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阿里达摩发布2019年十大科技趋势: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入选

时间:2023-03-20 17:22:31 科技观察

阿里巴巴达摩发布2019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包括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5G网络、生物识别技术、自动驾驶、区块链和数据安全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超大规模图神经网络系统将赋予机器常识。达摩院解释称,纯深度学习已经成熟,图神经网络结合深度学习结合了端到端学习和归纳推理,有望解决深度学习无法处理的关系推理、可解释性等一系列问题.  自动驾驶领域将进入平静发展期。达摩院预测,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将加速无人驾驶的到来。未来2-3年,以物流、交通等有限场景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将迎来新进展。比如专线公交、无人配送、园区微循环等商业场景将快速落地。  达摩认为,生物识别技术正在逐渐成熟,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随着3D传感器的迅速普及和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每个设备都可以更智能地“看”和“听”。生物识别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也将重塑身份识别和身份验证。  以下为2019年十大科技趋势详解:  趋势一:城市实时模拟成为可能,智慧城市诞生在发展方面,算力和算法的发展将推动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与其他结构化信息的实时融合,城市实时模拟成为可能,城市局部智能升级为全局智能,未来将涌现更多力量开展城市大脑技术和应用的研发,全时空感知、全要素联动、全周期迭代的智慧城市将在实体城市之上诞生,将极大促进城市的优化提升治理。预计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有头脑。  趋势二:语音AI在特定领域通过图灵测试  随着端云一体化语音交互模块的标准化和低成本化,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会说话,未来每个空间都会有至少是语音交互的一个接触点。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上实时生成的语音可能与人声难以区分,甚至在某些特定对话中可以通过图灵测试。逐步建立该领域的规则甚至法律,引导行业走向标准化。  趋势三:AI专用芯片将挑战GPU架构的绝对霸主地位成为趋势。AI芯片对数据带宽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3D堆叠存储芯片在AI训练芯片中的广泛应用。而类脑计算芯片将在寻找更合适的应用中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在数据中心训练场景中,AI专用芯片将挑战GPU的绝对霸主地位。真正能够充分体现DomainSpecific的AI芯片架构,还是会更多的体现在很多边缘场景中。  趋势四:超大规模的图神经网络系统将赋予机器常识无法处理的关系推理、可解释性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强大的图神经网络将类似于由神经元等节点组成的网络形成的人脑,机器有望成为具有常识、理解和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  趋势五:计算架构将被重构  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边缘计算场景,计算系统都会被重构。未来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既要满足人工智能对高通量算力的需求,又要满足物联网场景对低功耗的需求。基于FPGA、GPU、ASIC等计算芯片的异构计算架构,以及新型存储设备的出现,拉开了传统计算架构演进的序幕。从过去以CPU为核心的通用计算向应用驱动、技术驱动带来的Domain-specific架构的颠覆性变革,将加速人工智能乃至量子计算的淘金。年龄的到来。  趋势六:5G网络将催生新的应用场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大幅提升移动带宽,提供4G近百倍的峰值速率,推动4K/8K超高清视频、AR/VR等沉浸式交互方式逐渐成熟。连接能力将提升至百亿级,带来海量机器类通信和连接深度融合。网络正在向云化、软件化方向发展。可以将网络切片成多个独立并行的虚拟子网,为不同的应用提供虚拟专用网络。新技术赋能道路协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趋势七:生物识别与生物识别技术也将重塑身份与认证  生物识别正逐渐走向成熟,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随着3D传感器的迅速普及和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每个设备都可以更智能地“看”和“听”。生物识别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也将重塑身份识别和身份验证。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餐厅就餐、超市收银,到高铁站、机场安检、就诊,刷脸环球旅行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趋势八:自动驾驶进入平静发展期  单纯靠“单车智能”创新汽车,长期实现无人驾驶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已经彻底进入寒冬。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将加速无人驾驶的到来。未来2-3年,以物流、交通等有限场景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将迎来新进展。比如专线公交、无人配送、园区微循环等商业场景将快速落地。  趋势九:区块链回归理性,商业应用加速对流动路径上的可信数据进行重组和优化,从而提高流动和协作的效率。在跨境汇款、供应链金融、电子票据、司法存款等诸多场景中,区块链将开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链”价值的实现,分层架构和跨链互联将成为区块链规模化的技术基础。区块链领域将从过度的热情和悲观中回归理性,商业应用有望加速。  趋势十: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加速涌现  各国政府将倾向于出台更加严格的数据安全政策法规,企业将加大对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的投入。未来几年,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将更加密集地推出。水印技术、数据资产保护技术、强对抗的高级反爬虫技术等跨系统数据跟踪溯源相关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