法。
在如此多的宣传资源集中在双十一的时期,这些方法目前效果不佳。
因此,对于门店来说,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刷单。
比如,店里的服务员告诉你,今年双十一你需要卖掉2亿。
你估计你的双十一最多可以达到1.2亿。
剩下的8000万就需要刷了。
刷单肯定是有成本的。
刷单需要8000万左右。
几百万的成本(我没有仔细计算),这些成本都会计入公司的运营成本。
为什么?来年的交通。
而为什么双十一期间店员会告诉商家购买多少数量呢?显然,这绝对不是服务员的意愿,而是自上而下的分配。
为什么要自上而下分配?肯定是顶层有今年的目标保障金额(比如2000亿)。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金额,它会增加一部分(比如3000亿),然后一层层分配,然后商店才会收到少量的金额。
你们俩的消息。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
这种事情在传统销售渠道中也时有发生。
不过,通常做这种动作的并不是销售平台,而是品牌厂家,俗称“压货”——即通过利益的压力,让商家准备更多的货,从而获得更多的销量。
但在互联网电商寡头时代,阿里承担了这样的角色。
而且与过去的实体销售不同,如今的电商商家不需要准备那么多“真实”的商品,只需要花费一小部分成本就可以产生数量。
这样,阿里高兴,媒体高兴,企业也高兴。
以上是我近期工作以及与一些门店沟通中实际听到的。
我们必须清楚,今天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在现有市场上博弈。
考虑到这两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几乎没有增长,想要有更好的数字比以前困难了好几倍,所以这种所谓的刷单肯定是自上而下的“默认”——所谓默认,就是不能问,而一旦问了,必然会引起很多应激反应。
同时,双十一的销售数字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为今天的阿里不再是自己的阿里,而是世界的阿里,投资者眼中的阿里。
如果腾讯有一个旱涝保收也能保证盈利的微信账号,而且不需要通过双十一证明自己来拉高股价(有趣的是,腾讯每次双十一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但腾讯的股价如此顽强),那么阿里每年的双十一势必会成为每年春药般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这种肌肉收缩有多重要?如此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阿里公关部门此时已经布局了《天猫双十一销售额破XXXX亿》《到底是什么促使阿里电商体系如此XXX》《天猫双十一引动全球XX国家市场》之类的文章,等待一波后续宣传来体现阿里经济的价值双十一数字出来后。
。
这一波过后,阿里的市值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波动。
这种波动相当于阿里每年市值的晴雨表(但腾讯不一定要这样。
) 就像你,一个男人,就在等待这个夜晚,向你的后宫展示你的性能力。
你说今晚你会得到它。
您需要服用多少颗伟哥药丸才能展现您的勇敢?所以,欺骗订单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阿里控制住比例,每年的增幅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
我害怕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
以上是对阿里制度保数的必要性、动因、可操作性的分析。
这也回答了我之前说的。
阿里今年双十一的销量肯定不会低于去年。
至于高多少,如果说往年这个数字取决于市场环境的话,那么今年的数字很可能取决于顶层设计。
也就是说,今年的数字是设计好的。
今年的惊喜也是精心设计的。
那我们就来说第二个,阿里的驾驭市场的能力。
从第一点出发,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阿里的双十一靠的是假订单,这是虚假繁荣。
这是错误的。
阿里刷命令的行为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肌肉,但前提是阿里必须有肌肉。
不可否认,阿里的经济确实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所以阿里的资源也绝对是最大的,所以就注定了阿里双十一的销售额一定是全球最大的。
但在今天的情况下,阿里面临的挑战是阿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整合资源并触达增量用户。
这就是阿里双十一折扣设计。
有人说,这次双十一极其复杂,几乎囊括了阿里各家公司的每一款产品,用户体验极差。
这话对了一半,用户体验确实很糟糕——但我们不要忘记,阿里从来都没有以良好的用户体验而闻名于业界。
如果你要求阿里有好的用户体验,那基本上就相当于要求Angelababy有演技。
