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Apple Siri和Google的推广,以及Kinect在游戏中的应用和体验,人们对人机交互技术的认识不断被刷新:从工业生产的要求到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从机器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提供服务,从单向人力输入到双向人机沟通……终极在哪里?人机交互的方向?它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人机交互因人类需求升级而发展的第一阶段:工业革命迎来了人机交互时代。
关于人机交互的起源,我们可以依稀追溯到公元元年的英国。
18世纪中叶的英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需要销往海外市场。
于是,原有手工作坊的生产效率逐渐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市场的需求。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产量,人们正在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这时,织布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手纺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
新型珍妮纺纱机可一次纺制多根棉线,其纺纱能力比旧纺车高出八倍。
由此,生产效率迅速发展,大型织造工厂纷纷建立。
这项发明不仅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人机交互的起源。
它标志着人类最先开始关注和思考工业生产领域的人机交互问题。
第二阶段:单向人机交互的发展和升级。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机器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如何与机器顺畅沟通、交互?已成为人类生活的新需求。
1988年,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打字机。
然而,真正创造打字机历史并获得专利的却是美国密歇根州的威廉。
伯特于 1998 年制造的“Linotype 机器”,使现代键盘成为可能。
据此,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弗? C. Sholes 发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 QWERTY 键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仅有的键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鼠标应运而生。
2000年,美国人道格·恩格尔巴特发明的鼠标,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自由交互的魅力。
通过鼠标的加入,用户可以点击屏幕任意位置,有效提升体验和数据处理效率。
但知足的过程总是短暂的,不断升级的“欲望”孕育着更高层次的需求。
基于此,一款能够让图形人机交互界面更加直观、易用的小工具就诞生了。
那就是2001年美国人萨姆·赫斯特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触摸传感器。
这也将人机交互带入了触摸屏的新时代。
第三阶段:人机双向交互时代迅速开启。
依靠机械单向输入的交互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此时,以苹果推出Siri为代表,语音交互以其更省力、学习成本更低的优势,成为人类新的需求方向和研究热点。
继苹果的Siri之后,Google Now基于谷歌的搜索功能,记录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并通过智能阅读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语音服务。
这将机器设备从“被动”回答用户问题升级为“主动”根据用户需求发出提醒,即机器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式交互。
无论是Apple Siri还是Google Now,机器都具备了基于“自主思考”的行动能力,从而开启了人机双向交互的新时代。
以Kinnect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为代表的体感交互,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人机交互的范围。
脑电波交互:人机交互的终极方向。
在5月份在中国上映的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中,我们看到P.K.所在的外星星球。
所在位置不再通过语言交流,而是通过脑电波交互直接阅读。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准确、更深入地解读“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的个神啊》中以外星人为载体的基于脑电波交互的思维沟通方式将不再是科幻小说。
而且,这种通信也将成为人机交互,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心智模型的构建使脑电波交互成为可能。
所谓心智模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构建,即个体为了理解和解释自己的经验而构建的知识结构。
如果一个人拥有完整、健全的心智模型,那么他就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将心智模型植入机器系统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基本载体。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人类可以根据不断的外部接触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心理模型一样,植入开发者创建的心理模块的机器人也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交互在系统中实现。
开发者的心智模型得到升级和完善,从而在他或她的头脑中形成新的模型。
大数据和云计算助推脑电波交互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将在推动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且,依托数据和平台、搭载心智模型的机器和设备,将使人与机器的交互更加“智能”、“人性化”,甚至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互。
性别。
脑电波交互使人类和机器能够诚实地相互交谈。
基于脑电波互动和思想交流,人类原本深不可测、难以捉摸的“心”将变得公开。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会因为直接而变得纯粹,杜绝“口是心非”。
或许,这也将结束中国几千年来关于“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纠结讨论。
人性的“恶”之所以有生存和生长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隐藏起来,让别人无法及时了解其深层的思想和意图。
事实上,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平台,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微表情的分析对人类心理做出初步的“猜测”。
但由于这种分析对分析师心智模块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大数据的客观计算,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准确性问题,对分析师的计算和评估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基于脑电波的直接思想交流将最大程度地消除人类的主观猜测和判断,使得通过交互获得的信息更加精确。
也就是说,当一方有“邪恶”的想法时,就会在脑电波互动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暴露出来。
也就是说,这个“邪恶”的想法还没能付诸实施,就已经被人们所知,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滋生人性“恶”的土壤将会慢慢被铲除,人类或许能够走向一个纯粹而真实的世界,平静而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世界。
脑电波交互可能会脱离人工智能的终结。
人与人之间的脑电波互动可以有效遏制和消除人类心灵中的“恶”。
同样,人与机器之间的思想交流将让人类及时、准确地掌控人工智能的思维动态。
当今社会,人类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终结者的论调已经司空见惯。
科学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对“末日”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恐慌和焦虑;掌控人工智能发展的思维取向日益成为主流。
以前,我一直相信“自己无能为力,就应该向自己寻求别人”。
人工智能的走向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未来,当脑电波交互发展起来,思想交流成为主流时,无疑会大大减少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因为这就像给人工智能加上了双重保险。
即使开发者最初植入的心智模块在人工智能自主发展过程中滋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想,也会在人机脑电波交互过程中第一时间被发现,从而有效获得控制权。
基于这一方面,人工智能将终结人类的理论可能会通过更大的程序得到缓解。
因为这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根本的基础已经被控制、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