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该条约规定,人民和中美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另一个国家旅行、学习、定居和做生意(关税可以低至仅几个百分点)。
这看起来不公平吗?有没有感觉很熟悉?这与2018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时公共知识分子吹嘘的一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外国商品”价格。
” 1946年,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之间自由的“友好贸易”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大量外国商品(主要是美国商品)涌入中国:从汽油到汽车,从电灯到电影,从面布到棉纱和糖,从口红丝袜到领带皮鞋,甚至指甲和香烟也被大量涌入中国。
全部美国制造!国内民营企业几乎无法生存,纷纷倒闭。
大量民族企业倒闭的后果是大量工人和职员失业,城市秩序失控。
普通人即使失去工作又如何“过上好日子”? 1947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崩溃。
当全民都开始使用美国产品的时候,就意味着全国人民都在用国民党政府的外汇储备来买温饱!别说是中华民国,就是现在的美国,几天都受不了!以史为鉴,大家都明白中国政府为何要对抗美国的贸易战。
同时,在贸易战中还公开宣扬美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多么混蛋啊!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你知道我军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导致800多人溺水身亡的可怕河灾吗?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海上惨案——新四军800余名官兵溺水身亡的中安事件。
我萨沙没有白来,不受欢迎的历史不能困扰我。
呱呱! 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
根据《双十协定》,我军必须将江南新四军全部撤至江北。
这包括苏南、江浙、皖南等地的新四军。
9月19日,撤退命令下达。
当时苏南新四军人数不多,分三批撤退。
最后一批、第三批于10月15日渡江,由政委魏一平率领。
当时的撤退有些特殊。
皖南事变的教训是,大家都害怕在撤退时遭到国军的袭击。
所以,撤退都是偷偷摸摸的,很快就过了河。
第三批渡江时,千余官兵被迫撤离。
按照前两批的做法,夜间必须使用渔船一气呵成过江。
渔船不会很大,一次最多可以容纳10到20人。
那么,这1000多名官兵就需要70多艘渔船。
其实当时收集70多艘渔船还是可以的,只是需要时间,而且很容易被敌人发现。
政委魏一平等人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暂时征用中海总公司镇江分公司“镇江—泰兴港”线上的“中安”轮。
中安号是一艘可载客500至600人的大型船。
只需要1或2个往返即可将它们全部运输完毕。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仓促的。
中安号是一艘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老船。
由于维护不善,该船老化严重,连传动钢板都腐蚀穿孔。
当时,只要众安轮在河里行驶,水就会进入众安轮,同时必须用水泵排水。
中安船舶老板认为,这艘船太旧了,与其修理还不如报废。
因此,当时的中安舰已经处于报废状态,等待拆解。
如果不是这样,中安龙克也不会轻易被新四军拿到。
新四军对中安伦的情况了解不多。
不过,中安舰此前曾往返于长江两岸,没有发生任何危险,所以新四军认为没有问题。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15日晚,政委魏一平带领第四纵队1000余人赶赴偷渡点。
众安号就在不远处的河边。
这时,渡河部队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原本中安舰最多可搭载600人,两次要运送1000多人。
长江来回需要几个小时。
乘坐渔船将官兵运送到中安舰上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起航。
那么,如果分成两次运输的话,运输就要分成两天。
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为国军也不是傻子,他们不可能不发现中安舰这么大的一艘船正在运送士兵。
于是,有人想了想,决定一次性全部运走。
虽然船超载了,但还是可以承受的,没有什么危险。
就这样,只能容纳600人的中安舰,载着新四军第四纵队的一个全副武装的特务营和江南服装厂的一个旅的职工干部和地方干部,总共1000人。
人(大约1000名女工,服装厂200-300人),超载近一倍。
当然,超载本身并不致命,仲安伦年龄太大本身也不致命。
但两者结合起来却是致命的。
由于严重超载,船舶吃水比平时深得多。
另外,当晚长江上有大风,船只无法幸存。
当“中安新时”号到达长江时,船员们发现水进入船底的速度比平时快得多,水泵都开着,仍然跟不上进水量。
当时已经没有退路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
不料,当船行至泰兴县天兴桥西南约两公里处的江面时,旧底钢板突然大面积开裂。
瞬间,大量的河水涌入了底层。
船员们拼命地试图排干水以求救。
这里的一些新四军官兵也来排水。
然而,海水涌入的速度太快了,船底竟然裂开了。
15分钟内,船开始大面积倾斜,即将沉没。
当时,众安船刚刚渡过江心,前面没有村庄,后面没有商店,十分危险。
长江不是一条普通的小河。
它很宽并且水流很快。
