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从中科院获悉,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研究员韦志祥带领北京市科委项目“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柔性锂离子电池研制”通过专家组验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中心魏志祥团队创新性地用可大面积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铜箔和铝箔集流体,并实现了电池本体的柔性化,且活性材料不易脱落。
弯曲过程中脱落。
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柔性电池即使被卷起或反复弯曲数万次,性能也不会下降。
此外,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的引导下,中心通过与联想创新研究院合作,实现了柔性电池在智能表带、夜跑警示腕带中的应用验证,各项实测数据均达到实际使用。
要求。
下一步,中心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适应智能穿戴设备形态的多样性,满足对电池容量和稳定性的更高要求,开发可适应各种形状的异形柔性电池,开发高性能的柔性电池。
-高性能电池。
在比容量的活性材料、高离子电导率的非液体电解质、新型柔性电池系统的构建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将推动国内柔性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涵盖健身健康、医疗保健、工业与军事、信息娱乐等,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热点。
行业巨头也开始布局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发展极其迅速。
据市场研究机构IDTechEx最新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亿美元。
当轻量化、小型化成为关键竞争点时,柔性电池的突破性创新技术将是智能可穿戴市场进入快速发展和市场成熟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物联网时代,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消费者物联网的基础。
在实现功能创新的同时,电池技术的创新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的关键。
柔性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可弯曲性,可以有效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无效”空间,解决电池续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