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完成其虚拟世界的扩张时,我们看到的是它向现实的延伸,改变着传统行业或者改变着人。
比如去年非常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前者,而现在被巨头看重的智能硬件则象征着后者的未来。
相比苹果和谷歌在智能手表上的暗战,技术更简单、更成熟的智能手环成为了国内智能硬件厂商的战场。
最近,微信吸引了咕咚、华为等公司开始涉足智能手表。
智能手环市场让智能手环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但问题是,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潮流中,到底有多少裸泳者呢?当我们谈论智能手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微信的野心 从微信此次的两项强制要求(必须包括排名和维权功能)来看,腾讯显然不希望像百度那样依靠技术,或者像阿里巴巴那样依靠资本运作来介入智能穿戴市场。
微信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我们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生态系统。
这与苹果和谷歌的想法类似。
在微信的愿景中,不同的智能手环用户将使用微信作为统一入口,免去以往下载单一APP的麻烦。
排名功能可以放大微信的社交属性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甚至依靠朋友圈完成进一步的传播,从而扩大用户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游戏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腾讯一季度23%的网络游戏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但问题在于,与虚拟游戏不同,手环作为真实产品面临的问题显然更加复杂。
因此,微信也强制增加了售后功能,以规范产品生态,避免像Jawbone那样出现糟糕的用户体验。
但有些问题显然是售后服务无法解决的,比如用户持续使用、用户活跃度等。
与苹果、谷歌相比,微信的问题在于,它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生态系统,甚至是不可能的。
像百度一样提供一套来自百度云的技术支持。
这也决定了它只能从智能手环入手,功能简单。
从不需要太多生态支持的产品开始。
苹果和谷歌可以依靠智能手机完成从移动智能终端到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延伸,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体验。
功能的单一也决定了智能手环市场现在和未来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不过,或许这并不是腾讯和微信需要关注的。
他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微信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活跃度来抢占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的入口。
至于到底是智能手环,还是构建这个生态系统的智能手环。
智能水杯、体重秤、血压计其实并不重要。
然而,“这么漂亮”的Moto却在本月初悄然在京东有了产品页面。
Android Wear很可能会比预期更早进入国内市场,留给微信的政策红利期可能不会太长。
当微信的浅层生态遇到更成熟的Android Wear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用户基础和平台壁垒,获胜的机会并不大。
手链会好吗?也许未来真的是智能硬件的世界,但手环恐怕不会是钥匙。
如上所述,智能手环的功能过于单一。
计步、睡眠检测等简单功能显然与用户日益增长的功能体验需求相冲突。
这些需求本身并不是用户的刚性需求,而是出于兴趣而产生的主动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失去新鲜感。
即使有了微信社交关系的排名功能,试想一下,你身边还有很多人每天还在坚持“飞”。
在很多医生眼里,智能手环仅仅被视为玩具。
基于体动记录仪的智能手环无法准确、科学地分析睡眠质量。
目前的智能手环只能算是Garmin等专业运动手表的大众版和网络版。
这种不准确也决定了用户行为本身并不严重。
依靠数据监测来有效督促自己改善睡眠质量和运动就更难了。
说白了,这种事情是由个人的性格和毅力决定的。
这是一个小手环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正如《硬件再造》作者果仁提供的信息,不少智能手环代工厂商的报价已经跌至9美元。
低成本带来的低质量决定了这个市场很可能成为低端竞争。
此前有业内朋友表示,三四线市场比一线市场对智能手环的反应更灵敏,1元以内的价格还可以接受。
但问题是,腕上的竞争从来都不是低价者的天堂。
这个位置佩戴的物品往往象征着一个人的品味、地位、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
这也使得像 Jawbone、Fitbit 以及未来的 iWatch 和 Moto 这样的产品有能力获得极高的溢价。
功能单一、价格低廉的智能手环正在成为满足用户求新心理的过渡性智能玩具。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像华为B1这样的尝试来扩展智能手环的功能,并将其融入到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中。
尝试去适应。
但面对汹涌的创新浪潮,孤立于单一的智能手环最终可能走不了多远。
就像过去的那些创新热潮一样,当我们都在谈论它的时候,也许它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真正的机会只属于那些只被少数人看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