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对Android手机进行杀毒操作的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并安装杀毒APP。
然而事实上,Android平台上有多少杀毒APP能够承担起用户的责任呢?信任和依赖又如何呢?答案是,大部分都是“不靠谱”的。
奥地利一家名为 AV-Comparatives 的防病毒测试机构在 Android 平台上测试了 250 个防病毒应用程序。
只有 80 个应用程序(仅三分之一)通过了 AV-Comparatives 的基本标准评估。
评估内容是,被评估主体在2018年可以检测到超过30%的恶意应用程序,且没有任何误报。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测试的一些应用程序甚至给自己贴上了“病毒”的标签。
在某些情况下,测试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明了:这些应用程序实际上并未扫描可疑病毒应用程序的代码。
AV-Comparatives发现,上述应用程序仅使用“白名单”或“黑名单”扫描和检测方法。
有时这些列表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那些未通过评估的反病毒APP,他们可以允许所有文件夹文件名为com.instagram的APP通过扫描,但事实上,恶意APP的变种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通过AV-Comparatives评估的Android防病毒应用程序均来自知名品牌,例如AVG、卡巴斯基、McAfee、赛门铁克等。
研究人员还发现未通过审查过程的应用程序之间存在相似之处。
其中许多应用程序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的,是同质应用程序,或者是明确表示不关注安全问题的公司。
AV-Comparatives评估于今年1月启动,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参与评估的32家反病毒APP厂商推出的产品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指出,AV-Comparatives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一些公司能够推出真正可以完成反病毒工作的Android移动应用程序。
不过,上述结果也反映出,包括谷歌在内的软件商店运营商也面临着名不副实、公然上架销售的应用程序带来的挑战。
对于谷歌等软件商店的“店主”来说,他们可以验证目标APP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或违法,但无法设立质量安全基线来确保用户Android的安全电话。
2018年初,国内某知名安全机构在Android手机上检测到爆发“寄生推送”病毒。
该病毒可以通过预留的“后门”云控制启用恶意功能,从而达到弹出恶意广告、推广应用的目的。
此次感染已影响了 300 多个知名应用程序。
该病毒会在用户设备的ROM中植入相关恶意子包。
受影响的机型主要包括OPPO、VIVO、小米、华为等热门机型,可能影响超过2000万用户。
早在2017年中旬,外媒评选出2017年Android平台十大杀毒软件,它们分别是:AVL、Avast Mobile Security、Bitdefender免费杀毒程序、McAfee Security&Power Booster Free、Kaspersky Mobile Antivirus、Sophos Free。
防病毒和安全、诺顿安全和防病毒、趋势科技移动安全防病毒、AhnLab V3 移动安全、Avira 防病毒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