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中端消费级耳机值得买?去年年初,我们做了一次千元耳机评测。
从很多网友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消费类耳机产品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HiFi发烧。
更多耳机用户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一副价格适中、音质好、外观好看、简单易听适应性强的消费类耳机,仅此而已。
本文导航1:哪些中端消费级耳机值得购买? 2:参赛耳机介绍 3:横评标准及评测参考设备介绍 4:外观及做工 - AKG、铁三角、JBL 5:外观及做工 - 魅族、松下、飞利浦 6:外观及做工 - 森海塞尔、索尼、小米7:耳罩舒适度 8:重量 9:折叠收纳 10:更换线材 11:多功能线控 12:声音表现 - AKG、铁三角、JBL 13:声音表现 - 魅族、松下、飞利浦 14:声音表现 - 森海塞尔、索尼、小米15:写到最后,不少网友表示千元的入门级还是有点高。
能有另一款元级耳机可以对比吗?我们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
事实上,千元以下的耳机是各大耳机品牌销售的主要价位段。
更准确地说,10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耳机是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自己能承受的价格区间。
一款价格实惠且对其音质抱有很高期望的产品。
根据网友朋友的建议,我们策划了这次立体消费者耳机评测,找到了AKG Q、铁三角ATH-SJ55、JBL E30、魅族HD-50、松下RP-HD5、飞利浦SHP、九号耳机、森海塞尔PXⅡ 、索尼MDR-ZX、小米耳机,涵盖欧洲、日本、中国各大代表性耳机品牌,价格均在1元以下。
从适用范围来看,这些耳机基本上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使用。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街上聆听,与手机配对还是连接到计算机,它们都是常规选择。
这也符合大多数人使用耳机的习惯。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本次横评评测。
2 参与评测的耳机介绍 在评测之前,我们先以图片的形式简单介绍一下参与评测的九款耳机的参数。
耳机的价格是2018年7月4日的价格,也就是我们横评项目成立当天的实时价格。
我们现在不能排除新的波动。
AKG Q 价格:元 铁三角 ATH-SJ55 价格:元 JBL E30 价格:元 魅族 HD-50 价格:元 松下 RP-HD5 价格:元 飞利浦 SHP 价格:元 森海塞尔 PXⅡ 价格:元 索尼 MDR-ZX 价格:元小米耳机 价格:元 耳机参数是好声音的基础,但经常听耳机的人一定知道,参数只能起到参考作用。
声音好不好,取决于你的耳朵。
3、横评标准及评价参考设备介绍。
横评标准及评价参考设备介绍。
在本次横评中,我们结合单品评测经验,将评分项目分为7大类,分别是声音表现、外观做工、耳罩舒适度。
尺寸、重量、折叠和存放、电缆更换、多功能线控。
满分中,语音表现占60分,其余6项每项10分。
声音表现、外观做工、耳罩舒适度都是主观评分。
声音表现项分为高频、中频、低频、声场、分析、密度6个子项。
每个分项满分为10分,分数以1分为步进。
重量项目分为5个评分等级,小于一克10分,(含)-克8分,(含)-克6分,(含)-克4分,大于2分比克(含)点。
折叠、存储和更换线作为单个步骤进行评分。
如果你拥有它,你将获得积分。
如果不这样做,您将不会获得积分。
多功能线控分为三级:通话麦克风功能、播放/暂停、上一曲/下一曲功能、音量调节功能;能够实现以上三个功能的,满分10分,能够实现两个功能的,得5分,没有多功能线控的,不得分。
所有分数均为整数,没有小数点。
