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Udacity联合举办的全球首个开源代码自动驾驶挑战赛向全球极客们发出了警告。
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选手报名,组成了近十支队伍。
上周,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角逐,由应缜哲和李剑两位中国选手组成的“abccba”队一举夺得冠军。
当冠军团队成员李剑将自己数十个不眠之夜编写的代码放到Udacity的自动驾驶汽车上时,他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
当晚,他和进入决赛的五支队伍与滴滴美国研究院队的工程师会面。
他们的面前是一支同样年轻的队伍。
但与还在攻读计算机专业的李剑不同,这群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工程师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在智能驾驶研究领域工作。
玩家的代码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多兴奋。
他们眼中看到的其实是一群未来有潜力的同龄人。
滴滴算法大赛冠军选手李剑(右)在车内测试代码。
滴滴走进山景城,入驻谷歌旁边的家 滴滴出行3月份宣布在硅谷设立美国研究院,选址在距离谷歌总部不远的一栋独立小楼里。
熟悉这个组织的人喜欢简称为滴滴美颜。
不到半年的时间,滴滴美颜的科研团队已经突破50人,据透露,到年底这一数字还将大幅增加。
深入硅谷腹地的区位优势,使美岩成为滴滴全球化战略中吸引科技人才的桥头堡。
热门电视剧《硅谷》也注意到了它的完结,特意在最新一季的标题中加入了带有滴滴标志的橙色气球,与起源于美国的出行公司Uber、Lyft并列。
滴滴美颜的负责人是被誉为硅谷安全教父的龚凤民。
除了投入智能驾驶的研发之外,美研在大数据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上也拥有更多的研发优势。
和大多数硅谷公司一样,滴滴美颜年轻而充满活力。
在文化上,这家中国企业甚至要求自己比本土企业更具包容性。
滴滴今年初正式成立女性联盟,希望帮助女性制定职业发展计划。
很多长期在硅谷强势男性作风下工作的女工程师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跳槽到了公司。
他们认为一家科技公司愿意这样做真的很酷。
除了滴滴美国研究院部分员工的品牌效益外,滴滴美国研究院还利用地缘优势,切实推动了与美国本土企业、学术机构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例如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斯坦福AI实验室建立学术合作。
基于数据的滴滴是学术界最愿意合作的公司。
人们曾经普遍认为学术界追求创新,工业界追求实用。
然而,近年来,工业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原始创新研究。
。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一手数据资源,使其成为最佳的科研阵地。
滴滴平台日均订单量超过2000万,每天贡献的数据量达到惊人的70TB,这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宝贵资源。
这使得滴滴出行成为众多学术机构最愿意寻求合作的公司之一。
从同济大学,到中国计算机学会,再到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滴滴已与十余家学术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资助多个科研项目。
不仅如此,滴滴出行近期还频频亮相各大国际学术会议,从计算机视觉会议CVPR到数据挖掘会议KDD再到人工智能会议IJCAI。
每一次亮相都相当引人注目。
滴滴研究院副院长、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叶杰平经常往返于工业界和学术界,为公司带来新知识,不断将原创研究成果从工业界推广到学术界。
滴滴研究院副院长叶杰平在KDD发表主题演讲。
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工业界产出的论文质量已经可以与科研机构相媲美。
拥有全球最大出行数据的滴滴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出行的更大抱负。
人工智能使产品优化和智能交通研究取得成果。
6月,滴滴正式宣布升级“消除判断的智能算法模型”。
该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取消订单时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
早在去年12月,滴滴就搭建了这个模型,可以综合考虑订单下发时间、预计接车时间、车辆实时位置、路况、取消行为等多个维度,实时司机或司机取消订单的时间。
,自动判定司机和乘客双方的取消责任。
目前取消判断智能算法模型的判断准确率已超过90%。
除了这些更新更好的产品优化模式,滴滴还在做一件大事——智慧交通。
目的是将城市交通的所有要素整合到一个系统中,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考虑,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今年8月出任滴滴智慧交通首席科学家的刘向红教授至今还记得与CTO张波会面的细节。
这场漫长而激动人心的谈话,成为他下定决心走下讲台、进入公司的关键点。
数据就在他的面前。
如今研究智慧交通最好的机构不再是他工作多年的研究所,而是全球出行订单量最大的移动出行公司。
在滴滴,他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交通数据,还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解决方案,可以在济南、武汉等城市的街道上实施,优化交通信号灯和车道,解决实际的拥堵问题。
武汉智慧红绿灯投入运营后,部分路口平均延误时间减少20%以上。
滴滴的全球盟友最终被科技“收买”。
近两年,在全球化战略驱动下,滴滴先后与东南亚、拉美、欧洲、中东、北非等地的出行服务商建立了战略合作。
滴滴的全球化并没有采用“圈地筑墙”的常规进攻方式,而是希望借助本土企业的本土运营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预期。
在近期向外界公布的投资消息中,滴滴强调了与战略合作伙伴在产品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选择与滴滴站在一起的企业不仅希望通过战略合作获得资金,也渴望从滴滴那里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
滴滴工程师与99出行技术团队交流。
目前,滴滴在全球拥有近200名员工,其中一半是技术人员。
从巴西的99,到欧洲的Taxify,再到中东和北非的Careem……这些企业相信滴滴的技术实力可以帮助他们的产品在当地更具竞争力,同时也将为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世界各地。
很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