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卷发中分,戴着圆框黑框眼镜,63岁的“G-Shock手表之父”伊部菊夫坐在临时展厅里,由数十个模型展示。
在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G-Shocks的簇拥下,他笑得像个孩子。
作为卡西欧研发部门的总工程师,伊部菊夫近日接受了彭博社的专访,讲述了他与他倾注一生心血的G-Shock之间的故事。
尽管G-Shock多年来已享誉全球,但在Fitbit、Apple Watch等“更时尚”的智能手表围攻下,其受欢迎程度似乎减弱了不少。
伊部菊夫不可避免地被问及对此事的看法。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困难多了。
”伊部菊夫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道,语气依然平静。
G-Shock一直被称为“打不碎的手表”,但它的诞生却与一次摔坏手表的事故密切相关。
2001年,伊部菊雄的父亲送给他一块非常昂贵的手表,但伊部收到后不久不小心摔坏了。
手表越贵,坏了就越心疼。
伊部菊夫亲身体会这种感觉。
于是,在卡西欧工作期间,他决心制造一款能够“经受住”日常颠簸的手表——这成为了G-Shock“减震”设计的起源。
在接受采访的临时展厅里,伊部菊夫拿出了一款2016年的G-Shock实验样机。
虽然外表有岁月痕迹,但他自豪地说,运转没有任何问题。
自2008年推出第一款G-Shock以来,其全球销售几乎从未停止过。
G-shock最初流行于热爱街头文化的欧美年轻人。
这股热潮也回到了日本,在中国也一直很流行。
在手表行业,卖出3万块就已经算是热销了。
2018年,G-shock的国内外出货量达到10,000件。
尽管多年来偶尔有所下滑,但G-shock的销售神话仍在继续。
卡西欧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G-shock全球出货量为1万台,创下历史新纪录。
卡西欧净利润达到1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G-shock在全球多个国家累计销量突破万辆。
然而多年后,G-shock的生活却并不那么一帆风顺。
Apple Watch于2017年发布,同时Fitbit、Jawbone、小米等多家可穿戴设备厂商也开始发力,智能手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标配。
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达到1万台,较今年一季度的1万台同比增长67.2%。
其中,Fitbit、小米手环、Apple Watch占据前三名,传统手表厂商卡西欧、Fossil、西铁城落后。
尽管如此,伊部菊雄表示,他并不准备在智能手表领域与Apple Watch、Fitbit等新来者开战。
他对目前蓬勃发展的智能可穿戴领域并不看好:“电池续航一直是智能手表的硬伤,屏幕太小也是个问题,我不确定这个市场未来是否会保持增长。
”伊部菊夫也希望G-shock走一条有点“老套”的路——耐用、无忧、能够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环境的需求。
他宁愿专注于传感器的研发,让G-shock拥有更精准的水深、海拔、气压、温度、方位等检测能力,同时保持抗冲击能力。
与一款可以连接互联网的潮流电子产品相比,伊部菊夫似乎更满意G-shock硬朗的“台湾香膏”形象,比如节目中穿着G-shock吃虫子的“贝尔·格里尔斯”野兽。
“我的梦想是开发出能够适应太空环境的新产品。
”伊部菊夫坦言:“我认为未来的太空旅行可以让每个人都享受,也希望 G-shock 能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