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消费级降噪耳机,就绕不开Bose的QC系列。
QC系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保证佩戴舒适度的同时,提供非常好的降噪功能,并且针对不同消费习惯的不同场景,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
直到上个月,我一直在使用两年前购买的蓝色限量版QC35。
每年近50个航班,QC35已经成为我这两年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设备,仅次于iPhone。
两年多的时间里,不少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降噪产品,但从整体体验上来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Bose QC系列。
在8月底的IFA展会上,索尼发布了第三代降噪蓝牙耳机WH-XM3。
官方表示,降噪能力提升了4倍。
不过因为3000元左右的价格不低,加上我赶时间参观展览,所以没有仔细尝试。
我没有抓住机会在柏林购买这款索尼降噪旗舰。
当然,我放弃这次购买机会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缺钱。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之前其实也曾短暂体验过索尼WH-X系列前两代产品。
虽然这款产品诞生之初,是对标 Bose 的旗舰级降噪 QC35,但前两代产品确实与 QC35 差距较大。
此外,这两款产品的价格也不坚挺。
不仅通过经销商渠道,索尼本身也不时提供折扣和促销活动。
以至于当XM3第三代出来的时候,我还是很谨慎,不想轻易落入陷阱。
但当我刚到柏林的时候,我其实对XM3有了初步的印象。
我们先不说降噪水平。
佩戴舒适度和整机重量确实比前两代好很多。
所以我碰巧QC35已经用了两年了,太旧了。
一周前我利用去日本出差的机会购买了这款WH-XM3,准备在不一样的阵营中体验一下。
经过一周的体验,下面的内容将从以下几个维度重点讲述我对WH-XM3的体验: 1.机身做工和佩戴舒适度 2.降噪能力和音质 3.“Bose式”轻量化机身续航和易用性对于大头来说还是不太友好。
要知道对于头戴式降噪耳机这样的长期佩戴设备来说,舒适度是非常关键的。
索尼在制作前两代X的时候,仍然放不下对耳机品质的要求,大量使用了皮革材质,这使得耳机非常重,戴在头上很沉。
XM3应该说,索尼在保持原有外观设计的同时,改变了思路,使用了更多的塑料材质,使得机身整体重量减少了20克,将整体重量降低到了3克。
近10%的重量减轻非常直观,让耳机一拿起就感觉更轻。
(再次感谢虎秀团队曾西瓜先生的出场)为了让佩戴体验更加舒适,WH-XM3还调整了头带形状,增加了耳垫面积,提高了佩戴体验,与前两代完全不同。
有得也有失。
重量的大幅减轻意味着对材料轻量化的追求。
使用更多塑料的WH-XM3会给你更熟悉的“Bose质感”。
毕竟佩戴舒适度一直是Bose的强项,索尼值得学习。
不过为了一定程度上减少机身的塑料感,索尼在机身的塑料外壳上加入了类肤质涂层。
其实有点多余,而且更容易被油划伤。
我只使用了黑色版本一周。
机身看起来不是很新。
不过相比QC35,WH-XM3的佩戴体验几乎旗鼓相当,但还是差了一点。
耳罩稍微紧一些,可能会让人感觉更压抑。
另外,在同时对比QC35和WH-XM3时,发现虽然两款耳机的头带都非常轻且很有弹性,但是WH-XM3的头带顶部比QC35要窄,所以这意味着对于头大的用户来说,WH-XM3 会有点夹耳朵。
总体而言,WH-XM3在佩戴舒适度上的提升弥补了前两代产品的最大短板,让索尼有了与Bose竞争的资本。
降噪耳机的音质是最好的,其降噪能力大大提高了音质。
这一直是索尼降噪耳机的优势。
WH-XM3驱动单元与上一代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处理芯片更换为新的QN1处理器。
除了大幅提升主动降噪能力之外,还具备32位音频信号处理能力,并集成了DAC和放大器。
听起来挺抽象,但更直观的描述是,相比上一代产品WH-XM2,音质提升不大,但比QC35好很多。
不过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WH-XM3的音质比索尼重一点。
虽然不像一些美国品牌那样低音重,但WH-XM3普遍低频较多,高频较少。
幸运的是,声音可以在应用程序输出中调节,稍微降低低频会更舒服。
刚才提到,WH-XM3的QN1芯片最大的改进点就是主动降噪能力。
索尼声称主动降噪能力提升了4倍。
一方面,较大的耳罩可以更好地遮挡耳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动降噪能力。
另一方面,芯片运算能力增强后,耳机对低频和高频声音的整体降噪能力更好。
进步了很多。
说一下与QC35的对比。
WH-XM3的低频能力与QC35相当。
也就是说,WH-XM3的降噪能力对于飞机轰鸣声和室内空调声都有不错的效果。
对于人声等高频声音,WH-XM3比QC35更好。
的。
因此,在降噪能力方面,WH-XM3可以说至少与QC35持平,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超越了QC35。
自动识别场景、调整降噪级别的功能,WH-XM3就不多说了。
与前两代类似。
识别速度不快,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但通过内置气压计,耳机可以根据海拔高度、周围噪音,甚至你的发型、是否戴眼镜等来优化降噪性能,这个功能可以说是非常高了,对于佩戴耳机有一定的影响。
长途飞行时整体降噪体验。
非常大的进步。
Bose确实需要认真对待这个对手。
电池续航时间接近满分,但也存在恼人的设计问题。
从QC35换到WH-XM3后,我个人感受最明显的提升不是佩戴感或者降噪能力,而是30小时的续航时间。
日常通勤时一周不需要充电,十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也完全够用。
快速充电,10分钟即可让你聆听5小时,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这一点还是比QC35好一些。
但在日常使用中,WH-XM3的设计仍然令人失望。
除了机身涂层容易脏的问题之外,WH-XM3的开关设计也让我有点无奈。
WH-XM3是按键设计,开机和关机都要长按,也就是说开机的时候你得盯着电源。
按钮旁边的小蓝灯,或者您必须戴上耳机才能听到“电源开/关”声音提示。
与 Bose 不用看就能操作的推拉式开关相比,这个按钮的设计确实有点适得其反。
直觉的。
所以如果从以上维度来看,WH-XM3弥补了之前的不足,在评判降噪耳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与Bose正面竞争。
作为使用QC35两年的人,WH-XM3也是我推荐的除Bose之外的第一款主动降噪耳机。
最后,让我们实用一点。
中国银行的定价还是有点高。
索尼本身也会时不时地对自家产品进行打折,通过其他渠道的价格也能低四五百,所以如果不是特别着急的话,可以观望一下价格走势。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请在评论区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