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越南战场上,美军深陷战争的泥潭。突然有一天,北越士兵在胡志明小道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些东西看起来像树枝,但实际上是由金属制成的,并且包含一些神秘的电子元件。这些士兵还发现,最近美军对小道的轰炸越来越频繁,而且轰炸的精准度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给己方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越军意识到,这些玩意很可能就是美军在胡志明小道上投下的“眼线”。他们猜对了,这些玩意确实是美军的“杰作”。当时战火愈演愈烈,美军伤亡人数不断攀升,达到7000人。为了扭转局势,加快战争进程,美军对北越战略要道胡志明小道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轰炸和封锁。除了在胡志明小道上大量使用燃烧弹和化学毒药,美国智库杰森集团还提出了一个新想法——设计一些可以伪装成树叶、树枝和自然物体的传感器,并将它们放在通过声波和振动在胡志明小道上。识别北越士兵进行精确轰炸的动向。这次行动被美军命名为“IglooWhiter”。而这些放在过去的传感器被称为“热带树木”。“热带树”传感器除了热带树,美军还推出了伪装成动物粪便的T-1511“狗屎”传感器。T-1511“DogDoo”传感器这是一款内置无线电信标的震动传感器,在空投后激活,当它感应到地面震动时会发出无线电信号。传感器X光透视图在小道上空巡逻的美军OP-2E“海王星”电子侦察机接收到信号后,可以知道北越士兵的精确位置,进而呼叫轰炸机进行定点打击.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空投了数百万个战场传感器,耗资7亿美元。这些传感器在早期对北越战略物资的运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会很快消失。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些传感器外观比较突兀,掉在地上很容易被识别和移除。其次,传感器容易受到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风雨)的影响,造成误报,严重影响轰炸效率。此外,传感器本身的故障率也比较高。北越甚至训练了一支由3,000只猴子组成的“部队”来瞄准这些传感器。总而言之,美军的这次“白宫行动”并不成功。然而,这些传感器打开了通往传感器网络世界的大门。世界各国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开始效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最早的模型。时光荏苒,我们来到1982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坐落于此。一天,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研究生大卫·尼科尔斯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想喝杯可乐。当时,学校大楼里确实有一台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然而,由于需求量大,它经常缺货。虽然这家伙很想喝可乐,但是,作为一个宅男程序员,他实在是不愿意白跑一趟。“于是,我想起了斯坦福大学第一台电脑控制的自动售货机‘跃马’的故事,”尼科尔斯回忆道,“我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贺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们。很快,另外两名学生MikeKazar和IvorDurham以及学校的研究工程师JohnZsarnay开始研究技术细节。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乐机上的灯上。本机有6个可乐瓶位。当有人买可乐时,对应位置的红灯会闪烁几秒后熄灭。于是JohnZarnai设计并安装了一块可以感应指示灯状态的主板,并通过一条线将主板连接到部门的主机上。这台计算机也连接到ARPANET。ARPANET,我们今天互联网的前身。后来,团队成员向主计算机添加代码,允许任何连接到ARPANET或卡内基梅隆大学本地以太网的计算机访问可口可乐机器的信息。只需敲击几下按键,他们就能判断机器中是否还有可乐。“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只是想看看它是否有效,”卡扎尔兴奋地说。这个节目受到热烈欢迎。许多人都效仿了这个想法。这款远程监控自动可乐机,也算是在民用物联网领域的一次探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卡内基梅隆大学一直保留着这台可乐机,许多学生对它进行了各种改进和实验。更有意思的是,大学还专门为这台可乐机专门建了一个网页,介绍它的传奇历史。(链接:https://www.cs.cmu.edu/~coke/)虽然这台可乐机很神奇,但它并不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物联网设备。那么第一台物联网设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1990年,那一年,美国计算机网络工程师约翰·罗姆基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关的烤面包机。他打算带着这台面包机去参加当年的INTEROP大会。会议主席丹·林奇向他保证:“如果你的烤面包机可以通过互联网启动,我就把整个楼层的starst展位都给你。”结果,他真的做到了。JohnRomkey和他的“网络烤面包机”烤面包机通过TCP/IP网络连接到计算机,并通过SNMPMIB开机工作。这款互联网烤面包机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物联网设备”。(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施乐公司推出的网络可乐自动售卖机是第一台物联网设备,不过小枣君确实没有找到相关资料。)1995年,比尔·盖茨出版了他的新书《未来之路》。在书中,比尔·盖茨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包括许多类似于现在物联网应用的奇妙想法。例如:“用户丢失或被盗的相机会自动发回信息告诉用户具体位置,即使它已经在不同的城市。”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物体连接到网络上,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未来之路》除了写书,比尔·盖茨还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那一年,比尔·盖茨为自己新建的房子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物联网系统,用于智能调控。他自己成为最早的智能家居用户。此后,关于“万物互联”的思潮愈演愈烈。1999年(网上很多资料说是1991年,这是错误的),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Ashton教授首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牵头成立“自动识别中心(Auto-ID)”,并提出“万物皆可通过互联网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凯文·阿什顿凯文·阿什顿因此被誉为“物联网之父”。2003年,美国杂志《技术评论》提出传感器网络技术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英国卫报、科学美国人、波士顿环球报等主流媒体开始使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一词来取代传感器网络,两者开始明显划清界限线。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这份报告可视为在官方层面正式赋予了“物联网(IoT)”法律地位。从此,物联网世界的大门正式打开,人类真正进入了物联网时代!参考资料:1.https://www.cs.cmu.edu/~coke/2。https://www.ibm.com/blogs/industries/little-known-story-first-iot-device/3,https://new.qq.com/omn/20190131/20190131A0WQ5I.html4,《先进武器并非无所不能 电子传感器败走胡志明小道》,人民网5,《未来之路》,比尔·盖茨6.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vin_Asht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