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手环因尚未“落地”而频繁“地震”

时间:2024-05-22 15:00:53 科技赋能

近日,微软正在关闭其Band系列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线。

该系列产品硬件生产团队发言人公开表示:“我们已经开始销售手环系列智能设备的库存,今年没有计划发布新的手环系列智能设备。

”目前,微软已经下架了微软应用商店中的部分产品,与Band系列手环等智能设备相关的应用软件、补丁、开发包等均已下架。

此外,微软还解散了早期开发Band系列产品的团队。

对此,有媒体分析称,微软此举是由于新创公司发布的各种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强烈冲击。

不过,微软此前曾就 Band 的未来发表过声明。

虽然没有提及今年不会发布新品,但仍指出公司将继续探索可穿戴设备领域。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微软并不看好智能手环等设备的前景呢?现实中,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目前的现状如何?智能手环的现状令人担忧。

前段时间,作为智能穿戴领域渗透率较高的产品,智能手环的市场一直相当不错,年销量基本在50%以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手环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并逐渐萎缩:Jawbone智能手环销量一度遥遥领先,并已筹集近9亿美元融资。

但不久前,外媒透露其已停止更新UP系列手环,这意味着其正在逐步退出市场;据Fitbit报告,其1万名注册用户中,目前只有近1万名活跃用户;年咕咚与百度联合发布咕咚运动手环,但同年发布手环2后,就停止开发新产品,转向软件;国内的Inwatch产品,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距离上次新品发布会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最近又陷入了“讨薪”风波,前途堪忧。

市面上有很多智能手环,但它们尚未“落地”。

综合上述企业情况,我们应该认清这样一个现实:智能手环经过几年的发展,并没有摆脱“鸡肋”的标签,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肤浅状态。

,可有可无的产品。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要因素还是老笑话——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个产品想要成功,首先要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产品和消费群体进行定位。

但很明显,智能手环并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微软的健康检测设备Microsoft Band2为例。

配置方面,内置11个传感器:光学心率传感器、三轴加速度计、陀螺仪、GPS、环境光传感器、体温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电容感应。

探测器、皮肤电反应传感器、气压计,功能看起来确实很强大。

然而,无论有多少个传感器,最终提供给用户的只是一些数据。

正如国内某智能手环厂商所言,那些所谓的数据并不能解决任何痛点问题。

用户更想了解的是这些数据代表什么。

目前智能手环并没有提供什么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显得不够“智能”,实用性也大打折扣。

其次,“封闭性”太强。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智能手环。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小米、微软还是其他公司,他们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封闭。

具体来说,就是产品的功能扩展太弱,行业太封闭。

意思是“闭门工作”。

例如,小米手环具备运动计步、睡眠监测、久坐提醒、心率监测(可实时监测)、来电提醒、屏幕解锁、振动闹钟、免密码支付等基本功能。

看来,小米想要将手环打造为智能手机是不可能的,但替换成健康监测智能手机却是分分钟的事。

相比之下,手环唯一的优势就是方便,但这并不能成为竞争点。

因此,对于厂商来说,必然另辟蹊径。

例如,通过与健身机构合作,手环可以在用户和教练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共享数据。

教练可以实时掌握学员的运动信息,定制合理的健身计划。

此外,还有医院等机构可以合作,从而打造智能手环的另一个生态链,加强与用户的粘性。

结论 目前,智能手环已今非昔比,此次微软的退出对于进入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然,微软决定砍掉智能可穿戴硬件项目只是为了将更多精力放在其他项目上。

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该项目没那么重要或者前景不可预测。

不过,虽然巨头推荐,但这不也给了新的创业公司喘息的机会吗?如果我们能够摆脱目前的束缚,基于用户的真实需求拓展我们的生态链,我们或许就能在当前“病态”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走出一条“真正”的“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