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为了给服务器降温,阿里曾“把服务器泡在水里”,能源节电效果超过70%。这种“泡水”技术是如何节能的?简单来说,就是将服务器浸泡在特制的绝缘冷却液中,计算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吸收到外循环进行冷却,整个过程的散热能耗几乎为零。四年后的1月6日,阿里宣布《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技术规范》面向全社会开放。据悉,该规范旨在通过一套标准流程,为下一代绿色基地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设计依据。据初步测算,如果全国数据中心全部采用液冷技术,一年可节省数千亿度电。与AWS、微软等厂商相比,阿里在发布定制化、开源的浸没式液冷方面速度更快,挑战也更大。“他们也在跟进我们的进展,”阿里巴巴基础架构首席架构师、IDC研发总经理高善远说。从阿里巴巴的技术演进来看,我们会部署越来越多的液冷服务器。落地布局发布会结束后,高山元向媒体透露,“浸入式数据中心的应用基本覆盖了阿里集团的主流业务,我们双十一已经在集群上运行了两年,云计算是在上面。一些客户使用它。而《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技术规范》面向全社会开放,高山元表示,各行各业都可以使用。目前阿里的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已经部署了一个大型集群,并且已经运行了一年半的时间。阿里有逐步扩大规模的计划,下一期液冷机房的设计和建设已经在进行中。“大概需要3到5年的时间,任何地区、任何可以部署风冷的地方,都可以部署液冷。这之后,就是淘汰风冷技术,让液冷成为默认配置的过程。”高善远表示,对于成本问题,高善远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担忧,前期会分为几个层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本身的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会有比较大的成本增加在布局液冷业务方面,至于用多少年收回成本,跟业务场景有关,高山元和他的同事目前正在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液冷技术也有明显的趋势。5G出来了,边缘计算会比较普及,所以阿里还在讨论液冷在边缘计算场景的应用,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把液冷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缩小到边缘计算的规模,以及它也可以运行良好。“我们希望未来技术逐渐演进,从几十台到几十万台的小规模边缘计算都能有很好的成本。”高善远说道。诸多挑战“这个技术标准今天公布,可能看起来比较厚,大家会有很多疑问。”高善远说道。其实,对于“液冷提高效率”这件事,业界并不陌生,但这个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几乎没有“标准”可以借鉴。制造商在未来将面临许多挑战。高山元回忆说,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是最大的瓶颈,“浸没式液冷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你想用,其实市面上买不到相应的产品,你买不到相应的服务器,没有相应的机房供你使用。”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液体的使用,高善远说大家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液体,也没有经验,所以阿里也在这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一些相应的经验和相应的阿里的规范已经总结出来了,“比如我们现在的架构能不能做到和wind一样的可靠性,这个是核心技术点的关键;比如,一项技术如果在实验室,它是可以实现的,但在规模上能否适应大规模,这就是规模全球化的挑战。”阿里巴巴资深技术专家钟扬帆说,相信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谁能够率先迈出,让行业逐渐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