多人的分数取平均值,分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并四舍五入。
苹果 iPhone 6 HiFiMAN HM - 考虑到人们使用消费类耳机的习惯,在本次测试中,我们主要参考了耳机在手机上的表现,并选择了 iPhone 6 作为参考手机。
同时,为了充分挖掘耳机的潜力,我们还使用了高端便携式HiFi播放器作为聆听参考。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款耳机。
4 外观与做工——AKG、铁三角、JBL 外观与做工——AKG、铁三角、JBL 整体来说,本次横评的耳机大部分都是时尚的,这当然符合潮流。
它们与消费耳机的定位有关。
对于HiFi耳机来说,为了音质我们可以容忍其简单的外观,但对于消费类耳机来说,外观和做工几乎可以影响人们对耳机的选择。
毕竟,选择这样的耳机的人很关心是否可以在街上佩戴。
骚还是很重要的。
它们不仅是聆听工具,也是时尚配饰。
考虑到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对产品外观和做工有不同的看法,除了笔者自己的评分外,我们还邀请了公司的美女同事对这9款耳机的外观和做工进行评分。
一位漂亮的同事佩戴AKG Q。
时尚的荧光绿是AKG Q系列的标志性颜色。
Q上保留了金属材质,让整机不那么塑料了。
伸缩头梁也是由钢带制成,外面覆盖着塑料。
,问题是伸缩钢带太短,我把它向外拉到头上,佩戴时还是感觉有点够不着。
皮革头带垫可覆盖头顶约三分之一的弧度。
AKG Q 头带最厚的部分。
厚度为15毫米。
一位漂亮的同事佩戴着铁三角 ATH-SJ55。
Audio-Technica ATH-SJ55 的主体由塑料制成。
腔体的外壳由金属制成。
整个头梁由塑料制成。
伸缩头梁也由塑料制成。
全塑料头梁看上去还是有点廉价头带内部没有软垫。
幸运的是,耳机本身并不是很重。
短时间佩戴对头部没有压力。
铁三角ATH-SJ55头带的中间厚度为4毫米。
一位漂亮的同事佩戴 JBL E30。
JBL E30 具有明亮的银色腔体。
机身盖实际上不是金属制成的。
头梁也由塑料制成。
唯一的金属材质是腔体支架上的金属转轴。
伸缩头梁也是塑料材质,但内置设计独特。
不过,这个头梁太紧了。
卡头皮头梁垫可覆盖头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弧度。
JBL E30头梁最厚处厚度为14mm 5 外观做工——魅族、松下、飞利浦 外观做工——魅族、松下、飞利浦 一位漂亮的同事佩戴着魅族HD-50。
魅族HD-50有很多金属元素。
整个头梁采用皮革材质包裹,填充物厚实,手感不错。
伸缩头梁钢带很厚,腔体支架和腔体也很厚。
它们都是由金属制成的,颜色是白色的。
虽然看起来不错,但不知道耐脏吗?据说魅族HD-50还有其他颜色。
头带最厚处为17毫米。
一位漂亮的同事穿着松下RP-HD5。
松下RP-HD5虽然是塑料材质,但整体非常厚重。
头带中间部分是皮质材料包裹的,大概可以遮住头顶。
伸缩头梁的钢带曲率不到三分之一,比较宽。
头梁垫虽然短,但是垫得非常厚。
松下RP-HD5头梁最厚处的厚度为22mm。
一位漂亮的同事佩戴着飞利浦 SHP。
飞利浦SHP的外观。
其实我更喜欢HiFi耳机。
头带虽然是塑料材质的,但是很宽很厚。
伸缩头带钢带也很宽。
塑料头带内部是一整块海绵头带垫。
飞利浦 SHP 头带最厚的部分为 20 毫米。
6 外观与做工——森海塞尔、索尼、小米的外观与做工——森海塞尔、索尼、小米的美女同事佩戴森海塞尔PXⅡ 森海塞尔PXⅡ体积很小,金属头梁上印有森海塞尔的LOGO。
头梁也采用了钢带设计,比较独特的分段式头梁垫。
森海塞尔PXII头梁最厚处为12mm。
女同事佩戴索尼MDR-ZX 索尼MDR-ZX主要由塑料材质制成。
整个头梁由塑料制成。
伸缩头梁也由塑料制成。
腔盖的金属材质稍微挽回了一些廉价感。
头梁内侧没有软垫,而且由于重量较轻,短时间佩戴时头部不会有压力。
索尼MDR-ZX头带的中间厚度为3毫米。
一位漂亮的同事戴着小米耳机。
小米耳机的应用非常广泛。
金属元素 整个头带均采用皮革包裹。
填充物厚实,缝合工艺良好。
伸缩头带钢带也比较厚。
头带内部的填充物设计成块状分布。
