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定位手表辐射高达手机的两倍? !当权威媒体发布这个“结论”时,无论是电视观众还是网友,尤其是家长,都宁愿相信,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丝毫伤害。
我更多的感受是疑惑和惊讶。
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事件回顾 9月13日上午,央视二套报道称,儿童手表接听电话时的辐射远大于手机,甚至是手机的两倍。
记者从实体店和网上购买了三款儿童定位手表,分别是元、元、元。
随后送往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广播电视工程学院进行辐射测试,并用三部手机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在待机状态下,儿童定位手表的辐射值与手机相同,但拨打电话时辐射值变化较大。
其中,儿童定位手表打电话时的辐射值达到手机的两倍。
实验还表明,测试样品儿童定位手表的辐射值与价格没有直接关系。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广播电视工程学院教师张阳表示,儿童定位手表的设计面积比较小,有时需要更好的信号要求和更精准的定位,因此儿童定位手表的功率发射天线设计得更大。
央视表示,只有经过检测能够辐射到人体辐射安全范围内的手机才能获得进网许可证,但儿童定位手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进网标准。
有国内通讯行业人士表示,发射功率较高的手表不容易长时间佩戴。
2、疑点:几个不专业的地方。
鉴于权威媒体也会出现打人脸的情况,本着怀疑的精神,我们提出视频中几个不专业的地方: 1、视频中的测试位置差别很大,结果是无与伦比的。
儿童定位手表和手机的尺寸有很大不同。
仪器本身不能完全覆盖手机机身,但可以完全覆盖手表(测试时儿童手表靠近正面测试,手机则在听筒位置测试)。
这几厘米的微小距离差异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几个数量级的差异。
因此,由于测试地点选择不专业,两种设备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另外,一般情况下,手机的主天线都放置在手机的底部。
测试接收机有什么用?让我们扩大距测试位置距离的影响。
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呈球状发散,因此人体接收到的辐射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当距离变为10倍时,辐射值变为1/。
一般情况下,使用手机时,是比较靠近头部和耳朵的,但使用手表时,往往不会将脸贴在手表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定位手表对大脑的辐射会比手机小。
2. 视频测试使用的是功率密度,而不是比吸收率。
为什么?关于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国际上还没有定论。
不过,对于手机、手表等小型移动设备,有一个通用的辐射测试标准SAR(比吸收比)。
比吸收率是指单位质量的材料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
欧盟CE标准为2.0w/kg,美国标准为1.6w/kg。
在这个标准范围内,它被认为是安全的。
央视在测试辐射时,并没有选择这个业内众所周知的标准。
相反,它使用功率密度,专业称为 EMF 测试。
这通常是针对无法测试 SAR 的无线设备(例如基站设备)进行的。
我们不知道央视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咨询了一些主要的儿童手表制造商。
他们自己测试了SAR,发现SAR在标准之内,比手机辐射还低。
3.惊喜:也许这是一场舆论战,我希望我当时想得更多一些。
在观看视频时,我发现记者在采访时不见了熟悉的带有台标的麦克风。
而且在描述中,只写了“记者”,连“我们的记者”都没有。
那么我的问题来了,记者在哪里?经查,该视频有两个节目播出,一个是9月13日央视二台的《第一时间》,另一个是9月14日的北京卫视《新闻《都市晚高峰》。
不同的是,北京电视台版增加了记者参观大连电子城的一段内容。
。
初步判断是其他媒体记者采访了此事,然后将材料提供给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播出。
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央视拍完后给北京卫视,但是给他们的素材更多,这样偏向小弟们。
或者北京电视台拍完之后,让央视先播,照顾一下大哥。
这两种情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容易接受。
事实上,儿童定位手表辐射是手机两倍的说法早已流传,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8月底,广东经济科教频道(TVS-1)播出了《儿童定位手表安全吗?》节目,紧接着,一轮专家对网络上的谣言进行了辟谣。
包括这一次,一些厂家的商标出现在了三个电视台的节目中。
在网络新闻的谣言和驳斥中,我似乎发现,关于儿童定位手表存在着一场激烈的舆论战。
无论新品发布会还是产品促销,大规模宣传推广都没有问题,但我们希望保持一定程度的把控,不要颠倒黑白,与广大观众和网友“玩”。
我希望我想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