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盘点国内外39个虚拟现实实验室

时间:2024-05-22 16:30:30 科技赋能

本文一共总结了39个虚拟现实实验室;其中境外15家,境内24家。

本周,我们将展示国内外设立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共计39个,其中海外16个,国内23个。

国内外虚拟现实实验室主要侧重于技术研究和创新。

在我们的审查中,我们介绍了企业级组织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虚拟现实实验室。

如果您目前对进行虚拟现实研究的机构或组织感兴趣,这篇评论值得您收藏。

国内阿里巴巴VR实验室Gnome Magic Lab主办方:阿里巴巴简介:3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虚拟现实)实验室,并透露将利用平台优势,同步推进VR内容培育和硬件孵化。

阿里巴巴VR实验室的内部代号是GM Lab,全称是GnomeMagic Lab。

人员构成:实验室由来自阿里巴巴无线、内核、性能架构等领域的技术人物组成。

研究方向:第一个项目是“创世神”计划。

目标是联合商家建立3D商品库,加速实现虚拟世界的购物体验。

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推出了“Buy+”功能,但截至目前,“Buy+”已下线。

京东VR/AR实验室主办方:京东简介:4月成立。

研究方向:可能与虚拟试衣技术结合,打造类似淘宝buy+的VR试衣。

负责人:赵刚,京东集团架构部总监、京东VR/AR实验室首席技术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

JD PCL实验室(认知感知实验室) 主办单位:JD 研究方向:JD PCL实验室主要研究DNN技术(深度神经网络)。

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是指将图像上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文本的技术。

实验室使用的模型主要有两种:用于图像识别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用于语音识别的RNN(循环神经网络,RNN,也称循环神经网络)。

负责人:翁志立,京东首席技术顾问、PCL实验室负责人 VR梦想实验室 承办单位:网易传媒、清华大学、AMD、网易杭州研究院、网易游戏 研究方向:将负责连接平台和VR内容孵化多方面功能;寻找新的VR语言——即符合VR自身特点和逻辑的报道。

腾讯优图实验室主办方:腾讯研究方向:人脸检测、五官定位、人脸识别、图像理解等领域。

腾讯AI Lab 实验室主办方:腾讯 研究方向: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聊天机器人等众多智能硬件。

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第一,招募更多的科学家到AI实验室工作;第二,建立基础学科,做基础研究,不要急于做产品。

Max Bierek创新实验室 主办方:华为和徕卡 简介:该创新实验室位于徕卡总部所在的德国城市韦茨拉尔。

它以德国显微镜先驱和徕卡镜头的发明者马克斯·比耶克 (Max Bierek) 的名字命名。

湖 (-)。

Bielek 为 Oskar Barnack 发明的传奇 35mm 徕卡相机设计了 20 多个镜头。

研究方向:创新实验室将在新型光学系统、计算成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

在未来手机成像方面,创新实验室的成立将带动光学系统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广泛提高摄影和移动设备应用的图像质量。

VR《觉醒实验室》主办方:东方光魔影业 简介:正式透露《觉醒实验室》将推出《VR 快报》、《V 现场》、《下》、《极限接触》、等一系列VR视频内容。

人员构成:东方光魔影业与3glasses、灵境VR、蚁视科技、蛋窝VR等公司技术人员合作。

魅族未来实验室主办方:魅族研究方向:主要研究VR、AR、机器人,VR项目已启动。

小米探索实验室 主办方:小米 负责人:小米路由器总经理汤牧、小米联合创始人 KK(黄江吉) 研究方向:机器人与 VR 领域 VR Lab X 实验室 主办方:艺龙 简介:艺龙与 56 人组建的团队VR实验室X Lab,艺龙负责VR制作成本并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

视觉交互设计VR实验室 承办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学院 简介:武汉纺织大学购买了一套具有3D、巨屏、人机交互、沉浸式体验、多人参与、教学观摩等特点的VR系统。

2块AVANZA WU11无缝集成形成的巨幕弧长5.6m,高2m,可在2D或3D之间切换。

G-Magic虚拟现实实验室 主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曼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曼恒数字自主研发的G-Magic PRO虚拟现实系统DVS3D虚拟现实软件引擎、G-Motion交互跟踪系统、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等核心部件。