小米耳机头带最厚处的厚度为13mm横评的一些事实,也刷新了我们之前对国外大品牌和国产品牌的看法。
一般人通常认为国外大耳机的做工可能会更好。
这在高端耳机领域基本适用,但对于1元以下的耳机来说,很遗憾并非如此。
虽然很多大牌耳机的外观设计还不错,但在实际使用中,塑料感较强,用料较薄,做工略显粗糙。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次测评的国产耳机几乎可以说是逊色于国外大品牌,用料和做工完全是另一个层次。
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希望我们遇到的只是个案。
9款耳机的外观和做工得分7。
耳罩舒适度。
耳罩舒适度与大多数 HiFi 耳机不同。
为了节省体积和重量,消费类耳机通常采用入耳式耳罩。
本次评测的9款耳机其中,6款采用入耳式耳罩,3款采用全尺寸耳罩。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耳机还标配了3对不同尺寸和材质的耳罩,从入耳式到全尺寸都有。
我们选择的评测对象是入耳式海绵耳罩。
AKG Q的耳罩采用皮革材质。
由于与耳朵的接触面积比较小,戴久了耳朵会感觉酸痛,而且比较容易出汗。
AKG Q 耳罩的外径为 56 毫米。
AKG Q 耳罩的内径为 21 毫米。
铁三角 ATH-SJ55 耳罩。
采用皮革材质,与耳朵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佩戴舒适。
铁三角ATH-SJ55耳罩的外径为71毫米。
铁三角ATH-SJ55耳罩的内径为38毫米。
JBL E30的耳罩采用皮革材质,不包括与耳朵的接触区域。
因为头带比较紧,戴久了耳朵会感觉酸痛,而且更容易出汗。
JBL E30耳罩的外径为63mm。
JBL E30耳罩的内径为31mm。
魅族HD-50的耳罩采用了皮革材质,与耳朵的接触面积比较大。
魅族HD-50的耳罩面积较大,触感柔软,长时间佩戴时可能会有轻微的压迫感。
魅族HD-50耳罩外径为73mm。
魅族HD-50耳罩内径为29mm。
松下RP-HD5的全尺寸耳罩采用皮革材质,可以覆盖整个耳朵,佩戴方便。
舒适 松下 RP-HD5 耳罩外径 96mm 松下 RP-HD5 耳罩内径 58mm 飞利浦 SHP 的全尺寸耳罩采用织物网状材质,可覆盖整个耳朵,佩戴舒适不易出汗 飞利浦 SHP 耳罩外径mm 飞利浦 SHP 耳罩内径 72mm 森海塞尔 PXII 耳罩采用皮革材质,与耳朵接触面较小,长时间佩戴容易出汗 森海塞尔 PXII 耳罩外径 50mm 森海塞尔 PXII 耳罩内径 耳罩28mm索尼MDR-ZX采用皮革材质,与耳朵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佩戴舒适。
索尼 MDR-ZX 耳罩的外径为 70 毫米。
索尼 MDR-ZX 耳罩的内径为 30 毫米。
小米耳机的海绵压力 入耳式耳罩比较柔软,长时间佩戴可能会产生压力感,不易出汗。
小米耳机的耳罩外径为77mm。
小米耳机的耳罩内径为41mm。
皮革材质压力是小米耳机的标配。
包耳式耳罩长时间佩戴容易出汗。
小米耳机标配全尺寸皮革耳罩。
它们很舒服,但穿久了容易出汗。
笔者(左)的耳朵纵向尺寸为59mm,而一位美女同事(右)的耳朵纵向尺寸也是59mm。
耳罩的尺寸越大,佩戴起来越舒适。
全尺寸耳罩的耳机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虽然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的耳朵大小基本没有明显差异,但头围、脸型、头发厚度等因素,再加上头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也会影响耳罩的佩戴舒适度。
因此我们还特意请来了一位美女同事对这9款耳机的耳罩舒适度进行评分,一共给出了两组耳罩舒适度评分数据。
9 耳机耳罩舒适度评分 8 重量 重量 重量是影响耳机整体佩戴舒适度的重要考核指标。
消费者耳机需要更多关注这方面。
没有人愿意出门时头上背着沉重的包袱。
因此,轻量化与质感的良好平衡是耳机重量的关键因素。
