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工信部发布机器人产业“十四五”规划:2035年制造业数字化普及

时间:2023-03-14 21:25:30 科技观察

(以下简称《机器人规划》)。《智能制造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部分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实现智能化。《机器人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源头、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据受访专家介绍,各国“再工业化”战略以振兴制造业为核心,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不断强化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也在不断强调稳定制造业比重,但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要分层、渐进地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走出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稳定制造业比重”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被提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近日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06年32.45%的峰值波动下降到2020年的26??.2%。制造业比重下降过早过快,不仅会拖累当前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削弱我国经济韧性和国际竞争力。《智能制造规划》指出,当前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不高度契合,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资源环境因素约束趋紧。到2025年,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技术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制造规划》将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列为第一重点任务,并分为四类。一是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二是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技术;三是智能感知、人机协同、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工业领域应用技术。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徐映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础技术研究不足是我国目前“卡壳”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计算机仿真软件CAE为例,欧美发达国家的CAE软件目前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尽管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但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工艺’一词在规划中频频出现,足以看出我国‘十四五’期间将在技术提升上大做文章。”徐映雪认为,缺乏先进技术是我国“卡壳”的另一个原因。.以光刻机为例,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其发展对原材料和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无法自主研发光刻机,这导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长期受制于人。此外,许映雪表示,共性技术研究有助于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将更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中。《智能制造规划》还提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络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部署,鼓励企业内外网络升级改造。在27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还提出了“到2025年信息化发展水平显着提高”的目标,“构建泛在智能的数字设施建设,适度推进部署下一代智能设施系统”许映雪表示,智能制造旨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应以“适用”为核心原则。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红利”明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5G基站、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领先全球,并通过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快速普及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等制造业集群城市的布局,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分级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早在今年4月,工信部就公布了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在目标中表示,50家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具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级2或以上。%,重点行业和地区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的企业分别超过20%和15%。在28日正式发布的《智能制造规划》中,改为“7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多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减少对成熟智能制造能力的需求。学位等级的数量要求。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已有2万余家制造企业开展成熟度自诊断,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303个城市,涵盖31个制造大类.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仍然较低。1级及以下企业占自评企业总数的73.26%,2级至5级企业分别占总数的13.03%、6.53%和3.52%。和3.66%。对此,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解释说,目前,《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已经在今年5月开始实施。智能制造企业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二层次以自动化和部分数字化为主,第三层次以数字化为主,第四层次及以上层次以智能化为主。但是,制造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和痛点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配和更新的标准来促进供应链协同。“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达到一定水平的智能制造标准,可能已经满足了自身的基本发展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由于其成熟度低,不符合我们行业的实际发展”左士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机械工业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也认为,新设定的转型目标并没有削弱对智能制造能力的实际要求,反而更有利于企业进行自我评价。目前,行业标准已经形成。从此以后,每个行业乃至个别企业都必须制定自己的详细标准。田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但占全球利润的比重与所占份额的比重不匹配,说明除了少数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外,大量中小长尾型制造企业成熟度普遍较低,导致我国高端制造薄弱,低端制造普遍。对此,徐映雪建议,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要分层、渐进地进行。大型企业在实现自身智能化的前提下,应着力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积极推进供应链智能化。“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大企业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全链条智能化的示范案例,对他们的实际经营参考意义不大。”许映雪表示,中小企业需要更多场景、产线等更集中的单元作为主要试点示范。支持解决方案提供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共性需求的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形成轻量化、低成本、标准化的解决方案。RCEP即将生效,智能制造“走出去”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额波动较大。在2019年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后,出口量持续下降,而进口量则持续上升。2021年1-9月,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87846台,出口量43160台。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海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口需求,产业基础有待提升,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产品还不及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目前国内重要领域的主要高端机器人产品均依赖进口,存在较大逆差。值得注意的是,RCEP将于明年1月1日生效。在此背景下,《机器人规划》和《智能制造规划》都提出要推动产品、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同时,在最新的《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2021年版国家清单减至31项,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的制造业条目被清零。赵海鹏表示,我国机器人龙头企业要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伙伴国市场,鼓励机器人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建立研发中心、产业园等,进一步构建海外机器人生态矩阵,拓展业务。机器人产品的输出。田峰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疫情挑战下,中国乃至亚太区域智能制造供应链重构,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诸多机遇。通过区域经贸合作,不仅可以拓展广阔市场,还可以重新整合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提高智能制造协同效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