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90秒1万块就没有了。
这是可穿戴设备邦邦完成A轮融资后推出的新一代产品,但如此抢购潮连新上任的CEO李凯都没有想到。
我们现在处于全面清算期,累计订单超过5万单。
奉手镯在杭州人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
被当当网李国庆调侃的“棒棒”这次的闪亮回归,似乎让人嗅到了手环成熟分红的“钱味”。
但这一次,奉不再是那个骄傲地高举极端创新旗帜的反叛者,而是一个追求市场需求的实用主义者。
Bong 3 HR是企业转型下的新产品硬件创业公司。
在国内,则受到小米等手机企业“性价比”趋势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毛利润很低,盲目追随小米的低价策略甚至免费策略。
,而忽略了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本质区别——成本。
因此,此次历时五个月研发的平台级产品Bong 3 HR的定价也从二代的99元调整为99元。
“其实现在应该算是‘智能硬件的退潮期’。
这两年,Bong和全球厂商一起经历了智能硬件的第一波浪潮,我们团队探索了智能硬件的各种可能性。
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一波热潮中,大多数团队似乎都相信硬件转型服务的互联网可能性。
但两年过去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智能硬件团队证明了这个逻辑。
”李凯感慨道。
一路奋斗的同时,李凯意识到对于智能硬件创业来说:最合理的商业模式就是消费品的逻辑。
第一,迭代速度。
硬件不同于软件。
从设计、开模到生产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而软件产品甚至可以在一个月内重新命名。
其次,成本。
如果软件做错了,会浪费开发时间,但不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如果硬件做得不对,最初的生产库存将成为整个团队的噩梦。
最后,还有品牌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花多少钱买一件硬件,只要花了钱,就有选择,所以你必须给用户一个足够好的品牌认知,然后他才会做出选择。
因此,吸取了前车之鉴的李凯坚持从消费品运营的角度来考虑每一款新品的定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销售渠道等问题。
从具有“一年续航”概念的bongII到具有“物联网概念”的bongXX,从单次充电运行的bongX2到现在具有“全自动维护心率和血氧”的bong 3 HR。
李凯认为,这是公司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尝试:“我们不再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尊重消费者需求节点和市场规则。
”从智能穿戴设备到智能手环的缩水,bong这次的“赌注”对了吗? 这次是1-N方法。
“奉俊昊已经取得了0-1的成绩,现在我想把它带到1-N。
”从最初的5人创业团队到现在的100人员工公司,刚刚上任的李凯心情略显复杂,“一开始我们真的很热情,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但现在我们会综合考虑利润回报来进行研发。
”产品会考虑投资者的回报。
“这有些无奈,但这确实是创业公司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尤其是在寒冬,资本无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只有想办法创造自给自足,才能走得更远。
”因此,本次新品发布前,Bong继续在微信朋友圈互动造势,成功激发了粉丝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在发布平台和目标受众的选择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新品在最后四分钟就被抢购一空的结果证明了这个做法是正确的,有趣的是,这次除了中国市场,Bong还首次走出国门,以泰国为核心,还进军东盟十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泰国移动网络国际有限公司一次性签订了1万条运动手环采购订单,据悉,合作总价超6亿元。
然而,尽管追求规模,奉俊昊仍然不沉迷于细节。
它在泰国搭建服务器,进行调整,甚至根据泰国人的肤色对算法进行微调。
奉俊昊可能还远没有从过去的危机中恢复过来,但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会是智能手环的“夏日时刻”吗? “我们认为,智能手环正在从一种潮酷的产品变成一种消费品,而购买这样的消费品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健康。
” Bong联合创始人徐浩跃毫不掩饰自己对手环市场的乐观态度。
登山者、长跑者、夜跑者……凡是对运动感兴趣的人肯定都会熟悉智能手环,它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睡眠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结合起来手机、平板同步,这种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工具,几乎是运动爱好者的必备工具。
有很多人左手拿着机械手表,右手拿着智能手环。
或许连家里的长辈都跟随时尚,佩戴了智能手环。
随着跑步健身活动的热潮,再加上微信计步的助推,智能手环此时能否爆发? 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67%,达到1万台。
Fitbit 稳居榜首,出货量同比增长 25%,达到 10,000 台,市场份额为 24.5%。
小米排名第二,出货量同比增长42%至1万台,市场份额为19.0%。
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持续爆发式流行。
然而,Apple Watch 的销量却遭遇冻结,出货量骤降近三分之二。
小米已经超越它,市场份额跌至第三位。
苹果第二季度共售出了 10,000 台 Apple Watch,与去年同期的 10,000 台相比下降了 55%。
据权威数据研究机构IDC发布的可穿戴产品市场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环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Fitbit和Apple Watch。
不说国外品牌,国产的小米手环、华米手环就足够“摆弄”了。
小米手环等强势产品基本占领了智能手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李凯本人也承认,Bong虽然拥有一些铁杆粉丝,但其市场份额的地位并不理想。
“手环市场基本已经进入同质化阶段,功能雷同,在小米的低价策略下,其实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竞争状态。
”虎口抢食,压力自然就大。
李凯也有自己的规划:“垂直市场的体量不会特别大,巨头不会费心进入,小玩家也没有实力撬动。
对于拥有研发优势的Bong来说,这是一个追赶的好机会。
”在李凯的规划中,邦未来将坚持两条路:针对城市中高端人群的“邦运动”和针对城市亚健康人群的“邦健康”。
“接下来,Bong将深耕垂直市场,开发产品。
除了继续开拓中东、欧洲等海外市场外,Bong还将加大对垂直领域客户的开发力度。
”真正的智能硬件不是只能连接互联网的硬件,而是应该懂得人获取的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