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款名为《红XX急救掌上学堂》的急救应用软件发布了。
其主要功能是纠正国内混杂的急救软件:“可以用嘴吸蛇毒”、“心脏骤停的第一步是冰敷”等不可靠的说法。
出发点是好的,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面对生活中最常见的需要急救的情况——比如心脏骤停——拿出手机点击APP查找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有点着急。
事实上,安全和急救应该被视为特定用户群体(例如儿童和老人)的硬需求,但在中国却长期被忽视——直到上周一款针对儿童安全的智能手环的出现。
人们看到,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化、本地化、社交化特点,急救安防领域正在出现一条较为清晰的软硬件结合的发展路径。
紧急应用(ICE):整合个人信息并与位置服务相结合;可能对传统医疗产生影响 1、所谓ICE应用(In Case of Emergency)专指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软件。
这类应用的原理并不复杂。
其主要功能是整合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血型、药物过敏状况、现有疾病和紧急联系人名单等,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医生可以轻松掌握信息并提供急救。
在国外已经比较流行了。
大众化,ICE应用类型已经形成。
由于此类应用结合了呼救定位功能,因此将非常适合老年人或特殊群体市场。
因此,它可以用作智能手机的软件,也适用于可穿戴设备。
国内也出现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定位手机”。
2. 被拯救方??并不是ICE应用程序的唯一用户群体。
美国有一款叫“消防局”的软件,已经上线两年多了。
消防局得到了包括旧金山在内的美国主要城市的支持。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下载后,软件会询问用户是否接受过CPR(心肺复苏)培训。
在支持该软件的大城市,如果有人寻求帮助,调度员可能会向附近拥有该软件并选择接受“心肺复苏术培训”的任何人发送警报。
这些用户将立即收到一条消息,告知他们患者的具体位置以及附近任何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的位置。
整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但可能会挽救生命。
急救申请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快、更顺利地实施。
从理论上讲,从急救所需的信息出发,逐步拓展信息内涵,未来智能设备或将成为每个人医疗信息的载体。
3、可穿戴设备丰富急救功能。
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阿萨德的英国医生今年7月宣布推出一款名为CPRGLASS的谷歌眼镜应用程序,用于指导用户对紧急情况下需要救援的人进行心肺复苏。
据称,该应用程序可以让谷歌眼镜通过摄像头检测患者的脉搏,指导救援人员以每分钟固定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谷歌眼镜的陀螺仪会显示按压是否准确。
同时,应用程序会调用GPS导航来查找位置并拨打电话,然后通过短信将信息发送到最近的医院。
安全应用:聚焦家庭市场,在儿童安全领域针对儿童的公司肯定不止一家。
只是较早推出类似功能产品的公司并没有跟上可穿戴设备的潮流。
早在今年年初,美国非常著名的导航软件公司Sygic就开发了一款名为“Family”的应用程序。
通过该应用程序,全家人都可以看到彼此的位置,家长可以为孩子指定安全或不安全的区域。
当孩子进入不安全区域时,家长可以立即收到提醒,并要求孩子离开或回家——功能几乎和儿童手环一模一样。
不过这款软件主要用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因此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功能。
孩子们还可以告诉父母自己很安全,甚至可以打开摄像头将周围环境的图像信息传输给父母。
至此,急救安全领域软硬件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技术门槛低、针对消费群体明确、满足刚需。
基于GPS定位的安全应用很可能成为除了健康和运动监测之外下一个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
下一个大方向——尤其是Android 4.4系统加强了对Android系统上可穿戴设备应用的支持之后。
儿童安全软件的最佳载体是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
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能够实现该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种类将会更加丰富。
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单纯强调安全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将进入价格战,而安全功能的主战场最终将回归软件。
安全和急救软件可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
针对儿童、老人、疾病等特殊人群,会进行不同细分。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推出集健康、安全、急救于一体的可穿戴产品将会很受欢迎;而谷歌眼镜等高科技可穿戴产品将激发更多急救/医疗领域的应用类型,并对传统医疗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产生改变。
急救相关产品虽然有用,但面临用户粘性低的问题。
除非与在线医疗应用深度结合,否则公共渠道不适合此类产品推广。
选择通过模块化植入的方式与智能设备厂商进行系统级集成可能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