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人工智能大火以来,经过七年的发展,人工智能行业进入下半场。IDC中国12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2.2%。随着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各个人工智能细分市场的增长和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计算机视觉厂商纷纷进入二级市场。据IDC中国相关报告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分为计算机视觉市场、语音语义市场、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三个部分。2021年上半年,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同比增长33.0%,低于整体市场规模增速;语音语义市场规模为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0%,略高于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8%。虽然增长显着,但总体规模不高。同时,参与计算机视觉市场的巨头中,2021年上半年计算机视觉厂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商汤科技(00020.HK)、旷视科技、海康威视(002415.SZ)、云从科技和创新奇智、依图科技同为AI四小虎之一的科技排名第6。这6家公司几乎占据了计算机视觉市场份额的一半。同时,根据IDC中国报告显示,在上述企业中,创新奇智、商汤科技、海康威视的增速较为明显,且从规模上看,前五厂商已能跻身前五。世界领先的制造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2021年是计算机视觉龙头厂商集体上市的一年。海康威视虽然是上半年第三大计算机视觉厂商,但是已经上市了,而且这个业务只是海康威视的一部分业务。2021年AI第一股争夺战由商汤科技主导12月30日港交所上市结束。早在2019年就赴港IPO的旷视科技,如今正转战科创板。云从科技已通过会议,但尚未正式进入二级市场。不过,上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正式上市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计算机视觉龙头厂商纷纷进入二级市场,计算机视觉或将迎来更快的增长。语音语义市场潜力巨大与计算机视觉市场不同,语音语义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要小得多。排名前三的厂商科大讯飞(002230.SZ)、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仅占四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份额,其次是Aspire、小i机器人和TRS。在语音语义市场,龙头厂商仍被大厂占据,互联网厂商优势明显。不过,报告显示,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的市场份额正逐步逼近科大讯飞。语音语义市场的增长速度相对于计算机视觉市场要快,市场份额之所以逐渐接近,与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有关。以C端为例,在人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中,语言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语音识别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一些可穿戴智能设备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语音识别。虽然现在的消费者使用消费电子语音功能的频率并不高,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养成使用语音功能的习惯,但是语音识别已经逐渐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标配功能。智能家居的普及也为AI语音识别提供了新的市场。以智能音箱、手机、智能电视为代表的语音识别设备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从用户体验来看,智能音箱拥有智能手机无法替代的体验。随着语音语义技术的提升,这些语音识别设备在智能家居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更多的智能家居产品将使用语音功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家居普及率还较低,地区差异较大,这意味着只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就会为智能家居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智能家居产业的上游,语音语义人工智能也将拥有巨大的增量市场。此外,在当前的语音语义市场中,还有一些潜在的市场有待开发。例如,在家用机器人领域,陪伴机器人是对语音语义人工智能技术需求最大的品类之一。虽然很多企业都尝试过陪伴机器人,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技术不够成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事实上,未来陪伴机器人依然会走进千家万户。这些都是语音语义人工智能未来的增长点,而这只是在C端。语音语义AI在B端也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机器学习平台市场正在快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8%。尽管机器学习平台市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增长速度非常快。从市场份额来看,机器学习平台市场更加集中。2021年上半年只有第四范式一家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前三名第四范式、华为云、九丈云集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IDC中国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翻番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是传统政企客户构建AI平台带来的需求增长;持续投入学习门槛技术。此外,另一份IDC报告指出,自动化机器学习将是解决当前行业用户人才和技能短缺的有效路径。因此,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部分岗位的去人工化,以及政企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都为机器学习平台的成长提供了很多支持。但是,就像很多前沿技术在商业化时遇到的问题一样,机器学习平台的客户都是B端和G端的客户。一方面,客户的需求多种多样,很多甚至需要定制服务。另一方面,客户的需求很简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机器学习平台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反超的可能。谁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客户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谁就能在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上一争高下。赢。同时,由于机器学习平台与大数据、云计算的联系更多,在机器学习产品领域,以第四范式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以华为云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纷纷成为机器学习平台。学习平台的主要竞争者,两者各有优缺点,但与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相比,目前完全toB的计算机学习产品平台的发展还比较浅薄。谁能更好地代表机器学习平台的未来?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哪里?随着人工智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也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自动化机器学习、知识计算、数字孪生、智能决策、基于文档的AI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加速人工智能增量市场的挖掘。从IDC中国的报告中不难发现,语音语义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突破重点,B端或将成为人工智能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B端语音交互的应用正在逐步放开。《2020~2021中国语音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智能语音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大显身手,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已应用于维护、维修等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在智能语音方面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工业场景也将应用智能语音技术。在其他toB应用场景中,语音交互也大大提升了政企客户的工作效率。智能办公、同声传译、客服接待等各种办公场景,都可以通过AI语音交互能力的提升得到快速提升。发展。同时,与众多toC领域相比,包括语音交互在内的各种B端人工智能应用还不够充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toB人工智能公司无法满足政企用户的特殊需求,供需失衡。或许,和云计算等技术领域一样,开源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如今,一些人工智能公司如旷视科技已经开源了框架代码,并建立了人工智能中台。随着人工智能向B思维转变,B端市场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