双方的核心能力也不是。
阿里的核心能力在于强大的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因此,通过双十一,设计了一套操作系统玩法,让整个阿里经济中的各个角色能够共同前进,共同受益,共同贡献。
那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阿里不是怕用户双十一不玩吗?你能想到阿里和成千上万年薪百万的人吗?你以为这些人每天报996福是傻子吗?他们的数字监控系统是由生病的体育老师编写的吗?即使有这种可能性,也是极不可能的。
即使出现一点小意外,我们也不要忘记还有第一点(商家刷单)作为保障。
也就是说,在保证底线的情况下,通过这次双十一事件,阿里体系被链接起来,问题被发现、暴露、解决。
阿里也获得了不错的名声,怎么看都是有利润保证的。
双十一本质上不是运营局,不是项目局,不是产品局,更不是业务局。
它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局。
只有通过某种手段利用好资源,双十一才能取得成功。
自然。
只不过在这个游戏下,我们普通人只能看到自己收到的红包,而看不到红包之后的游戏。
最后,我们来谈谈触达增量用户。
在前两者(数字保障和资源整合)的前提下,阿里玩法的最大收获就凸显出来了:增量用户。
玩法非常复杂,所以在一二线时间宝贵的人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玩双十一,但正因为如此,三四五线时间充裕的人才是主要的这次的玩家。
不要怀疑这些人的消费能力。
要知道这些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一二线的普通人相差无几(毕竟他们的房价低,不需要每天社交)。
这几年,阿里虽然布局了基础设施(物流菜鸟物流),但并没有真正沉下去,否则拼多多也没有机会占到便宜。
像双十一这样的游戏就是针对这些人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今年的双十一会不会是阿里对抗拼多多收获的开始呢? (只是能否收获还不确定)。
其次,得益于阿里直播带货,这些下沉市场的人们也会有更多的粘性。
对了,别小看淘宝直播。
从近期频频出台的政策文件,以及高层应对直播乱象的准备来看,最能经受住这一轮整肃的人应该就是阿里了。
而以阿里的体量(以及货品质量??),阿里自然可以找到资质更高的名人(不仅仅是网红)——而且阿里直播的逻辑可以和其他直播完全不同,阿里可以补贴直播主播(网红),只要你能让我的用户留在阿里经济之内,但其他直播平台只能通过直播赚钱,这意味着主播和阿里是共生关系(可以补贴资源)和其他平台一样,主播与平台是零和关系(平台与主播瓜分资源),所以从长远来看,经过强力洗牌,直播带货将会更加集中在阿里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将自己的公域流量与主播的私域流量强强融合绑定,然后与三四五线市场人群的属性进行绑定(这群人有更多时间观看直播)广播),完成了儒家经济的“新下沉”。
所以,所谓的阿里双十一注定会超过去年的数字,而从今天透露的玩法来看,这也是阿里整合资源、自我突破的双十一。
这个突破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为阿里的后续发展做准备。
说到这里,你还觉得阿里这次双十一卖多少钱很重要吗?我是江南木鱼,《众神聊斋》的作者。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起源于2009年11月11日,又称剁手节,又称双十一。
指的是每年11月11日的线上促销日。
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推出首届网上购物嘉年华。
举办线上促销活动。
虽然当时参与的商户数量和促销力度都不是很大,但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仅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就超过了5000万,因此每年11月11日成为淘宝大型折扣活动日,之后各大网上商城纷纷效仿,形成了现在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双十一已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年度盛会,并逐渐影响国际电商行业。
淘宝商城历年双十一交易数据:2009年5000万元、2010年9.36亿元、2011年33.6亿元、2012年191亿元、2013年2014年350亿元、2015年571亿元、912亿元2016年是1207亿元,2017年是1682亿元,2018年是2135亿元。
按照这个规律,今年应该能够突破2500亿元。
一半的订单都被刷了。
我们公司一天卖4万元,卖6个,永不停歇。
我们天天下单+直通车。
我们仍然在欺骗自己和他人。
我们的钱都被平台拿走了。
多么无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