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后端技术 > PHP

软件测试--网络协议(三)

时间:2023-03-30 05:46:56 PHP

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网络协议在生活中,我们对通信协议并不陌生,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协议。我们发信或者请假的时候,纸条的格式就是一种约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计算机中,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主机组成的,主机之间需要不断地交换数据。为了有序地交换数据,需要一定的或商定的通信规则。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通信规则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2.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往往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要解决的问题。3.接口(1)同一主机的相邻层之间有明确的接口,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传递信息。(2)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只要接口不变,底层协议不变,实现底层协议的技术变化就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国内接口测试和接口文档制作工具:apipost4、网络架构(1)网络架构是网络层次结构和各层协议的集合。(2)网络体系结构应准确定义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功能。(3)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网络协议的技术是具体的。2.OSI七层模型OSI七层协议模型主要是:应用层(Application)、表示层(Presentation)、会话层(Sess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物理层(Physical)。1、物理层:比特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即把1、0转换成电流强度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转换成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到数字转换)。该层中的数据称为位。  2。数据链路层:该框架定义了如何格式化数据以供传输以及如何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该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网络层:数据报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从世界上各个站点访问信息的用户数量,而网络层就是管理这种连接的层。  4。传输层:段/用户数据报定义了一些数据传输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如: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数据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与TCP特性正好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比如QQ聊天数据就是在这个传输的方式)。主要是对从下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段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重新组装。这一层数据通常称为段。  5.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发送端口和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路径。主要是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知道,可以是IP或者MAC或者主机名)  6。表示层:可以保证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例如,PC程序与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其中一台计算机使用扩展二进制十进制交换码(EBCDIC),另一台计算机使用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来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果需要,表示层使用一种通用格式在多种数据格式之间进行转换。  7。应用层:消息三、五层架构1第五层——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是架构中的最高层。直接服务于用户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Internet中的应用层协议有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输的FTP协议、DNS、POP3、SNMP、Telnet等。2.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layer)传输层(transportlayer):负责为两个主机中的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由于一台主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传输层具有复用和解复用的功能,即多个应用层进程可以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共享就是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上层应用层的相应进程。传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1)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段,可以提供可靠的传递。(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无连接,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可靠传递,只能提供“尽力传递”。3、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layer)网络层(networklayer)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任务:(1)负责为分组交换网络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传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组或数据包进行传输。在TCP/IP系统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所以数据包也称为IP数据报,简称数据报。(2)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传输层传输的数据包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协议:IP、ICMP、IGMP、ARP、RARP4。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常被称为链路层,我们知道,两个主机之间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个网段上传输链路,也就是说相邻两个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是直接传输的(点对点),此时需要使用特殊的链路层协议。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传输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递交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这些帧是“透明地”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链路上传输的数据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典型的帧长度范围从几百个字节到超过一千个字节。5、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物理层(physicallayer):在物理层上传输的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的任务是透传比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