采用大量塑料材质,耳机自然轻盈但毫无质感。
如果使用更多的金属材料,质感会大大提升,但重量也会增加。
因此,一款优秀的耳机产品通常会在两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AKG Q 整机重量含线。
铁三角ATH-SJ55整机重量含线4g。
JBL E30 整机重量(含电缆)2g。
魅族HD-50整机重量含线6g。
6g 松下RP-HD5皮带 整机连线重量。
2克。
飞利浦SHP带电缆整机重量。
4克。
Sennheiser PXⅡ带电缆整机重量。
87.2克。
索尼MDR-ZX带线整机重量。
1克。
小米耳机带线整机重量。
重量:4克。
我们认为对于消费类耳机来说,超过1克的重量就太重了。
在家听还可以,但出去街上就有点不合适了。
此次评测的九款耳机重量控制得相当好,只有飞利浦SHP的一款产品重量超过一克。
9 耳机重量得分 9 折叠收纳 折叠收纳 HiFi耳机基本都是在室内使用,用户通常有专门的耳机支架来悬挂,不需要折叠收纳功能。
可折叠存储是大多数消费类耳机的一个功能。
折叠程度不说,但是必须是可折叠的,这样外出携带才方便。
当您不想听时,可以将其折叠起来并以较小的尺寸使用。
放入袋中的体积。
AKG Q 铁三角 ATH-SJ55JBL E30 魅族 HD-50 森海塞尔 PXⅡ 索尼 MDR-ZX 小米耳机 折叠收纳 此商品评分为是否可折叠收纳。
如果能折叠收纳,满分10分。
如果不能折叠和存放,则不得分。
此次评测的九款产品中,松下RP-HD5和飞利浦SHP无法折叠存放。
9 耳机可折叠收纳 得分10 换线换线的功能在HiFi耳机中比较常见。
用户可以通过更换线材来体验耳机不同的声音表现。
很多传统的消费类耳机无法更换线材,但近年来可更换线的功能逐渐在消费类耳机中流行起来。
该功能给了用户更大的自由度,无论是更换线缆来匹配智能设备。
线,或者更换更长的线或发烧线,用户可以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
AKG Q 单根 2.5 毫米可更换线 AKG Q 的 2.5 毫米 T 型固定装置耳机线 JBL E30 单根 2.5 毫米可更换线 魅族 HD-50 单根 3.5 毫米可更换线 飞利浦 SHP 单根 3.5 毫米可更换线 小米耳机 双 2.5 毫米可更换线得分为一个类别。
能换线满分10分,不能换线不得分。
此次评测的9款产品中,有5款可以换线,分别是AKG Q、JBL E30、飞利浦SHP、魅族HD-50和小米耳机。
除小米耳机为双边走线外,其余型号均为单面走线;飞利浦SHP和魅族HD-50使用3.5mm空腔端塞,其余三款机型使用2.5mm空腔端塞,AKG Q46使用异型夹具专用T型2.5mm端塞。
9 耳机线替换评分 11 多功能线控 之所以强调多功能线控,是因为目前消费类耳机使用的音源基本都是智能手机,这就要求耳机原配线的线控不能只是必须具备通话麦克风功能,并且能够实现播放/暂停、上一曲/下一曲等功能,还必须集成音量调节功能。
AKG Q 原装线控 AKG Q 原装线控 JBL E30 原装线控 JBL E30 原装线控 魅族 HD-50 原装线控 小米耳机 耳机原装线控线控。
小米耳机原装线控线控。
多功能线控按 3 级评分。
能够实现以上三个功能的,满分10分,能够实现两个功能的,满分5分。
,无多功能线控,不计分。
此次评测的9款产品中,AKG Q和魅族HD-50均可以实现线控三种功能(AKG Q三键定义为iOS系统,魅族HD-50三键定义为Android系统); JBL E30小米、小米耳机可实现通话麦克风功能以及播放/暂停和上一首/下一首歌曲两种功能;其他耳机没有多功能线控。
9款具有多功能线控的耳机得分为12分。
声音表现——AKG、铁三角、JBL。
声音表现——AKG、Audio-Technica、JBLAKG QAKG Q系列耳机均由Quincy Jones进行培训。
声音风格相比传统的K系列更加活泼,Q也不例外。
作为整个Q系列的入门级消费级耳机,相比Q等高端产品,Q凸显了其更大众化的声音调节风格。
可以明确地说,这些耳机不适合听古典音乐。
从三个频段的平衡性来看,这副耳机并没有过分强调任何频段的声音。
AKG中高端耳机常见的低频量感不足的问题在Q上并不存在,整体声音温和不刺激,解析力和声音密度处于中等水平。
