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022年自然年度指数报告发布。在排名前50的研究机构中,增长最快的机构中有31家都在中国。相比之下,2021年榜单前十的中国大学中只有两所是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江苏大学为例,其2020-2021年学术成果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82篇。与此同时,调整后的自然指数“飙升”了118%。看看上面的图片。其中包括国际食品领域顶级期刊《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信息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nformationSciences》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期刊《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图像处理。此外,还有《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Langmuir》等传热传质、能源、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文中列举的只是一部分,网友直呼:老大,让我跪下!中国增幅最大在增长最快的50家机构中,只有10家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表中其他先进发达国家中,美国2021年以19857.35的份额保持第一,但2021年调整后的份额下降6.2%,降幅为10个主要国家中自201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中国以16,753.86的份额位居第二,其调整后的份额在2021年增长了14.4%,是2022年表中前10个国家中增幅最大的。与21年1.2%的增速相比,说是火箭也不为过。研究人员推测,去年中国机构的糟糕表现可能是“昙花一现”。他们认为,最新的结果可能反而表明中国政府对科学的长期投资开始见效。宁波诺丁汉大学科学政策研究员曹聪表示,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2021年全年,科研投入将占中国GDP的2.4%。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研究支出占中国GDP的百分比一直在上升,从1996年的0.56%上升到2018年的2.14%。中国科研,前途可期1995年,中国开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211计划应运而生。“21”是对21世纪的致敬,后面的“1”表示包含约100所大学。三年后,政府继续跟进985工程,恰逢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此外,中国政府还向“211”计划中的九所大学提供了更多资助,以建设新的研究中心,创建了“C9联盟”。还有人将“C9联盟”比作由美国东部八所名校组成的常春藤联盟。985计划已扩展到总共39所大学。注:图中仅包含部分“211”和“985”高校。然后,在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双一流”倡议,确定了140所有潜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不仅如此,政府还划定了一些学科和专业,立志要成为世界领先者。林说,“我不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为了什么虚荣心……虽然要考虑国际声誉,但投入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是为了一些学科的发展,中国考虑更重要。然后争取相应的战略优势。”“这不仅仅是国际排名的问题,更多的是与美国在战略层面的竞争。”北京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部主任HamishCoates表示,“持续充足的资金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资金情况,系统地规划未来几年的研究路线。”“以双一流为例。在这个战略中,中国政府承诺把科学发展放在首位,至少到2050年。这表明政府对如何进行研究有很好的认识。”科茨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正在进行的研究量有一个临界值,一旦达到,中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就会逐渐减少。虽然,他认为近几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英国、美国等传统科研强国就是这样,比如你在美国投入100万美元搞科研,取得的成果肯定不到100万美元。”中国,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总有一天中国的科研投入也会出现边际下降。“2020年到2021年,中国科研机构在Nature上的占比上升速度会快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机构,这是巧合吗?再深入思考,新冠疫情和疫情之间有没有关系?”这个指标?林说没有办法有100%的正确答案。“在英国,为了保证疫情期间学生的安全,政府要求大力发展在线教学,政府也提供了很多的支持。这可能是英国科学研究放缓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可以推测,西方国家的研究或者还有其他事情要忙。不过,这只是我的推测,我找不到数据来证实我的推测。”“没有相关数据可以验证我们的推理。我们不能肯定地说,中国是不是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受新冠疫情影响比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小。对于与疫情有关的问题,我一直非常谨慎。”科茨认为,“疫情是否影响了Nature的索引表,又是如何影响的?,影响有多大,现在讨论这些问题还为时过早。几年之内可能无法得出结论性的结果。总之,我们不能单方面将所有变化都归咎于新冠疫情。”接着,林又指出了一个问题。全世界的学者都在感叹“出版或淘汰”的文化现象。这意味着,如果一项研究成果没有发表在任何期刊上,那么这项研究就注定要被淘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研究人员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变得尤为重要。而这种现象,或者说思潮,在中国尤为普遍。此外,这种现象在英国可能没有那么严重。英国的科研人员不需要有很多发表的论文来为自己背书,就可以开始他们的科研之旅,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大学生找工作时,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在期刊上。即使是硕士生也有相关要求。此外,中国学生如果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表论文,则不能毕业。林说,西方国家的许多研究人员都在谴责这种环境的压力。通过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设定标准会造成一个充满敌意的工作环境。而这种发表论文的压力,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科研机构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的现象。林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发文”的过度压力。弱化对发表论文数量的重视,可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压力,从而增加科研产出。在中国,学者到了60岁基本就不再搞科研,开始专心教学生。然而,在西方,80后学者仍在与年轻人争夺资助。这就是环境的不同。孤立地预测或解释观察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从整体上看,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今年的中国自然指数与去年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研究机构的发展速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科研经费一直是充足的。今年的强劲表现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总之,虽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