G-Magic PRO虚拟现实系统是一个可支持多用户的大型沉浸式虚拟现实显示交互环境。

它可以为用户提供跨视场角的高分辨率、高质量的立体图像,使虚拟环境完全可与现实世界相媲美。

为用户提供虚拟设计、虚拟装配、虚拟展示、虚拟培训等技术服务。

G-Magic PRO虚拟现实系统包括4个类别:G-Powerwall、G-Float、G-Discover和G-Cube。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系统方案。

适用于高端装备、高等教育、国防军事等领域。

还为超精细画面比例显示、虚拟设计、方案审阅、虚拟装配、虚拟培训等交互操作提供应用保障。

北航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中心 承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歌尔集团 简介:该实验室由北航青岛研究院与歌尔集团合作组建,下设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和北航歌尔无线人体系统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合作开发虚拟现实的基础和应用基础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

、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北航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一级学科联合深圳市亿商显示有限公司 简介:北航虚拟现实实验室下设5个研究实验室:虚拟环境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设计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基础理论实验室。

研究方向:虚拟现实建模理论与方法;增强现实和人机交互机制;分布式虚拟现实方法和技术;虚拟现实平台工具和系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简介:该实验室于1月被中关村管委会认定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2016年,主要为企业界提供核心技术服务。

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重点为“虚拟人合成”和“虚拟环境交互”。

虚拟人合成包括:三维虚拟人造型技术;人体动作采集与理解技术;虚拟人体运动生成与控制技术。

研究这些技术在运动训练数字人体运动模拟、人群运动战术演练与分析、虚拟环境中的智能人体表征与生存、智能人机交互、游戏娱乐等领域的应用。

虚拟环境交互包括:虚拟环境建模、呈现和交互技术的研究;专注于虚拟环境的快速建模和高效渲染;自然灾害现象的模拟与模拟;多种数字媒体融合、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

并研究这些关键技术在公共安全事件模拟分析、影视产品制作、游戏动画生成、数字媒体生成、显示、管理和发布等方面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理论与可视化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V-Heritage)、三维医学与模型检索(V-Medical)、数字虚拟学习(V-Learning)三个领域进行应用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系研究方向:增强现实与三维显示,目前正在进行自由曲面光学设计、加工、检测技术的研究。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理论、算法及相关应用研究。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视觉信息处理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图像压缩与编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

生物特征识别,以及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的应用研究。

负责人:查宏斌,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系统。

主要从事三维几何数据分析、环境几何建模、三维物体识别、自主分散机器人系统、移动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感知与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主任。

西南交通大学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简介:其前身是朱长谦教授创办的微机应用研究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中心。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陈锦雄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研究工作主要在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压缩与传输、铁路交通信息检测与实时处理、多媒体数据挖掘、智能搜索、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开展。

山东大学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CAD教研室,创始人是王家业教授。

研究方向:人机交互与图形学理论与方法、媒体计算、虚拟现实与虚拟样机技术、网格计算、制造信息化等领域。

宝安VR实验室主办单位: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简介:12月6日,中国科学院普适计算机中心主任陈益强受聘为VR实验室名誉主任,良信科技彭华军博士任命光学光学为主任,任命Oglass徐泽明博士、蜗牛CTO刘华、奇景科技CTO刘跃贵、无界CTO陈鹏为副主任;联合会名誉会长文君雷任VR研究院名誉院长,黄岩瑞力士博士任院长,Ogalss CTO王友初、石青、易到集团创始人刘凯、无界首席科学家、赛景空间CEO戴卫平、京民数码董事长刘家齐、蜗牛巢CEO王如平担任副总裁。

台北虚拟现实实验室主办单位:NVIDIA与台北市政府简介:免费提供VR设备及专业人士基础培训。

海外篇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主办方:戴尔简介:2019年11月8日,戴尔在北京举办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暨开发者大赛颁奖典礼,携手慧科教育、医疗微讯、网龙华语、五洲通讯拥有四家公司。

研究方向:将VR终端、VR资源、VR开发平台、VR编辑软件等软硬件产品和业务资源与戴尔提供的硬件设施进行深度整合,为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

Google VR Discovery Lab Daydream Labs 主办方:Google 简介:2019 年 5 月 19 日,Google 首席设计师 Lindsay Metcalf 在 I/O 大会上首次提及 Daydream Labs,这是 Google 旗下探索、实验和分享 VR 的平台白日梦平台。