很可能是因为耳罩和皮革耳罩的外径和内径较小。
Q的声音有点闷,声音层次感不是很强,横向声场也没有拓宽,集中在中间。
总体来说,Q的声音没有明显的特点。
当然,缺乏特色也可能是一种特色。
铁三角ATH-SJ55 铁三角SJ55的声音表现与铁三角传统的声音风格完全不同。
从声音表现来看,这是一款明显注重低频表现的产品。
低频方面,这款产品有着不错的量感和深度,对于流行、舞曲音乐有很好的节奏感和震撼感。
但对于人声的表现来说,透明度就不是很好,而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就更加明显了。
这是一个具有金字塔形分布的三频段产品。
与高端产品相比,中高频部分显得缺乏透明度。
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得益于低频的量感,在包围感方面依然有着不错的表现,声场也可圈可点。
不过由于中高频透明度的问题,整体声音还是有点闷。
JBL E30JBL E30声音透明度很好,没有大多数入耳式耳机的沉闷感。
三个频率也非常平衡。
高频细节虽然不丰富,但还是能占到六七分。
中频密度不错,女声略带毒。
虽然有一点嘶嘶声,但并不影响其整体良好的表现。
低频丰富、富有弹性、干净。
这副耳机的声场表现让我有点惊讶。
作为一款封闭式耳机,它的横向声场和纵向声场都是被拉伸的,尤其是纵向声场。
在大压力下层次感非常好,即使在重度演奏下成像也清晰扎实。
播放摇滚音乐时,您可以毫不混乱地快速完成更多操作。
在演奏大型交响乐时也表现出相对轻松、轻松的风格,这对于消费类耳机来说是很少见的。
13 声音表现——魅族、松下、飞利浦 声音表现——魅族、松下、飞利浦 魅族HD-50 魅族HD-50是魅族首款耳机产品,也是魅族回归音频产品行业的一款重点产品。
这副耳机的声音温暖,三个频率呈金字塔形分布,底板稳定。
显然,魅族希望这款产品主要针对现代流行音乐爱好者。
毕竟厚重温暖的人声表现是比较安全的产品配方,首发产品还是以稳定性为主。
正是因为整体声音厚重,所以高频和中频略显暗淡。
另外,整体解析度和声音密度也中规中矩,这让这款产品给人一种毫无优点的感觉。
这副耳机出色的中低频包围力可以满足大型古典音乐的要求。
水平声场表现也是封闭式耳机中最好的,不局促,垂直声场层次感稍逊一筹。
但总体而言,它仍然是一款受欢迎的耳机,用户应该充分利用它。
松下的RP-HD5 HD5耳机在声音表现上??比较均衡,但在声音密度表现上有所欠缺,整体低频部分稍多,但低频适合流行音乐。
据说还是有一定的加成效果的。
而这款产品在声音表现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非常不错的声场表现,这一点也体现在古典音乐的播放上。
对于古典音乐来说,这款耳机可以更好地还原整个乐队的声音。
体感和巨大的声场也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与流行音乐相比,这款产品具有更好的古典表现力,但问题与大多数同价位产品相同。
透明度稍有欠缺,对于流行音乐来说,其整体声音密度也较低。
有点低了。
拿飞利浦SHP来对比声音表现其实有点不公平。
按照飞利浦传统的产品线分类,这款耳机其实应该归类为HiFi耳机。
只是因为飞利浦Fidelio系列中有多款高端HiFi耳机,才显得SHP如此落寞,其价格也经历了巨大的跳水。
要知道,这副耳机的售价已经超过了刚推出时的价格。
SHP展现了一副好耳机应有的品质,声音非常宽松自然。
得益于开放式的设计,SHP的声场表现基本不存在任何问题,因此在演奏古典音乐时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款耳机的三频也非常均衡,解析度和声音密度都很高。
音底干净,声音透明度很高。
正因为如此,整体声音略显单薄。
器乐的表现优于声乐。
你会觉得这副耳机品质足够,但魅力稍显不足。
如果你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这副耳机会非常适合。
14 声音表现——森海塞尔、索尼、小米 声音表现——森海塞尔、索尼、小米 Sennheiser PX II 森海塞尔的PX系列一直是品牌的中坚力量,而第二代其实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了。