夜游长江时,即使是水技高超的人,也必须随身携带漂浮物,否则很容易死亡。
船上1000余名新四军官兵,大部分不会游泳或只有在小池塘里游泳的经验。
甚至有数百名女同志根本无法游过长江,生还的可能性极其渺茫。
幸存老兵叶春荣回忆:江水拍打着船体。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谁也没有说话。
有人说船舱下面漏水了,大家顿时慌了。
一名领队(魏一平饰)带领卫兵走上走下,讲解划船行军的纪律。
他还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船已经航行到长江中游了,底舱漏水了,没关系,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你可以穿过河的中心。
” 众人这才暂时平静下来。
但很快,船舱下方的漏水情况更加严重,船体失去了控制。
船舱内的人们纷纷赶了过来。
朝着船的方向,站着的人也随着船体失去了重心,左右倾斜,悲剧瞬间发生,气喇叭响起求救声,船上一片哗然“舰艇很快沉入江底,近900名新四军指战员落入汹涌的江水中,其余人员被困在舰内。
仅仅10多分钟,舰艇就沉没了。
”政委魏一平江浙军区第四纵队副处长、江浙公办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王少杰、苏南行署财经处处长李建梅、苏南县长徐功禄溧阳县,江浙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彭安、苏军第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吴志斌等800余人浙江军区宣传教育科科长王毅、宣传教育科副科长司徒杨全部遇难。
当船沉没时,会游泳的官兵纷纷跳入水中逃生。
长江水流湍急,人立刻被河水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大多数都淹死了。
大部分官兵根本不会游泳,只能尽力抓住暂时不沉没的部分,拼命呼救。
数百人的悲惨呼救声跨越宽阔的长江,惊动了天星桥附近的渔民。
渔民根据求救信号,赶紧驾驶七八艘小船前往救援。
但渔船很小,最多只能容纳20人。
那时,每个人都有生命危险。
当他们看到渔船时,都竭尽全力地爬了上去。
第一艘渔船瞬间被数十人抓住,倾覆沉没。
船老大拿着桨潜入水中才得以幸存。
于是,其他渔船不敢靠得太近,只能捞起一些水中散落的人。
这也一共救了一百多人。
船沉没的那一刻,场面极其惨烈。
渔民丁广田回忆:众安号沉没后,只有一段烟囱露出水面。
船沉得很快。
起初,烟囱还热得足以烧焦人的肉。
但就是这一段烟囱实在太热了,有10多人一直抱着它不肯松手。
北山关之战:一发炮弹打翻日军驱逐舰,救南京10万人。
佩山关炮台位于镇江市东北约30公里处。
与镇江焦山炮台、象山炮台、江北都天庙炮台同属镇江。
要塞总部。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镇江。
站长卢作周、要塞司令林咸阳撤至苏北。
临行前,他们命令炮台班长罗希标炸毁炮台,拆除大炮。
罗希标和他的11个兄弟对司令员的逃跑行为深感失望。
出于民族义愤,他们主动留下来与堡垒共存。
此时的庐山,沛山关炮台的9门大炮中有8门已被拆除、运走或沉入河底。
只有龟山头的1处还没有来得及撤离和销毁。
罗希彪立即派人修复龟山上的大炮,然后将沿河散落的炮弹收集并搬运到山顶的炮架上,并组织人员在河边守望,准备攻击来犯之敌。
。
江阴沦陷以来,日本船只一直在江西一带航行,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12月8日,日军抵达庐山前宽阔的江面,计划攻占庐山关,攻克镇江,最后与南京军会师,围攻南京。
锁江要塞的日军舰队有大小舰艇15艘,先锋是朝潮级驱逐舰。
日军成群结队地涌来,像长蛇一样在河面上蔓延。
罗希彪冷静指挥,命令炮长彭永义开火,刘富贵、谢向贵等人装弹。
当敌舰进入有效射程时,日军并没有开炮进行试探。
大概是因为他们看到要塞已经荒废了,所以沾沾自喜,懒得放炮试探。
这时,日本驱逐舰已经出现在视线之中。
罗队长一声令下,一发炮弹径直朝敌舰飞去,落在了敌驱逐舰的船头旁边。
激起的水柱高达二三尺,敌舰船头已满。
正在滴水呢。
炮队长罗见一炮打偏,立即调整射击角度,迅速发射了第二炮。
不幸的是,第二枪稍稍偏离,再次射偏。
罗队长再次瞄准,开了第三枪。
这一枪不偏不倚,击中了敌舰的尾部。
敌舰舵机被击中失效,在水面上失去控制。
罗队长立即下令装填第四发子弹。
这时,日军军舰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炮台,不过日军的炮弹大部分落在炮台前的山墙下,并没有对炮台造成损坏。
大家都认为第四炮可以击沉敌舰。
不料,由于炮弹质量不合格,炮弹不仅未能发射,还损坏了枪身。
罗队长知道日本人一定会来报复,于是他率队连夜撤出庐山,向苏北撤退。
被击中的敌舰指挥员一头雾水,以为自己在沛山关遭遇了强敌伏击,于是下令掉头,退到距离龟山头三十里的北岸三江营江上。
第二天,日军派出飞机进行侦察。
由于庐山和五峰山森林茂密,日军看不清。
然后派出轰炸机对山谷和森林进行狂轰乱炸。
第三天,经过两天的连续轰炸,日军仍不安心,派出攻占丹阳的久保田大队进攻庐山炮台。
当日军冲进炮台时,发现只有一门无用的大炮,而且没有守军。
日军随后发出旗帜信号,允许龟山头的日军舰队通过。
舰队抵达南京时,比原定日期晚了3天。
而也因为这短短的三天时间,南京近十万人得以安全疏散至北岸。
原来,日军计划用这支舰队封锁长江航道和北岸。
由于庐山炮台的延误,日军的攻城计划被推迟。
罗希标等人用大炮封锁了日军舰队,迫使日军滞留了三天三夜,并用炮弹打翻了一艘日军驱逐舰,拯救了南京10万人。
这样的功绩和壮举,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20世纪80年代,炮手彭永义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庐山战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