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基于木兰编程的“下棋机器人” 1月15日,研究所记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所获悉,由该实验室编译团队研发的国产编程语言“木兰”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研究员、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组组长刘磊介绍,“木兰”是一个面向智能物联网应用的程序并采用了最新的编程语言设计理念和编译技术。设计语言,开发团队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智能物联网时代的C语言”。 说起《花木兰》这个名字,里面有个小故事。 刘磊告诉《中国科学报》,木兰原本是ModuleUnitLanguage的缩写,直译就是“模块单元语言”。“我们本来想做一种编程语言,可以像模块组合一样方便,可以随时扩展语言。‘MuLan’缩写中的M是希腊语的第十二个字母(小写μ,读音‘mu)'),意思是'微小',表明这是一门简单的语言。”刘磊说,没想到,中科院计算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志伟一下子念出了“木兰”的名字。 “我们都觉得‘木兰’更好,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把这样一种国产编程语言命名为‘木兰’是再合适不过了。”刘磊对《中国科学报》说。 随着人机交互的频率越来越高,编程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第三重要的基础学科”。程序设计语言与操作系统一样,是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系统软件。而且,信息技术产业的生态环境往往是从编程语言开始建立的。“比如谷歌在云计算领域推出的Go语言,苹果设计的Swift语言,甲骨文掌控的Java语言标准等等。”刘磊表示,一旦一种编程语言在某个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系统,那么它的地位几乎是难以撼动的。 “‘花木兰’是编译实验室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配套的编译器和集成开发工具也完全由团队实现。是我们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编程语言。”刘磊告诉《中国科学报》,“木兰”定位为下一代重要应用——智能物联网的开发语言。执行效率大大降低了平台运营成本,同时提升了服务质量。 刘磊解释说,目前有物联网智能应用领域没有专门的编程语言,在现有的语言体系中进行智能应用开发,需要多名工程师跨多种语言实现,导致开发效率低下。物联网,为书面应用程序提供执行环境。 不过,刘磊也表示,编程语言生态的构建需要很长的几年时间才能逐步成熟。目前,互联网的生态土壤物联网应用产业不肥沃,产业应用积累“万亩”局域网”是不够的。他希望智能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开发者尝试使用“支持跨平台,能很好支持龙芯等国产处理器”的“木兰”搭建开发环境,增强智能产品系统生态的自主可控性. 目前,《花木兰》正在培育以青少年编程教育为起点的生态。刘雷透露,在中科院对“青春硅谷”公益项目的持续支持下,以《花木兰》为基础的自主研发的编程软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学设备等已投入使用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截至目前,“木兰”应用范围已覆盖贵州、甘肃、江西、湖南、重庆、青海、山西、陕西、四川等18个省市的700所中小学。2018年以来,累计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教学设备。 截至发稿,《花木兰》及相关软件已免费开放。
