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手环)是一个心脏监测仪,可以监测你的心率和血压,平时要注意一下。
当它亮起黄色的时候光,你要尽快来医院。
”年底,王家卫和张嘉佳联合上映了电影《摆渡人》。
片中,梁朝伟饰演的男主角身体不好,不愿意定期来医院。
医生只好给他戴上智能手环,提醒他注意自己。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去医院治疗。
了解行业的人都会习惯这样的场景,智能手环能实现这样的功能并不奇怪。
不明白的人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心脏监测仪为什么是手环?这个问题其实是对智能手环产品定义的质疑。
为何健康管理成为智能手环的必备选项? “洋导游”带的路是坑吗?这里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智能手环的发展历史。
智能手环已经发展了大约七年。
“鼻祖”公司Jawbone和Fitbit,从产品线来看,前者与苹果类似,专注于高端产品,而后者则在延伸产品线,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016年Jawbone UP一代的推出拉开了智能手环行业的序幕。
2017年,Fitit发布了类似功能的智能手环Fitit Flex,掀起了全球智能手环的开发热潮。
Jawbone推出的第一代产品并不美观,具有跟踪用户日常活动、睡眠状况、饮食习惯等功能。
紧随其后的Fitbit本身就是一款与健康相关的智能硬件。
两大创始品牌赋予了智能手环独特的产品定义,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品牌定位效应。
看来不支持健康管理就说明它不是智能手环。
中方的后续基本上也是基于这个逻辑。
戒指。
除了功能之外,大多数智能手环的产品外观和营销包装也纷纷效仿。
很少人思考这个问题?手环为什么要有健康管理功能?这是正确的道路吗?自诞生以来就拥有资本、市场、人口基础等红利的Jawbone在去年寻求出售未果后,今年年初宣布退出可穿戴市场。
已成为龙头企业的Fitbit于今年5月初发布了最新财报。
今年第一季度,Fitbit 仅售出 1 万台设备,与 2018 年的 1 万台相比锐减 37.5%。
“破坏者”的疯狂和尴尬即将到来。
2017年国内市场最为繁荣,百花齐放。
在淘宝上搜索智能手环产品时,品牌很多。
从京东按价位段的分布结果来看,70%以下的机型占比达到70%。
Jawbone 和 Fitbit 的价位市场并非如此。
而且从销量上来说,还会更多。
可以认为,国内智能手环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很难以如此低的价格做出与健康相关的智能硬件并且还能赚钱,除非健康管理只是一个噱头,事实就是如此。
小米率先从产品定义层面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实现了突破。
79元的小米手环肯定不擅长健康管理。
从网上曝光的小米手环的成本结构来看,只有40元左右,因此消费者对其健康管理并没有那么高的期望。
分析小米手环,我们对产品的定义是相当谨慎的。
首先它解决了一般手环的续航问题。
作为装饰品,每月充电一次应该是基本的。
一般情况下,养成习惯需要28天。
小米手环旨在改变用户的习惯。
。
你应该改变哪些习惯?这就涉及到小米手环的产品定义。
小米手环定位为手机配件、来电提醒、闹钟和识别(解锁、免密码支付),分别针对未接来电、闹钟吵闹和身份认证麻烦的问题。
这是一个痛点,与智能手机搭配确实“有用”。
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作为装修,价格低廉符合预期;二是让用户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初步了解自己的运动量。
在打破了健康管理产品的定义后,小米手环这一打破常规的产品迎来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它的年销量大概是一万、一万、一万台。
今年第一季度,它甚至超越Fitbit,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智能手表。
世界第一品牌。
成为第一的尴尬之处在于,你的排名很高,因为你的对手跌得太厉害了。
小米手环一季度出货量过万台,同比下降3.3%,市场份额也从17.9%下降至14.7%。
这背后值得思考的是,小米手环的优势是否正在逐渐消退?首先,小米手机销量的下滑引发了人们对小米品牌的质疑,这也会影响到小米手环。
其次,当微信运动可以让用户零成本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时,各种手环在这些方面的基本功能就不再有意义了。
第三,随着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复杂,手环作为配件的定位需要改变。
从小米手环2增加屏幕可以看出,小米手环正在做出改变。
剩下的就是,小米手环作为一款功能更多的配件,是有价值的,但这并不是小米想要做的。
从华米科技大力推广功能更多、价格更高的Amazfit,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手环正在转型。
“游戏破坏者”或将再次成为健康手环的“看门人”。
补充一点,其实拉卡拉等公司也推出了带有公交卡等功能的智能手环,让产品有了更多的使用场景,但这些都不是严格需要的,产品并没有成为爆款。
再想一想:健康管理是一张好牌吗?某组织对欧洲16个国家的年度调查显示,33%的受访者会使用智能手环、智能配件、智能手表、在线或移动设备等产品来监测或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要求可能没有我那么高,但他们对做作的要求却比海外用户高得多。
假装热爱健身的人可能比真正健身的人还多。
而且,健康确实越来越成为大众消费的焦点。
在饮食方面,饮食结构正在向健康、品质方向转变。
美团大数据显示,健康沙拉外卖订单年增长率高达16倍,是整体外卖市场增速的5.3倍。
在生活方式方面,跑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蒋方舟甚至将马拉松比作“中产阶级的广场舞”。
2008年,华为手环与小米手环共同开发。
两人进军手机、手环领域。
华为手环的价格比小米高很多。
其定位为健康管理的“把关人”。
今年6月发布的荣耀手环3还主打连续心率检测、专业睡眠监测、50米防水等运动健康卖点。
可见,无论他们是曾经的“破坏者”还是“把关者”,经过几次探索,他们仍然选择了最初的健康管理之路。
当前和未来,健康管理将是中高端智能手机最流行的方式。
环最大的使用场景。
那么,如何打好健康管理牌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健康信息的获取。
运动爱好者有追踪运动轨迹、卡路里消耗、体脂变化等需求;女性消费者有监测紫外线、空气PM值等需求;老年人甚至需要血压、血糖、心率等健康监测。
”刚需”。
智能手环需要不断拓展健康信息的广度,突破传统的计步、睡眠监测、心率监测三大基本功能,打造新的竞争力。
同时,提高健康的准确性监测信息是建立用户信任的基础,虽然智能手环的监测功能预计无法与尖端医疗设备相媲美,但至少应该比与权威医疗机构合作的精准得多。
第二,完善健康数据分析和预测,让智能手环从“玩具”转变为用户的贴身“家庭医生”,尤其是在塑身、美容、保健方面,比如运动热量。
消费和分析建议、疲劳和压力分析、定期报告用户的个人健康状况报告等。
预测健康状况也是必要的。
通过对心率、血压、体脂和运动状况的分析,结合用户日常饮食和身体状况记录,发出健康提示和预测,用数据指导健康生活,可能会导致中班级水平。
青睐。
三是拓展健康数据应用,形成健康生态圈。
例如,当用户心率、血压异常时,手环可以自动提示是否需要拨打紧急电话或寻找附近的药店;在分析睡眠质量和人体疲劳程度后,手环可以自动推送健康菜谱、购买链接等信息。
逐步增强健康提醒方面的人机交互和应用,让用户更方便使用的同时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
对于手环在健康管理中的运用,人们还存在很多想象。
电影《摆渡人》的最后,梁朝伟的手环不仅具有心率监测的功能,还成为了“摆渡人”的传感器。
一旦有人向他寻求心理咨询,当摆渡人靠近时,手环就会自动触发警报。
虽然这是电影中虚构的情节,但我们也期待智能手环在未来实现更多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