但这是我第一次听二代PX。
就我的印象来说,这款产品还是继承了上一代产品的主要特点:平衡。
这是一款平衡性非常好的耳机,没有明显的优点或缺点。
你可以说它不够朗朗上口,也不够惊艳,但它足够耐用,足够平衡,能够适应各种音乐表演。
而且就综合素质表现而言,也算得上是本次横评中的佼佼者。
但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款声音表现更加“一刀切”的产品,那么森海塞尔的PX II仍然是最佳选择。
如果您正在寻找具有明显偏见和风格的耳机,也许您应该考虑其他产品。
索尼MDR-ZX 索尼目前的新品都开始推广Hi-Res认证。
不管这个认证有没有实际用处,至少有了这样一个金字招牌,消费者会觉得聊胜于无。
MDR-ZX可能没有黄色标签,因为它推出较早,但我们不在乎这一点。
这副耳机让我想起了索尼在Walkman时代的标配耳塞E。
两者的声音相当相似,低频厚实,高频和中频还算不错,解析度和声音密度都不算太高,没有出色的声场表现。
就像万金油一样,适应性非常好,没有特别明显的优点,但也没有什么大的缺陷,是一款很一般的耳机。
小米耳机 小米耳机在本次横评中可以说是一个惊喜,但吐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米耳机刚上市的时候我就听说过,可以用很烂来形容。
但为什么我的观点在这次审查中完全改变了呢?因为我们更换了原来的泡沫耳罩。
消费者几乎完全信任原厂设备,觉得这一定是最好的声音表现。
不过,小米耳机却是个例外。
原厂的皮耳罩,包括大皮耳罩,听起来太闷了。
不过声音方面,改用海绵之后,这款耳机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三个频段的透明度都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所以,这次的评分是根据海绵耳罩来进行的。
如果是工厂发货的皮质耳罩,那就没有悬念了……9款耳机的声音表现评分是15。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通过对9元级别消费耳机的横向评测。
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耳机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综合性能对于消费类耳机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对厂商研发设计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最好考验。
非发烧友群体注重的是整体平衡。
一款耳机不一定要哪方面都好,但一定要各方面都好,才能赢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
这是木桶理论的具体体现。
9款参赛耳机的总分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产耳机的崛起。
在之前总结ZOL HiFi频道一年来产品评测的文章中,笔者曾表示,现在的音响产品已经不再是国外大品牌的天下。
国产品牌的快速崛起,对传统外资大品牌产生了各方面的威胁。
一个强有力的挑战。
在HiFi领域是如此,在消费类耳机产品领域也是如此。
在本次横评中,国产耳机的表现非常抢眼,无论是声音表现还是材质做工,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
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竞争会带来更好的产品。
国外大品牌一定要有紧迫感。
如今,消费者的钱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赚了。
只有生产出真正优秀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