实验室平台。

研究方向:专注于提升VR体验,涵盖硬件和应用领域,从易用性角度探索虚拟现实的一切。

第一个 Daydream Labs 体验项目 - 《Drumset》。

这是虚拟空间中的打字游戏。

此前,谷歌团队曾尝试使用“激光点”的方式让手柄敲击字母,但存在反馈微弱等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使用鼓点使打字更有节奏并帮助控制输入频率和其他效果。

通用电气VR实验室主办方:通用集团简介:2016年,通用电气集团在巴西的研究中心打造了虚拟现实体验,还原了通用电气集团的海底石油开采技术。

用户可以戴上Oculus耳机,坐在振动椅上体验水下世界。

研究目的:实验室的建立不是为了进行技术研究,而是为工作者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团队可以直接从应用程序预览正在开发的产品,显示 3D 数据集或 3D 虚拟原型。

三星创意实验室(C-Lab) 创意实验室主办方:三星 研究方向:包括从智能头盔到电子宠物蛋等软硬件产品。

EA Frost Lab 主办方:Electronic Arts Corporation 简介:EA 在投资说明会上宣布成立了一个新团队,致力于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包括 VR/AR、深度学习、VR 中的虚拟人等。

新团队以其游戏引擎命名为《寒霜实验室(Frostbite Labs)》。

Frostbite Engine是EA DICE为著名视频游戏《战地(Battlefield)》系列设计的3D游戏引擎,Sony PlayStation VR的专属VR体验《星球大战:前线》也是使用该游戏引擎开发的。

Frost Lab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加拿大温哥华设有办事处。

Frost 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之一是为虚拟现实设备创建虚拟人类。

RG Lab实验室主办方:France Télévisions 法国电视台简介:目前内部测试VR技术,提供4K超高清分辨率,测试内容也是通过YouTube进行视频播放。

德国波茨坦 Platera 研究所人机交互实验室 主办单位:德国波茨坦 Platera 研究所 简介:Impacto 已开发出来——一种可穿戴无线设备,可在 VR 中创造“击打和被击打”效果 “Fox Innovation Lab 创新实验室组织者:好莱坞影视公司:福克斯 简介:该实验室聘请了Red Camera联合创始人Ted Skilowi??tz担任德国FhG-IGD图形研究所和德国计算机技术中心的研究方向。

GMD):主要从事虚拟世界感知、虚拟环境控制与显示、机器人远程控制、VR在太空中的应用、宇航员训练、分子结构模拟研究等。

德国计算机图形研究所(IGD)测试平台主要是用于评估VR技术对未来系统和界面的影响,为用户和制作者提供先进的可视化、模拟技术和VR技术。

Space 10 主办方:宜家 简介:Space 10 是一个未来生活实验室。

它是宜家与创意机构 Carla Cammilla Hjort 联合建立的未来技术研究和产品展示中心。

研究方向:推出了一款名为IKEA VR Experience的新虚拟现实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已经支持HTC的Vive平台。

据悉,该应用程序采用了Epic Games的Unreal Engine 4引擎,让Vive用户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体验宜家厨房。

用户可以根据成人或儿童的不同身高,改变柜子和抽屉的颜色,体验不同的视角。

此外,宜家还提供3D规划工具,帮助消费者设计可视化厨房、储物柜和操作台面。

显然,宜家一直走在新技术使用的最前沿。

5G传输实验室 5G传输实验室主办方:爱立信、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ICT研究机构Acero 简介:三方将采用创新的合作方式,共同推动网络传输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方向:当前目标是开发原型,展示终端设备和网络连接中光纤接口从应用到安装的全自动过程。

在此范围内,实验室第一年将重点研究以DWDM(密集波分复用)??为核心的城域融合网络解决方案以及小基站监测技术的演进,解决网络灵活性、网络可编程性和网络性能三大问题。

京都先进电信研究所(ATR)的研究方向:正在开发一种系统,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来识别手势和面部表情,并将其用作系统输入。

东京大学原岛实验室 承办单位:东京大学 研究方向:人体面部表情特征提取、三维结构确定和三维形状表示、动态图像提取。

东京大学广濑实验室 主办单位:东京大学 研究方向:专注于VR可视化问题。

为了克服当前显示和交互技术的局限性,他们开发了虚拟全息系统。

他们的成果包括一个类似 CAVE 的系统,该系统使用 HMD 在建筑物中漫游、一个飞行模拟器等等。

荷兰海牙TNO研究所物理电子实验室(TNO-PEL)的研究方向:通过改进人机界面来改进现有的仿真系统,让用户充分干预仿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