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7月9日报道:传输网作为电信基础网,已经迎来100G时代,这是毫无争议的;不可否认,我们将长期停留在100G/400G时代,因为1Tbit/s技术还处于迷雾之中。对于整个传输产业链来说,100G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对于系统设备厂商来说,终于可以摆脱40G的泥潭,充分利用100G标准的融合及其带来的规模效应,提升产品的盈利水平;对于运营商来说,可以有更低的单位比特传输成本,也可以节省宝贵的纤芯和管道资源;对于设备厂商来说,新一轮的整合必然会迎来,这也会让部分厂商脱离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在这个刚刚开始的100G黄金十年,我们不仅呼吁终端设备厂商从保护产业链的角度,防止40G悲剧的重演;我们也呼吁运营商充分认识100G组网技术的关键性,在“去电信化”的同时,让传输回归本源:更高容量、更远距离、更低功耗、粒度灵活的低成本传输。尤其是在投资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运营商更应慎重选择组网路线。从目前各家运营商的情况来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联通的思路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组网方式差异:中国移动在左,电信在右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最为高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100G网络。同时,中国移动目前正在考虑进一步将100G从国家/省骨干下沉,引入到一些大型城域网中,与大容量PTN进行混合组网。除了网络建设规模,中国移动还对100G系统提出了特殊的技术要求,融合传输和OTN调度能力,在保证高速传输速率的同时兼顾灵活性。为此,需要配置超大容量的开关矩阵。在这一点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并不认同。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中国电信选择了传输和调度分离,并明确提出100GOTN设备和100GDWDM设备;而中国联通在其之前的100G实验网络中使用的是100GDWDM设备。没有明确要求调度能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100GDWDM系统中,中国电信也需要一定的调度能力,但需要的比例很小。当然,运营商选择不同的建网思路也各有原因。中国移动集团有钱,中国移动研究院对新技术更热心,尤其是在自身骨干网运维受限的情况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选择最“简单高效”的大切换矩阵。对于中国电信来说,它有比较强的运维能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充分考虑初期部署成本,因此选择同时部署100GOTN和100GDWDM设备。就中国联通而言,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估计会选择与自身业务情况、投资能力和运维能力相近的中国电信模式。组网方式思考:物尽其用,去电信化都说最好的就是最合适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100G组网技术路线,但中国移动的超矩阵100G组网策略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首先是大型开关矩阵的应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作用。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所有流量都会进入交换矩阵进行调度,但骨干网业务量大,其粒度和方向是明确的。不需要二次调度,较低的流量可以直接通过波分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传输。在某些情况下,大型开关矩阵更像是配线架。二是大开关矩阵的逆向演化。从现网来看,可以看到的方向是升级交换板、背靠背集群、多子架集群,实现OTN解决方案从10T级别到100T。但这种扩容方式给机房的占地面积、功耗和复杂性带来了挑战。而且其OTN单框能力也会受到背板槽位数量和单板处理能力的限制。短期内要同时在芯片端和工程端实现质的提升还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开关矩阵还是有巨大价值的。比如当业务粒度不同时,矩阵可以起到更好的聚合作用;当业务方向不是很明确时,矩阵可以起到更好的调度作用。问题的症结在于矩阵应该引入到什么程度,哪些业务需要进入矩阵,哪些业务不需要。从去年开始,我们整个电信行业谈论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去电信化”。其中之一就是从强调网元的高性能和全功能向网元的低成本、必要的功能和合理的性能转变。我认为在传输网络领域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